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狄乐”是汉唐时期,北方鲜卑、匈奴、羌、氐、羯等各民族音乐通称。其经历原创、交融、分化等历史变迁后.部分歌曲被改造提升,进入北魏音乐机关,成为祭祀、享宴、郊庙音乐的一部分,其歌辞为华语系统,部分继续在民间流传,其歌辞仍为鲜卑语。而华化的这部分歌曲通过战争、外交、民间等各种方式流传到南方。在华胡音乐文化交流渗透中,“北狄乐”不断地被汉化,到唐代,其自身的鲜卓语系统已完全消融于汉语的音乐文化系统中。“北狄乐”入华,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华乐,进入华乐系统后,“北狄乐”的性质改变了,成了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
"北狄乐"是汉唐时期,北方鲜卑、匈奴、羌、氐、羯等各民族音乐通称。其经历原创、交融、分化等历史变迁后,部分歌曲被改造提升,进入北魏音乐机关,成为祭祀、享宴、郊庙音乐的一部分,其歌辞为华语系统,部分继续在民间流传,其歌辞仍为鲜卑语。而华化的这部分歌曲通过战争、外交、民间等各种方式流传到南方。在华胡音乐文化交流渗透中,"北狄乐"不断地被汉化,到唐代,其自身的鲜卑语系统已完全消融于汉语的音乐文化系统中。"北狄乐"入华,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华乐,进入华乐系统后,"北狄乐"的性质改变了,成了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
乐府原指采诗制乐之官署 ,东晋以后逐渐演变成为诗体之名称。乐府诗乃配合音乐而歌唱之诗歌。乐府采集俗乐、搜集歌辞 ,主要来自民间。黄门鼓吹乐与短箫铙歌 ,均为俗乐。其中以黄门鼓吹乐更为重要 ,其曲调繁多、乐章丰富 ,广泛流传、影响深远。黄门鼓吹乐 ,包含两大类 :鼓吹曲与相和歌。“相和”者 ,并非丝竹相和 ,乃领唱与众人伴唱相和也。两汉时期 ,社会各阶层 ,无不喜好俗乐。文人们参与乐府歌辞创作 ,有三种情况。五言诗起源于汉乐府民歌。汉乐府以叙事诗为主  相似文献   

4.
乐府的原生态是歌辞与音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综合艺术形式,歌辞的地位逐渐突出起来,音乐性质越来越被忽视,而文学价值越来越被重视。乐府创作逐渐“从歌到诗”,从合乐走向徒诗,从音乐艺术走向文学艺术,从民谣走向文人诗,走进了“用古乐府自作诗”的时代。  相似文献   

5.
南朝乐府“吴声”中的部分曲调是由民谣经“被之管弦”发展而来的娱乐乐歌.同时还存在着多种音乐来源,不宜被简单地称之为“民歌”。作为娱乐乐歌,“吴声”的歌辞制作体现出模式化倾向,具体包括运用套式语,歌辞的仿制、借用等。“吴声”在进入上层社会和宫廷后。又接受了文人文学和宫廷文学的改造。  相似文献   

6.
南朝乐府“吴声”中的部分曲调是由民谣经“被之管弦”发展而来的娱乐乐歌.同时还存在着多种音乐来源,不宜被简单地称之为“民歌”。作为娱乐乐歌,“吴声”的歌辞制作体现出模式化倾向,具体包括运用套式语,歌辞的仿制、借用等。“吴声”在进入上层社会和宫廷后。又接受了文人文学和宫廷文学的改造。  相似文献   

7.
敦煌歌辞是魏晋六朝以迄隋唐五代乐舞流行的产物,也是唐代歌辞的一部分。而敦煌佛教歌辞在敦煌歌辞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可以说是敦煌歌辞的主体。由于佛教在对广大民众的教化过程中十分注重声乐的作用,佛教与歌辞一直有着密切的关系。敦煌佛教歌辞的调名较多地采用民间乐调,形式多为长篇联章,内容重视铺叙,并表现出较强的音乐性。从敦煌佛教歌辞对民间流行的俗曲乐调的大量应用来看,唐代佛教教化的对象重在民间。  相似文献   

8.
灵峰寺苗族音乐一般流传于黔西北,其民歌包含情歌、婚事歌、丧葬祭祀歌、思念歌、祝酒歌、曲艺歌、叙事歌曲及诓娃娃歌等,这些产生在特定时代的历史产物,有悠久的历史背景和传统文化遗迹。其原始的劳动生活方式决定了歌曲的原始性,且赋予了歌曲特定的内容和形式,锻造出本时代民歌的灵魂。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中国的音乐文化生态正发生巨大变化,传统音乐形式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面对如此境地我们应该提高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9.
《汉鼓吹铙歌十八曲》,是西汉中期后一组乐府诗,最早著录于梁·沈约《宋书·乐志》。鼓吹铙歌是汉武帝时在传统礼乐的基础上,吸收北方民歌的新声(北狄乐)合奏而成。因是器乐合奏曲,最先皆有声无辞,后来才被陆续补进歌辞。由于依声填辞,致使18曲中绝大多数篇章难以诵读。沈约谓“乐人以音声相传,训诂不可复解。凡古乐录,皆大字是辞,细字是声,声辞合写,故致然尔。”(《乐府诗集》卷十九引)  相似文献   

10.
音乐和文学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们都产生于劳动,在远古是完全揉和在未分化的巫术礼仪活动的混沌统一体之中的。如《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传说中的葛天氏的音乐说,“三人持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三个人手捉牛尾,踏足而歌,生动地反映了载歌载舞的情景。这说明歌、舞、乐三者在原始音乐活动中本来就联在一起,其表现为:身体的跳动(舞)口中念念有词或狂呼高喊(歌、诗、咒语),各种敲打齐鸣共奏(乐)。到后世这些才逐渐分化为“礼”——政型典章, “乐”——文学艺术。而在中国古代,文学和音乐是紧密结合的。 从历史发展的纵向看,原始社会音乐、文化、歌舞乐三位一体。奴隶社会西周到春秋中叶出现了按音乐风格分类的民歌总集《诗经》,周秦时代音乐文学从理论到实践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汉魏的相和歌,东晋南北朝的清商乐和鼓角横吹曲;唐代的诗词;宋代的词在民间和文人中普遍受到喜爱。说唱音乐在瓦舍勾栏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元代的杂剧与南戏是音乐与文学剧本完美结合的产物:明代的昆山腔、弋阳腔使曲牌音乐得以提高并趋于完善;清代的梆子和皮黄成了戏曲、音乐、曲牌联套到板式变化的飞跃,为近代京剧奠定了坚实的基  相似文献   

11.
乐府,本是官署(官府机关)的名称,后来才演化成诗体名称。乐府这个名称是西汉初年才有的,所以也叫汉乐府。据汉代历史学家班固的记载,汉武帝刘彻是“始立乐府”的人。乐,就是音乐;府,就是官府;乐府就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它的责职是制定乐谱.搜集歌辞和训练乐工,并把搜集到的这些歌辞配以乐曲。这个机关很庞大,人员多到八百。官吏有“令”、“乐监”等名目。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魏晋南北朝乐府歌辞研究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乐府歌辞研究始于“五四”时期“平民文学”的号召,经历建国前、建国后到1976年、1977年到2000年、2000年以后等四个时期。每个时期的研究各有侧重,显示其时代特征。第一期研究从文学、文化、音乐等角度全面展开;第二、第三期重在主题学、风格学研究,适当引进了一些新方法与文化学视角;第四期在前三期基础上全面拓展与深入,突出了文化学、历史学、音乐学对乐府歌辞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木卡姆”是维吾尔族音乐精髓 ,是打开维吾尔族文化的金钥匙。维吾尔族民间文化 ,以歌、舞、乐三者紧密结合 ,以浓郁的民间风格显露出“木卡姆”的民族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民间音乐是中华民族音乐艺术的魂。民间音乐一般是指在民间形成并流传于民间的各种音乐体裁,如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民间器乐、民间戏曲和说唱音乐等。民间音乐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比其他诸如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等更具有生命力,是其他音乐的源或根。因为,民间音乐生于民众之中,活跃于民众之中,最贴近人民群众,最直接反映社会的生产、生活和发展变化。在中华民族音乐艺术的大舞台上,民间音乐可以称之为纪录和反映民间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所以,传承和发展中国民间音乐是弘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必然内容。  相似文献   

15.
甘肃各族人民群众通过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创造了品种繁多的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歌曲。其音乐旋律色彩浓郁、曲目内容丰富多彩、艺术风格独特鲜明、流传范围地域广阔。研究甘肃民间歌曲的艺术特色对于开发和保护古丝绸之路音乐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白沙细乐》是迄今仍流传于云南丽江纳西族民间的一部融歌、舞、器乐为一体的音乐组曲,2011年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相关文献、民间传说和《关于〈白沙细乐〉的调查报告》来看,《白沙细乐》显然是受内地音乐文化影响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传承至今的《白沙细乐》也遇到了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的窘境,缺钱、缺人、缺生存的土壤。  相似文献   

17.
文学和音乐有着深厚的渊源。从汉语的特点来看,语言有声、有韵、有调,三者交错排列就是一首非常美妙的歌曲。古往今来,不论是谣谚、诗歌、词曲,大都能作为歌曲演唱。这可以从最早的文学样式诗歌说起。《诗经》时代,所有诗都可以配合音乐,用来歌唱的。诗都是可歌的,歌唱都是诗。而接着屈原、宋玉等人所写的"楚辞"就是楚国歌曲的唱辞。汉朝时,前代的曲谱逐渐失传,汉政府便设置了乐府机构来收集民间诗歌,这些诗歌被称为乐府诗或乐府歌辞,也都是可以传唱的。唐朝时,曲谱乐谱大都失传,李白杜甫等人的所谓乐府诗,只保留了题目,其实并不能唱,但唐朝可唱的诗歌也是有的,主要二类,一类是根据西域流传过来的歌曲,制定乐谱,请人写辞,如那些名为"凉州词""营州歌"的诗,都是可以唱的。还有一类是"歌诗",这种可歌唱的诗出现在中唐以后,如李贺的诗集名为《李贺歌诗编》,他的诗和李益的诗在当时都曾  相似文献   

18.
"相和歌"的称名到刘宋时期才出现,是特指魏晋时期"丝竹更相和"的"十三曲"清商曲.清商三调是在相和歌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其音乐渊源与相和歌一样,皆出于清商曲.其歌辞语面形态上"行"和"解"的出现是其表演形态中"歌弦"、"送歌弦"等辞乐配合演唱部分的出现、"调"在演唱中得以进一步强化的产物.魏晋时期清商乐从相和歌到清商三调的发展,清晰地展示了魏晋娱乐音乐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9.
渔夫之歌     
插一乐曲介绍:俄罗斯族民歌《渔夫之歌》我国的俄罗斯族现有1万3千余人 ,分布在新疆、黑龙江、内蒙古三省(区)的一部分城市中。主要从事个体劳动或小手工业生产 ,有的从事园艺、养蜂或以渔猎及经营水产为生。俄罗斯族最初是18世纪以后从沙皇俄国迁来的 ,在19世纪至20世纪初 ,又有许多俄罗斯人陆续迁入我国。俄罗斯族民间音乐丰富 ,民歌体裁多样 ,不仅有大量的独唱、对唱歌曲 ,还有不少多声部的合唱、重唱歌曲。《渔夫之歌》即是一首流传于新疆乌鲁木齐市的女声二部合唱歌曲 ,歌中叙述了渔夫一家的痛苦生活。这首乐曲的右手部分基…  相似文献   

20.
黄梅戏由一个民间小戏,发展成为全国著名剧种,它经历了一个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历程。黄梅戏起源于黄梅采茶调,在民间歌曲的基础上,形成"黄梅歌"这一音乐形式;在安徽流传时,与流传地民间音乐结合,以及接受高腔、怀腔等的影响,唱腔得到极大丰富;20世纪50年代以后,黄梅戏音乐发展到专业化创作阶段,吸收了南北剧种、曲种,包括藏族音调、西北音调、淮剧音调、京韵大鼓、梆子腔等音乐材料;进入21世纪,更尝试融合交响乐、电子合成音乐等现代音乐元素,加大自身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