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某报刊载一篇《标点符号趣谈》。《趣谈》说,古时候有个财主十分吝啬、刻薄,请私塾先生常耍计谋,很多私塾先生不愿给他家执教。但有位秀才自告奋勇上门应聘。财主同秀才签了文约,文中写道:“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唯蔬菜不可少分文不取”,全文无有标点符号。财主看后十分欣喜,认为这个傻秀才,既不要鸡鸭,也不要鱼肉,只要蔬菜下饭,一个钱也不要,很合算。于是就签了约,过了几天,秀才提出抗议,说财主不按签约办事,财主便理直气壮地当众亮出文约,秀才面对  相似文献   

2.
郭沫若同志在《关于文风问题》一文中说:“标点好象一个人的五官,不能因为它不是字就看得无足轻重。”标点符号之所以象现在这样固定下来,是经过长时间演变和发展的结果。标点符号这个词来自拉丁语,最初之意为“点”,起源于古希腊罗马。古希腊的书面语一般是连续书写的,词、句间都无间隔。公元前五世纪以前的文章中只有极少数在片语之间偶尔用两根垂直的竖线或三个点隔开。以后相继出现了“分段线”、三点  相似文献   

3.
学习运用标点符号:是件很严肃的事儿,可很多报道员在实际新闻写作中,未引起重视。 郭沫若说过这样一句话:“标点好象一个人的五官,不能因为它不是字就看得无足轻重。”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过:“如果一个人标点不大会用,说明他语言不够清楚。” 事实的确如此,标点符号运用得好了,无论从文章的文采上,还是从稿子的见报率上,都是大有好处的。  相似文献   

4.
有的同志写稿不注意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或者一逗到底,教人读得上气不接下气,或者乱用句号和惊叹号,该句的用惊叹号,该用惊叹号的,却用了句号;还有的干脆不用或少用标点符号,使文章含意不清,既可作这样的理解,又可作那样的理解。经调查,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对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是“小事一桩”。郭沫若曾经说过,标点符号是文章的五官。它虽然不是文字,却是文字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不仅使语言记录更加精确、生动,而且可以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多采。甚至因标点符号的使用不同会使同样的文字呈现不同的形态,收到不同的效果。明朝江南才子祝枝山奚落一家财主,巧玩标点符号,就能说明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书面语言中,标点符号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著名文学家郭沫若先生曾经说过:“标点之于言文有同等的重要,甚至有时还在其上。言文而无标点,在现今是等于人而无眉目。”  相似文献   

6.
在一些反映新疆少数民族生活的报道中,常见“维吾尔族老人弹起了冬布拉”的字句。其实,新疆维吾尔族老人是不弹冬布拉的。“冬布拉’是哈萨克族群众的传统乐器,主要有“阿巴依式冬布拉”(铲字形)和“江布里冬布拉”’(马勺形)等形状的冬布拉。冬布拉有两根弦,左手按弦,右手弹拨。这种乐器十分轻巧,音质优美,是哈萨克“阿肯”(说唱诗人)的心爱之物,也是哈萨克族人民十分喜爱的乐器。在新疆的少数民族中,都有自己喜爱的传统乐器和代表性的乐器,如柯尔克孜族的“库姆孜”(口弦琴),俄罗斯的上弦琴、巴扬(钮扣式手风琴)、三…  相似文献   

7.
论问号的用法及其常见的错误张理明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的符号,是书面语里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郭沫若同志说:“标点一定要恰当。标点好象一个人的五官,不能因为它不是文章就认为无足轻重。标点错了,意义也就变了。”因此,...  相似文献   

8.
题目在哪里     
给报刊写稿,或写新闻报道,或写文章评论,都得有个题目。就是说,写稿首先总会遇到一个写什么的问题。而初学写作的人,往往不知道题目在哪里。从前有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人给一个秀才出了个文章的题目,秀才三天三夜没写出来,苦得要命。他老婆说:“你写文章好像比我们女人生孩子还要痛苦。”秀才说:“你们女人生孩子,肚子里还有一个孩子,我肚子里却是什么也没有。”这个比喻生动地说明,写文章必须有东西,如果脑子里空空,谈何文章报道,谈何题目?  相似文献   

9.
标点符号是文章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对表情达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人们熟知的那个“下雨天留客”的笑话中,问题出在标点符号上。早在1951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就公布了《标点符号用法》,同年10月政务院下达指示,要求全国遵照使用。经过30多年的实践,标点符号的用法已有新的发展变化,1990年3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国家新闻出版署重新修订发布《标点符号用法》,进一步明确规定了各种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并在说明中强调:“必须重视标点符号的使用。”对于有一定写作能力的作者和编辑来说,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是不应该成为一个值得议论的问题的,然而现在随便翻开一张报纸,稍微留意一下,就可发现一些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的地方。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党委机关报和省会城市报纸编校质量检查中,几乎所有报纸都存在标点符号方面的毛病。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稿件内容的表达,有时还会  相似文献   

10.
造句不仅要选用合适的词,而且要把相互组织起来的词安排在适当的位置上,这样才能作出准确的表达,或增强表达的效果。郭沫若的《科学的春天》里有这么一句话:“科学需要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更需要科学。”这可算得一个典型例子。“科学”和“社会主义”只不过掉换一下位置,就构成了含义不同的两个分句。陈祖芬在《共产党人》中写道:“水天浑然一体,天地更显得大了,船只更显得小了。”如  相似文献   

11.
人们比较注意判断和句子的关系,但却容易忽视标点对判断的影响。也许有人会感到奇怪:只听说判断与句子有密切关系,没听说判断与标点也有关系。其实,判断和标点不但有关系,而且还很密切呢! 相传,从前一户有钱人家生一小女,但见脸黑、满脸麻子、秃头、大脚。虽巳长到二八光景,但上门求婚的仍寥若晨星.为了让丑陋无比的女儿嫁出去,财主特请一秀才写了一封没有标点的巧妙婚书:“麻子无头发黑脸大脚不大好看”。托人送到一户  相似文献   

12.
“我”是谁?     
《新闻战线》编辑部: 这些年来,我们报刊上的各种文章中忽视标点符号的现象十分严重。例如,在文章中引用别人的话时,在引号外面使用第一人称“我”,这在新华社的稿件和报刊文章中屡见不鲜。有的文章中,引用别人的话中又有引  相似文献   

13.
康·巴乌斯托夫斯基在其关于作家劳动的札记《金蔷薇》中,记叙了许多有趣而又颇具启示意义的故事。其中一篇是关于标点符号的: 老作家梭勃里给报社写了一篇显得杂乱无章的短篇小说。编辑部犯难了,既觉如此发出不妥,又不敢去请老作家修改。为难之际,一位名叫布拉果夫的老校对员自告奋勇,对稿子进行了处理。小说发表以后,梭勃里冲进编辑部,大声喝问:“谁动了我的小说?”布拉果夫沉着地  相似文献   

14.
标点符号的使用应该严格遵照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的规定,但在实践中经常出现错用的情况,而且,很多特殊和复杂情况无法在标准中找到依据。现将笔者在工作学习和阅读中所见误用标点符号的情况举例分析如下,与大家交流探讨。一、顿号的误用1.并列词语之间有联结作用的词时,不宜用顿号。①咨询就是为企业找到那条最近、最经济、又最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路。②无法解决企业管理的全局、以及企业与外部的关系等问题。“又”、“以及”等词前不应用顿号,而应改为逗号。类似的词还有“甚至”、“或”、“并且”、“还有”等。2.并列成分中有多个…  相似文献   

15.
“笑赞”一书里载有这样一则笑话,文章不长,实录如下:一秀才买柴,曰:“荷薪者过来”.一卖柴者因“过来”二字明白,担到面前.曰:“其价几何?”因“价”字明白,说了价钱.秀才曰:“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卖柴者不知说甚,荷柴去也.  相似文献   

16.
编辑做标题,主要的表达工具是文字;但还有一种辅助的表达工具往往被人们所忽视,那就是标点符号。我国古书是不用标点符号的,如何断句,何处加标点,往往意见分歧,各有各的解释。例如,唐代诗人杜牧,写过一首家喻户晓的绝句《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后人通过改变排列形式和标点符号,将它变成“戏剧小品”: (清明时节。 (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还有人将这首诗改为词: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个例子足以说明标点符号的妙用。标点符号是随五四新文学运动由外国引进的新事物,与白话文产生的年代大致相同。从此.标点符号便成为文章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报纸越来越重视发挥标点及其它符号在新闻标题中的表达作用。标点符号,能表达神态,加强语气,标出情感,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古籍中,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白话文产生后,才开始使用标点符号。从此,标点符号便成为文章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缺少了它,不仅无法断句,而且会产生歧义。最近,我从《新民晚报》上读到一则与标点符号有关的标题:漏了一个关键的引号  相似文献   

18.
在实际编校、排版过程中,经常遇到外文单词、缩写词、人名和地名、数字、标点符号、科技符号、单位等的断字转行排版(简称“断排”)问题。在众多书刊中,我们也经常见到一些不规范的断排版式。一般地说,对于不要求行间右齐排的书信或公文函件,可采用整词(如外文单词、缩写词、人名和地名、数字、标点符号、科技符号、单位等)转行。书刊一般都要求行间右齐排,以保持版式的整齐、雅观,为此,有两种方法可供选择:其一,利用北大方正排版软件中的行齐注解、盒子注解、撑满注解或紧排注解,实行整词转行。这种版式的优点是保持字词意义不被分割,因而…  相似文献   

19.
现在我们执笔写文章的时候,语气上停一下,来个逗号“,”,一句话结束,来个句号“。”,提问题,加个“?”,感情强烈,用个“!”……这是很平常的事了。但是这在我们中国也还只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标点符号是在辛亥革命前后开始逐步引进我们中国的。以往我们中国古籍里并无标点符号。前人读书时都要自己去断句,这就是所谓“句读”。  相似文献   

20.
今年是“甲申”年。350年前的那个“甲申”年,明王朝灭亡,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也从胜利的高峰急转直下并很快失败。50年前,郭沫若写了《甲申三百年祭》,总结了明朝灭亡和李自成失败的教训。文章一发表,就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一是毛泽东的高度重视,“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一是国民党的反对,这是因为郭文所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