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8年国内研学旅行人数达到了400万人次,市场规模达到了125亿元。如此庞大的研学旅行规模,势必会对研学旅行产品的开发与设计提出更高的市场需求。文章运用文献法和案例分析法,根据研学旅行产品昂谱(RMP)开发理论,针对中小学校研学旅行的特点,以及研学旅行开发原则,规划出湖北研学旅行产品的谱系设计,希望对湖北省研学旅行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提出积极开展研学旅行,首次提出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研学为主,这为小学研学旅行的开展指明了道路。文章结合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实际情况和学情特点,特别是结合当地历史文化、人文文化、环境文化等,主要从开展"乡土乡情"研学旅行的意义、研学旅行的目标、优化研学形式、研学旅行的组织实施等方面进行研究,希望对广大师生的研学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研学旅行是集旅行体验和户外研究性学习于一体,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和安排学生以集体旅行、共同研讨、集中食宿等方式开展的校外教育实践活动。研学旅行倡导学生要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活学活用。一方面,研学旅行有助于推动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另一方面,地理核心素养也规范了研学旅行活动的开展。地理核心素养的研学旅行活动,是将研学旅行作为地理核心素养塑造的一块阵地,将核心素养的培育渗透在研学旅行的整个过程中。  相似文献   

4.
《中国德育》2014,(17):6-9
正为规范中小学学生研学旅行活动,促进活动健康发展,保障师生在境外的安全,教育部制定发布了《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日前,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人就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问:"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的概念是什么?答:近年来,中小学学生赴境外参加夏(冬)令营等活动日益频繁,形式也日益多样。为更加准确地反映这种情况,《指南》梳理和归纳了新的活动形式和内容。《指南》所称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是指根据中小学学生的特点和教育教学需要,在学期中或者假期以集体旅行和集中住宿方式,组织中小学学生到境外学习语言和其他短期课程、开展文艺演  相似文献   

5.
正8月21日公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积极开展研学旅行,规范了研学旅行,首次明确了中小学研学旅行"乡土乡情"的内涵。根据这一意见,相关部门应按照教育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研学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研学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研学为主的研学旅行体系;加强对研学旅行的管理,规范中小学生集体出国旅行;支持各地依托自  相似文献   

6.
如何将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有机融合,设计富有课程属性的研学旅行课程,是当前研学旅行发展的重要课题。文章从综合实践课程设计理论出发,结合研学旅行课程的内涵与特征,以桂林山水研学课程设计为例,利用“5W2H”分析法提供一种研学课程设计的思路和方法,从研学课程的主客(体)基础、内容核心、实践与验证3个方面进行设计,为研学课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李凡  帅红 《地理教育》2020,(3):55-57
研学旅行作为寓学于旅行的教学方式,具有直观性、体验性、实践性,是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地理学科特点、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2017年版课标作为研学活动设计的考量依据,以东洞庭湖作为研学旅行地,设计融合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研学旅行活动目标、内容及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来,研学旅行日渐火爆,很多人都喜欢把目光放在远离家乡的一些热门景点上。其实,乡土研学旅行以近、熟、亲等特点,在学生增长见识、培养探究精神、涵养家国情怀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一、研学需方案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研学旅行也不例外。研学旅行绝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而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带领学生外出研学,即要求学生带着学习任务边走边学,在学习中体验人生、在体验中增长知识。为此,需要制订详细可行的研学方案,力求做到"有备而去,有获而归"。乡土研学旅行虽因路途  相似文献   

9.
国外中小学研学旅行发展至今,其课程实施主要表现为四种模式:自然教育模式、生活体验模式、文化考察模式和交换学习模式。这几种模式呈现的共同特点为:注重"研学"与"旅行"相互交融、游学活动的弹性设置和经验知识的动态获取、创造研学体验的情景记忆以及研学旅行需求的分化。综合国外经验和我国中小学校特点,对推进我国中小学研学旅行提出建议,一是丰富教育空间,拓展多元化研学旅行实施模式;二是转变教师角色,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开放学习;三是延伸育人格局,实施全过程、全员、全方位育人策略。  相似文献   

10.
1 引言 2016年伊始,国家教育部等11个部门印发了枟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枠,提出中小学学校应面向学生开展研学旅行活动.至此,研学旅行成为面向中小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的新舞台.根据中小学生开展研学旅行的要求,一些传统意义上为游客提供旅游管理与服务的旅游目的地(景区)也开始开展研学旅行的接待工作.在研学旅行活动的引...  相似文献   

11.
研学旅行是根据中小学培养目标和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计的一门综合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效路径之一。研学旅行课程化是其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和有效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其常态化开设的实然路经。然而,由于认识上的模糊或不确定性,以及相关条件不足,导致研学旅行难以常态化开设,无法实现其应然目标。为此,必须通过制定相关课程政策,开发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建构课程体系,开辟研学旅行实践基地,健全研学旅行评价标准等运行机制,以推进其课程化实施,确保中小学研学旅行有效开设。  相似文献   

12.
研学旅行作为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观光活动相结合的一种实践教育形式,对地理学科教学具有重要作用。研学旅行与地理学科综合性、区域性特点相契合,为地理教学提供了真实情境,深化了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立足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本文提出高中地理研学旅行应遵循的原则及设计流程,并以长白山高中地理研学旅行活动方案设计为例,为研学旅行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3.
研学旅行作为新兴产业,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当前,研学旅行专业人才缺乏,在此背景下高校要充分发挥人才输出功能,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研学旅行专业人才。文章分析了研学旅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和新特点,探讨了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将“互联网+”技术充分应用于教育教学中,依托网上的资源优势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一系列措施,为推动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课程建设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4.
研学旅行作为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进程的方式之一,越来越受到旅游学界和教育学界的关注.地理学科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在开展研学旅行方面具有方式方法和内容选取上的优势.文章在分析研学旅行和地理学关系的基础上,对地理学在研学旅行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对未来地理学在研学旅行中的应用前景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5.
国家文化与旅游部颁布的《研学旅行服务规范》正式提出了研学旅行导师的概念。研学旅行成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研学导师人才短缺。本文基于导游服务规划和研学导师工作岗位描述,运用德尔菲专家法和问卷调研法,提出了研学旅行导师职业能力指标体系,对促进研学旅行的规范发展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泽熙  周隽 《地理教育》2023,(S1):112-114
<正>一、地理主题式研学1.研学旅行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强调做学问除了要有理论积累更要有实践支撑,实践里才能出真知。实践研学活动自古有之,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先生足迹遍布我国的西南地区,留下了《徐霞客游记》等地理名著,为后世地理研究打下了基础。近代对于研学旅行的研究也从未停止过,陈建南(1998)最早指出为了增长知识、丰富阅历和开阔眼界,研学是一条很好的出路[1]。2013年《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首次提出“逐步推进中小学研学”,到2014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建意见》中,明确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日常教育范畴”[2]。本文认为,地理研学是适应新课改,落实地理核心素养,应对高考变革的重要扶手,通过一定时间和范围的野外旅行把地理一轮复习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相似文献   

17.
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实践活动。新时代研学旅行课程目标以培养中小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会生存能力,养成勤思乐研思维,提高综合素养水平。面向学生真实世界的研学旅行课程内容包括文化认知课程、生活体验课程、实践活动课程和主题探究课程。实施研学旅行课程要把握关键因素,构建适宜可行的策略,要亲历“研学旅行”、学于“研学旅行”、做于“研学旅行”、研于“研学旅行”和惬意“研学旅行”。  相似文献   

18.
对于研学旅行,近几年从国家到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各学校都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研学旅行中来。国家对研学旅行目的的根本定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班主任是各班研学旅行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在研学过程中和学生朝夕相处。要想保证学生在研学旅行中真正提高素质,学有所获,班主任要以极大的责任心、爱心和耐心来做好研学旅行前前后后的各种复杂、琐碎的工作,用敏锐的眼光、灵活机智的头脑来处理研学旅行中的各种突发事件。如果班主任工作到位,研学旅行就是班主任加强学生品质培养的良好契机,对于培养学生能自律、敢负责、善合作的品质有很大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全域旅游”和研学旅行在全国各地得到快速发展,而课程成为制约研学旅行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基于“全域旅游”视野,提出了“全域研学旅行课程”概念,结合东营市研学旅行课程资源优势,着重就东营市全域研学旅行“一三七N”课程体系进行了阐释。该课程有利于破除研学旅行资源条块分割、研学旅行课程混乱无序等弊端,实现研学旅行资源整体优化、整合,满足学生的研学旅行需求和课程选择。  相似文献   

20.
随着研学旅行成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新模式,其课程化建设成为保障研学旅行科学化、规范化的必由之路。文章借鉴情境感知理论,结合旅游和学习情境,以“乔家大院民俗博物馆研学基地”为研学场所,设计研学旅行课程,阐明课程设计思路,以提升学生研学旅行效果。为进一步保障研学旅行课程的有效性,研究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评价标准作为综合实践取向,设计了研学旅行学习效果评价的标准和内容,以完善研学旅行评价机制的建设。研学旅行课程化是研学旅行常态化的重要路径,在不同领域体现着多元的价值属性,综合推动研学旅行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