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实践情境,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创设动画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动机;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愿望;创设生活情境,丰富学生学习生活,从而形成生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实践情境,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创设动画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动机;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愿望;创设生活情境,丰富学生学习生活,从而形成生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3.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如何在教学中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境呢?一、创设教学情境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民主的环境中学习,思路才开阔,思维才敏捷,才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如“有趣的图形”一课,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的特征时,让他们找一找生活中类似的图形,学生兴趣很高,都想说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新发现,如中秋节的月亮是圆形,瓶盖的面是圆形,筛子是圆形,…  相似文献   

4.
数学问题产生于数学情境.一个好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促使他们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问题、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数学,让间接经验的学习有直接的生活经验作支撑.  相似文献   

5.
正《数学课堂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所以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教学活动中,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相似文献   

6.
尚丽华 《成才之路》2010,(21):42-4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7.
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需从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欲望;巧设图像情境,提高课堂效率;贴近学生生活,创设生活情境;捕捉生活资源,创设问题情境;创设操作情境,激发学生探究这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8.
袁光军 《考试》2012,(5):12-13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和生活环境,要从具体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最直接、最自然的问题情境;数学教学要从渗透德育,激发学习兴趣,创设促进学生理解概念、法则的问题情境;数学教学要从数学的实用性,数学的科学性出发,创设出切近学生思维水平的问题情境。可见,问题情境是学习数学的第一道门槛,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各种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发挥。  相似文献   

1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唤起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看似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充满吸引力,让数学课堂变得丰富有趣。因此,教师在数学课程教学中,要积极创设有效情境,使学生处于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中,学习  相似文献   

11.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要合理创设带有探索因素的问题情境,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诱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1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造生动的数学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衔接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何让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更好的走入课堂,把枯燥的数学学习变为有趣的、主动的学习?一、创设情境感受数学成功的一节数学课,离不开情境的创设。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必要的假设和猜想,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激起他们想要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使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如在…  相似文献   

1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各种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发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不仅能使教师当好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且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从而更好地实施新课程。  相似文献   

14.
在日常教学中,有很多对数学没有兴趣,甚至害怕数学的学生。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情境创设要注重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以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相似文献   

15.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有效情境,为学生提供学习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尤其是小学生。直观的、具体的、形象的方式对他们更具吸引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各种情境,以此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好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但我们创设的情境,是否能称得上是真正有效的活动呢?  相似文献   

16.
姜锡春 《今日教育》2007,(4S):46-46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恰当的教学情境容易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促使其思维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在情境中产生数学问题.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有利于意义的建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是十分必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理想的教学情境创设出来了,教学活动就成功了一半。  相似文献   

17.
周晓甜 《成才之路》2020,(5):114-115
所谓"适境"课堂,就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文章从创设猜测问题情境、生活问题情境、创设趣味问题情境、创设开放问题情境等方面,对构建"适境"课堂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8.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数学教学究竟需要创设怎样的情境呢?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一些教师刻意追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要求数学学习要基于生活,基于经验.在新课程条件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去体验数学,感悟数学,在教学中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去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一、用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数学是中学阶段最枯燥的一门学科,加上学习难度大,学生一般都害怕学习数学.同时初中学生缺乏学习耐性,对一个事物的兴趣不能持久,要帮助学生学好数学,就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情境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创设适当的操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  相似文献   

20.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说来,引起学生兴趣的事物不是他一无所知的东西,也不是他完全熟悉的东西,而是蕴藏在已知事物中的新事物。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乏有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好素材。教学中,教师若能审时度势,把握好学生的求知心态,创设问题情境,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的教学中,可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计算:12 345 6 7892 +12 345 6 790 2 - 2×12 345 6 789×12 345 6 790当学生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