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内化为公民的内在信仰。为此,必须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伦理建设;在法律伦理价值观中要吸纳其他民族的先进法治理念,更要彰显中华民族固有的法律文化;在立法、司法和执法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法律伦理价值观,真正做到立法为民、司法为民和执法为民;最后,要加强社会成员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的教育。  相似文献   

2.
加强农村依法治理是推进依法治国、法治中国战略意义重大。本文总结农村法治面临农民法律观念淡薄,法律知识严重匮乏、弱势群体法律权益得不到保障、法制宣传教育途径单一、法律服务供给不到位四重困境,从农业人员一般犯罪、农村青少年犯罪、农村恶性犯罪三个层面论述加强农村依法治理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法治中国战略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仍然处在大力发展法治思维的阶段,由于历史等原因我国的法治建设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去纠正和改进,考虑到形式法治与行政法治及法治思维的联系,要明确法治思维以法律为中心,以合法性为优先判断条件,要限制权力保证权利,明白在当代中国语境下法治思维存在的一些缺陷和反思。那么如何明白这种法制思维呢,本文从多个角度分析探讨,分析法治思维的类型化、诠释法治思维的操作性、法治思维在中国语境下的反思这几点讨论,分析当下中国语境下的法治思维。  相似文献   

4.
社会公众的法律情感包括法律感性情感、法律理性情感和法律信仰情感三个方面;社会公众的法律情感是法治和法律环境建设的基础和内容。培养社会公众良好的法律情感,对推进中国法治进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公民意识是法治的灵魂,它以一种集体性的、自觉的理性,监督并制约着法治国家能够更好地促进和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法治国家的建立,不仅要以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为前提条件,而且要有普遍的公民意识作为人文心理基础。公民意识是中国法治之软肋,中国法治的突破口在于法律程序。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因其社会制度、民族传统、法治前提等与西方国家迥异 ,其法治必然会显现出丰富生动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从法治性质、法治主体、法律传统和法治实现路径四个方面对当代中国法治的个性特征作了论证。  相似文献   

7.
法律信仰是法治之基石,它在西方法治的形成过程中逐渐得以确立和固化;而中国百年法治之路之所以步履蹒跚,就是因为缺乏根深蒂固的法律信仰;推进中国法治化进程的关键在于培育和固化民众的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8.
法律文化是指公众对法律制度的了解、态度和举动模式。法律文化具有时代性、历史连续性及群体性等特征。法律文化是法律制度构建的基础要素之一,而法律制度对法律文化具有导向作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有重礼轻法、轻诉避讼、人治大于法治的一面,但也追求教化、重视调解、身正令行等积极一面。中国法治建设应当注意中国国情,循序渐进,尊重中国传统文化,发掘其有用的精华。  相似文献   

9.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党和政府管理国家与社会事务的重要方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如何完善这个体系,如何保障宪法和法律的有效实施,如何把法治建设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到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依法办事上,将是中国法治建设面临的更加紧迫和现实的任务。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已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正式确立后,如何加速走向法治国家的进程是法学工作者的使命。为此,本文立足传统法律思想宝库,抽取孟子法律思想作为切入点,提出:在中国走向法治社会的道路上,必须立足传统法律思想,借鉴西方国家法治经验教训,使两者有机结合。孟子法律思想给我们的启示:树立宪法和法律至上的观念;注重发挥人的作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注重道德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让利于民,营造宽松政策环境,推动社会经济进步。  相似文献   

11.
法律信仰是推进中国法治进程的强大内驱力,但目前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法律信仰的缺失已严重地阻碍了法治化进程。因此,欲保证法治建设的顺利进行,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培育农民的法律信仰,为农村法治的实现提供内在的精神要件。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以及法律等领域进行了程度不同的变革,法律文化也随之经历了一个变迁过程,体现和影响着中国法治建设的进度、广度和深度。理性评析法律文化的变迁特征,探寻法律文化现代化的实现途径,对中国法治建设乃至政治、经济及文化等诸多领域变革的进一步深入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传统法律文化是法制现代化的内在动力。中国的法制现代化进程并不单单是法律制度的变革,也是传统法律文化的重塑过程。法律制度的有效建构和运作依赖于相应的法律文化的存在,法治的成长必须依赖于相应的法律文化土壤。要建立法治社会,实现法制的现代化,就必须从传统法律文化中发掘精华,找寻中国法治建设的有效资源。本文通过对传统法律文化特征的阐述分析了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的排拒性与相通性,提出了传统法律文化转型的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4.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当下中国,无论是"良法"还是"善治",其关键因素就在于法律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法律人才的培养又依赖于法学教育。我国法学教育改革必须加快法学教育治理体系创新,加强法律职业化建设,从而满足"法治中国"的要求。作为法律诊所教育内容的新拓展,"公益法律服务志愿者项目"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志愿者通过参与公益法律服务志愿者项目,播种了自己心中的"法治之种",见证了自己法治的成长之路,经历了法律职业伦理的洗礼,推动了社会的法治发展,进而能够更好地推进法学教育的发展和职业化法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的法治建设力度不断加强,在教育过程中加强法律教育,对于法治中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高校教育过程中的法律教育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提高高校学生的法治水平。  相似文献   

16.
高校法学专业是掌握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前沿理论、培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专业法律人才,为国家法治战略的实施提供思想与理论支撑的重要阵地,地方高校在培养专门人才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建设成为大学生法律素质与法治精神养成、本地区法律咨询与社会服务、周边区域专有法律问题研究的三大基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推进本地法治进程,服务本地人民生产与生活,应该成为地方高校法治教育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问题,紧密围绕依法治国这一时代主题,开展了系列相关工作,并着重提出了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与新要求,极大地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创新。通过一定的梳理与分析,不难发现,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创新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新理论;二是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需要处理好几个基本关系的理论;三是提出运用法律来规范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相似文献   

18.
国防法律体系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在我国的法学理论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实践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随着国家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步伐的加快,我国法学界对国防法律体系的研究日渐深入,并取得一定进展.研究和探讨这一问题,立足建立和完善国防法律体系的有利条件,提出建立与完善国防法律体系的对策,对构建中国特色的国防法律体系,贯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提高依法治军水平,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法治建国必须要有先进的法治文化作为引领,没有文化的底蕴,法治国家建设缺少稳固的根基。本文就以法治文化作为切入点,分析传统法律文化和现代法治文化的差异,进一步论述今天的中国法治文化培育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0.
秩序是法律的基本价值之一,法律秩序的构建是法治社会的最终目标,体育法治建设同样要以体育法律秩序的构建为最终目标。以法律秩序基本理论为研究基础,辨析了法律秩序及体育法律秩序的概念,并分析了体育法律秩序的特征、具体社会价值的体现以及我国体育法律秩序存在的问题,最后就我国体育法律秩序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