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境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是基于环境危机对人类造成的生存压力以及由此引发的人类对自身与环境关系的重新思考和定位的结果.生态学既是人类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科学工具,又客观地反映了人类认识环境的成果;它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阐述,使它成为现代环境意识的理论基础.因而,生态学知识教育应作为环境教育的基础和核心.  相似文献   

2.
姬惠光 《新高考》2006,(5):96-101
[重点难点解析] 1.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从这幅图可以看出,人与环境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环境既是人类生存的依托,人类社会要从环境中获取生存所必须的物质与能量,来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人类将自己生产和生活的废弃物排放于环境之中,环境对其有清除、净化的能力。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或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的再生速度,则就会产生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3.
环境教育理论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教育是改变人类传统价值观、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是环境教育的核心和理论起点。环境教育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时刻以环境与人类的关系为核心、以后代对环境的永续利用为己任。环境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与社会的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4.
一、解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 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是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人类离开环境就无法生存,关系如下图.  相似文献   

5.
环境意识是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所反映的社会思想、理论、情感、意志、知觉等观念形态的总和,是人类思想深层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认识,要增强大学生的环境意识,必须提高大学生的环境科学意识、环境哲学意识、环境法律意识、环境伦理意识。  相似文献   

6.
环境意识是反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价值观念,是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所反映的社会思想、理论、情感、意志、知觉等观念形态的总和。环境意识的产生是人类对人与环境关系认识的一次伟大的觉醒。以往社会发展只有人类目标,没有环境目标,常常以损害和牺牲环境的方式去实现人类的需要。特别是18世纪后叶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依靠先进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强大生产力,  相似文献   

7.
为了清晰地阐释环境科学中人类与环境关系,应用中华传统文化符号太极图中的S形曲线来具象化人类与环境关系,并应用都江堰的鱼嘴分水堤和灵渠的铧嘴分水坝来解读人类与环境的和谐相处关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需求的增长,人类和自然界的矛盾日益严峻。在建设法治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解决紧迫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之间异常尖锐的矛盾,实施环境法治成为必选。实际上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在环境法治中协调人类福祉和自然权利的关系,从而实现人类福祉和自然权利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9.
人类文明的产生、发展、衰落都与环境密不可分,应从文明史的视角梳理文明与环境的关系。文明与环境相互影响,不能过度夸大环境对文明的影响,也不能忽视环境与文明的关系。中国文明与环境的关系和西方文明与环境的关系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都属于人类文明,因此要从整个人类的文明上去审视文明与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一向以增长为中心原则的人类活动使得自然环境遭受严重创伤,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生存的家园,环境伦理学因此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如何处理好环境与经济、环境伦理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成为发展问题的症结所在。只有争取环境与经济的同时兼顾,对环境伦理与经济可持续发展采取双赢模式,才能走出这个两难境地。  相似文献   

11.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等环境问题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追求.事实证明,环境问题的缘由主要是人们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不合理利用以及破坏,而人们对环境的损害行为从根本上说缘于其对环境缺乏正确的认识.因此要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促使人们正确认识环境与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使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教育是一条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环境危机催生了环境运动,环境运动孕育了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现代环境伦理。非人类中心主义之生态伦理观正在向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发起全面挑战。在非人类中心主义之生态伦理观影响日盛的情况下,现代环境法之哲学基础应实现从人类中心主义法律观向生态中心主义法律观的转变,调整对象应实现从调整人与人的关系向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转变,法律主体应实现从人到非人类存在物的扩张。将法律权利主体从人类扩展至动物、非人类生命体、乃至自然物是法律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3.
简论中小学生环境意识与素质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环境意识的内涵与特点环境意识是反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价值观念,是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所反映的社会思想、理论、情感、意志、知觉等观念形态的总和。环境意识的产生是人类对人与环境关系认识的一次伟大的觉醒。以往社会发展只有人类目标,没有环境目标,常常以损害和牺牲环境的方式去实现人类的需要。特别是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依靠先进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强大生产力,无限制地向自然进攻,一方面掠夺式地开发自然资源,拼命地向自然索取,损害了地球的基本生态过程,出现了滥伐森林、草场退化、沙漠扩大、土地退…  相似文献   

14.
人类和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发展,自然主宰人类的时代,人类敬畏自然;人类主宰自然的时代,人类对自然恣意掠取。这种转变给人类自身带来了严重的甚至是灾难性的后果。为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必须要处理好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建立相应的环境道德约束规范,切实保护好环境,以求人与自然能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人与自然沟通的重要途径.其发展历史集中反映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演变.保护自然环境.创造人与自然相协调的人造环境已成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棱心观念和自觉追求。  相似文献   

16.
一、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排放到环境中去。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类社会影响环境,环境也反作用于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17.
人类的环境观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知识经济在许多方面改变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并由此丰富和发展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推动了人类环境观的新发展。新的环境观不仅包括环境系统观、环境承载力观、人地协调观、环境道德观,而且包括环境产业观、环境效益观、环境开放观和环境发展观。  相似文献   

18.
当前在我国环境伦理学研究领域中,对环境伦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环境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的关系;“人类中心论”、“生命中心论”、“环境中心论”等的理论研究,还存在比较大的分歧。从哲学高度上分析,这三个问题的理论分歧,其实只是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矛盾运动自身对立统一规律的一种表现,是人类对人类与生存环境间的伦理道德关系认识逐步深入发展的结果。分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对“环境”概念与内涵的不同认识。  相似文献   

19.
在以人类相互的社会关系为中介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框架中,人的活动引起了地球生态系统的破坏。环境伦理不是在人类相互的社会关系中直接发挥作用的伦理,而是人与自然环境发生关系时的伦理。环境伦理学,就是针对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从伦理方面给保护自然环境的必要性以根据的理论,其核心理论一直存在着两大对立的派系,即“人类中心主义”环境理论观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理论观。可持续发展当是两种对立的环境伦理观走向融合的理论归宿。  相似文献   

20.
价值共同体与环境义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内在价值与系统价值是人类环境义务的必要前提,但依据这两个概念并不能直接得出人类的环境义务。人类的环境义务植根于人类在不同的价值共同体中的关系。文章通过对人类生存于其中的社会共同体和生态-社会共同体的分析,揭示了人类中心论与非人类中心论的两种片面性,阐明了人类既对自己的同类负有环境义务,也对生命物种负有环境义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