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孟子将“义”与“利”这两个伦理概念统归在以性善论为释义背景的仁政思想之下,形成了先秦儒学理性化、现世化的义利观。以“义”统“利”、“义”“利”相兼的义利观既是对儒学理想主义社会模式的继承,也是战略时代儒学走向现实的一个表现。它将个体的否定性纳入总体化的德性伦理中,并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群体权力的外在意义,为“仁”的实现找到了内在的伦理依据。  相似文献   

2.
古埃及人没有对“义”与“利”做出系统阐述,他们对“义”与“利”的理解零散得包含在遗存文献之中.玛阿特是古埃及人据以行动的基本准则,是至高的伦理价值观念,古埃及人的义即体现在玛阿特观念中.古埃及人重“义”但并不轻“利”,肯定对利益的正当追求,反对贪婪.据义取利,以利见义,义与利相统一.对古埃及人来说,最大的利益莫过于获得来世永恒,条件就是终生践行玛阿特以通过来世审判,所以从目的论而言,属于功利主义义利观.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统治地位的儒学,主张道德中心主义,而“仁义”又是它的最高的道德范畴,在儒学中,人生价值主要是道德价值,这就逻辑地决定了在对待“义”与“利”的关系上,必然是重“义”轻“利”,甚至把“义”和“利”完全对立起来,为了‘“义”而排斥“利”。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以及后来宋明时期的新儒学都非常重视义利关系,认为这是划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道德标准。《论语》多处记载着孔子这方面的思想,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②。在这里,孔子把“义”与“利”对立起来,认为只有小…  相似文献   

4.
在传统义利观中,“义”和“利”两个概念是有界定的。一般情况下,“义”是适宜、应当的意思,具体就是指符合社会现实的礼法与伦理道德标准;“利”是指个人的私利和好处,在同公义的对照中,往往指个人的物质利益。人生在世,总会有各自不同的利益,在利益发生矛盾时,就会遇到利益的取舍问题。因而,义利关系成为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一个基本命题,也就没有什么奇怪了。围绕义与利的关系所展开的争论即“义利之辨一,从先秦起,便开始了它的发展轨迹。如,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倡导的“以利从义”的义利观;老子主张的以“无为”为旨归,“绝…  相似文献   

5.
薛季宣是永嘉事功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事功思想与程朱理学在理论侧重上有着显著的区别。若要捕捉这种显著区别下的内在本质,需要从“义利”关系着手。比较传统义利观与薛季宣的义利观可见,薛季宣的义利观在大体上表现为“以义为本”“利义之和”两个特点。其中,“以义为本”继承了传统义利观“义本利末”的价值观念;“利义之和”则强调了“利”的工具性作用,以及“义”的实践内涵。两者共同施力、互相影响,最终促成了薛季宣思想的“事功”价值取向,同时也为他的事功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一个“义”字道白了中华伦理文化之精粹。“义以为上”,“义无反顾”,“见义勇为”,“见利思义”,“仗义疏财”,“仗义执言”,“义簿云天”,“大义凛然”,“舍生取义”……,“义”成了高尚人格的代词。而“义”总是与“利”相关联,即所谓“义利之辨”,于是,对“义”的崇尚和坚守又总是体现为对“利”的克制,这就形成了“以义制利”或“利以义制”的价值模式,苟子曾将这一模式概括为“重义轻利”,遂成了传统“义利观”的基本倾向。本人曾认为王船山的“义利观”并未超越“重义轻利”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7.
要义和利的关系上形成的价值准则和价值导向,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就中国传统化来说,处理义利关系的一贯原则是“重义轻利”。孔子的义利观,总体上说是先义后利;孟子在义利观上,继承了孔子的主张,认为只有实行“仁义”,才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荀子综合了先秦各家的思想,继承了孔子,孟子的义利观,强调必须“以义制利”、“先义后利”这样方可义利两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义利两完全可以并行不悖。这种义利统一的价值导向,避免了把义利对立起来,片面重义或重利的单一性;强调二必须有机结合,不可偏执一端。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论语》为研究资料,对孔子思想中的“义”的具体内涵及其关系、“利”的具体内涵、孔子“义利观”的两个方面及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义”与“利”的关系问题长期为众多思想家争持不休,无论怎样都未能对其作出正确的结论。社会主义新型的义利观为广大人民群众正确处理“义”与“利”的问题指明了方向,特别是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以及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义利观的科学论述,使之成为科学的、正确的、合理的、先进的义利观,并为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0.
论徽州商人的义利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徽商崇尚儒家义利观主要是由徽商文化心理特质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所决定的。徽商崇尚儒家义利观,主要表现在:徽人经商的目的不在于求利而在于谋生,谋生之意出自仁心;徽人经商坚守“先义后利”、“义中取利”的道德准则;徽商因义而用财,不惜耗费大量商业利润用于“义举”。儒家义利观促进徽商沿着封建商帮的轨迹发展,但对徽商向近代商人的演变则是不利的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在义利观上占统治地位的是重义轻利的思想。先秦儒家首开“义利之辨”之先河,强调“义以为上”“先义后利”。直到明末清初,颜元在批判程、朱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义利双行”、“以义导利”的义利观。“义利之辨”的实质是价值取向的问题,今天我们反思古训的教益,以利于科学定位义利关系,把义和利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深受传统文化濡染的士大夫在家训中论及夫妻、父子等家庭内部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时,虽然也主张夫义、父慈,但更注重的是妇顺、子孝,表现出夫妇、父子关系中的不对等性特点:即夫妻关系的主从性和父子关系的等级性,这些现象表明传统社会后期理学及家长制、宗法制的强化对明清士大夫关于家庭人际关系的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义利(理欲)之辩"领域中,近代中国价值观经历了一场变革.在现代化和人文主义的双重推动之下,儒家重义轻利论受到批判,随着功利主义的高涨,利益原则被普遍接受为重要的价值.但是,"义利合"始终是各派人物的共同理想.随着功利主义所招致的批判,马克思主义主张通过社会革命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伴之以集体主义的道德,普遍满足人们的物质利益.新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理想主义的途径,反抗物化的趋势,"谋人类生活之安".功利主义如何防止物欲横流的弊病?道义论如何避免禁欲主义的复归?义和利如何统一?还需要价值观变革的深化来解决.  相似文献   

14.
明代文学正变批评主要在古典诗学与词学两大维面展开:从诗学正变批评而言,明人主要从诗体正变与诗史正变展开了阐说;从词学正变批评而言,明人则着力对词体正变予以了辨分与消解。两方面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为清代文学正变批评的深化与成熟提供了平台。  相似文献   

15.
宋元明时期,关于转注的研究主要有形转说、声转说、义转说、文字组合说。清代有的学者继承了宋元明时期的声转说或义转说,有的学者提出了新的观点,如互训说、引申说、义转音近说、省文说、多义字加注偏旁说等。现代学者关于转注的解释,从体用的角度上来看可以分为两大派,即用字法说与造字法说。无论是用字法说还是造字法说,基本上没有超出宋代至清代关于转注的研究范围,只有章太炎先生的转注说可谓独树一帜,但不少学者认为这种学说实际上讲的是语言学上的问题,而不属于六书的范畴。在认为转注是造字之法的学者当中,有的对转注字的产生方式及其类型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在明代的五伦关系中,正在逐渐演变为以夫妻一伦为重;而在夫妻一伦中,夫妻关系正在被夫妾关系所取代。这是一种新型的夫妻情感伦理关系,是儒家伦理文化氛围中的明清家庭伦理关系的新变化。文章通过对传统儒家伦理中的“义”、“义夫”进行适当的辨析以及对明代四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男女哀情故事的举例,借此说明在传统的礼制下,夫妻之间是一种“终身相倚”的关系。这种终身相倚,仅仅是妻子对丈夫的依赖,并非丈夫对妻子必须忠诚。明代大量出现的义夫以及传统士人对义夫现象的宣扬与鼓吹,不仅仅是对原始儒家伦理观念的一种复兴,而且是情感逐渐取代伦理的新反映,是基于新的社会土壤之上伦理关系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17.
颜元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实学教育的代表,他从唯物主义世界观出发,对封建传统教育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崇尚培养实德实才之士的实学教学目标及课程内容,强调习行的教学方法,所有这些都是对宋元以来传统理学教育的改革,并对近代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儒家重义轻利义利观的影响下,形成了近代会党的义气观。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近代会党的义气观至少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含义:对会员,实施扶贫济困;对民众,实行劫富济贫;此外,还内外兼顾,在会员遭遇不测时,冒死替其复仇,并在国家遭受侵略时,维护民族尊严与国家利益。但近代会党并非在任何时候,也并非所有的会党成员都是重义轻利的。近代会党的义气观是一种非常复杂而且矛盾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人画从边缘到主流的这种绘画史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人画的出现一开始就体现了是以牺牲了中国民间画工画和宫廷画传统绘画的写实性为代价的,并由此改变了中国绘画的演变之轨迹,没有成为像西方那样的写实绘画。文人画成为了中国绘画的主流,一方面提升了中国绘画的地位,但另一方面,其流弊也是显而易见的。不顾绘画的本体,极力贬低绘画技法的作用,将文人们所说的'神'强调到了极端,由追求"逸笔"而导致笔墨的草率,使得中国绘画的最本体的东西———造型,从此走向衰微与没落,也使中国传统绘画从明、清逐渐走向末路。虽然清代的'四王'力图挽救此局面,打出了'复古'的旗帜,然而没有抓根本,最终中国传统写实绘画衰落。  相似文献   

20.
二月河是一位深受传统化影响的作家,在对传统与现代的态度上,他向前倾斜。其“帝王系列”中,从多个侧面表现了他对中国几千年传统化的认知。在对康雍乾130多年历史的认识上,二月河扬弃了“民族正统论”的历史观,对这段历史进行了较为客观的描绘和刻画;而在封建官场人与人的表现上,作则以批判的态度,从封建传统化的深处揭示了封建社会官场的腐败和险恶;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作对封建社会人际关系间的勾心斗角行为的揭露,也表现出了作与传统化之间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