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自我实现的探求是贯穿于劳伦斯小说《虹》中的主题性线索。小说以“虹”为意象,通过布兰文家族三代人之间各自美好婚姻追求的幻灭,探求了在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社会中自我实现的不可能性。试图从存在主义文学理论对《虹》加以解读,并指出布兰文家族自我实现的幻灭实际上是作者向世人敲响的一记警钟:在人性日益异化的工业文明浪潮中,对于幽住在极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死胡同里的现代人类来说,自我实现只是一种纯粹的幻想,一条美丽无比、飘缈虚幻的“彩虹”而已。  相似文献   

2.
劳伦斯的杰作《虹》和《恋爱中的妇女》,其迷人之处和艺术魅力离不开它的哲理意蕴。《虹》阐述了布兰文一家三代寻找理想的历程,它以家世小说的形式出现,但并不侧重于某一代。《恋爱中的妇女》以厄秀拉·布兰文与伯金,古德伦·布兰文与杰拉尔德的行动过程为经,以他们的理性思考为纬,对第三代布兰文作详尽、深入的分析。《恋爱中的妇女》不仅是情节上对《虹》的继续,更重要的是,它把《虹》中受家世小说的局限而无法详尽述说的哲理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两书相互补充,从而完成了对其哲理意蕴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1915年,劳伦斯的代表作《虹》问世,奠定了他作为现代主义作家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两年前刚刚创作了继承英国19世纪小说传统的杰作《儿子与情人》的劳伦斯,在其代表作中一反传统的艺术形式,深入主人翁的内心世界,描写他们的感情生活,通过他们所经历的爱情婚姻磨难,反映现代人面临工业文明洪流而感到困惑、痛苦以及苦苦追求自我完美和自我实现时的心灵冲突,因而在《虹》的思想内容方面也表现出强烈的现代意识。这部“20世纪的第一部伟大小说”以英国乡村布兰温家三代为主人翁,但它绝不是一部英国式的《布登勃  相似文献   

4.
"彩虹"是贯穿于劳伦斯的小说《虹》中的一种结构性意象,展示了主人公布兰文一家三代人之间的人生追求。以存在主义文学理论对该小说加以解读,指出"彩虹"是工业化社会里人类追求美好人生的悲剧性结果的象征,是人类自我奋斗虚无性的总结性阐释,展示了作者文学创作的社会反讽情绪。  相似文献   

5.
D·H·劳伦斯的小说《虹》,是以性爱为主题,以社会生活为背景,而不是“将社会主题与个人主题”完美结合起来”。 作者仅把社会当作描写性爱的背景,以突出性爱与文明社会势不两立。你看,在原始、封闭的生活中,厄秀文的祖父母:汤姆·布兰文与莉迪娅是那样和谐,而在矿井中,矿工的妻子只把性爱当做维持生存的工具,丈夫不过是他们的生活资料的来源。她们不得不更换丈夫,以维持自己的生活。这里,文明社会已把人性降格为它的奴隶,性爱,不再是闪烁着光辉的明星,而是一只地上的小爬虫,隆隆机车驶过,把它碾得粉碎。 小说的情节,围绕着布兰文一家三代人的婚恋展开。表面看来,小说展现了社会的进步,田园化的牧歌生活为机器的轰鸣、铁矿的黑烟代替,但实际上,作者的着眼点,仍在于三代人的大同小异的生活。第一代人:汤姆·布兰文与波兰流亡贵族的后裔莉迪娅的婚恋,第二代人:莉迪亚前夫的女儿安娜与汤姆·布兰文的侄子威尔,第三代人:威尔、安娜的长女厄秀拉与安东·斯克列本斯基。这三代人,都有各自的爱情冲突,内心的激荡,这也是作者着力描写的内容。 性爱问题,也是作者着力描写的,而且,他们三代人,都是几乎与世隔绝的人。虽照外面的生活改变了他们的生存环  相似文献   

6.
李平 《当代电大》2002,(7):10-12
1 茅盾小说创作的转变《蚀》三部曲 (《幻灭》、《动摇》、《追求》)是作家经历了大革命的实际运动后的结果 ,但在创作中对于这段人生并未经过理性的整理 ,自然主义的痕迹很重 ;在《虹》的创作中 ,作者希望通过梅行素对革命的追求来改变《蚀》的暗淡色彩 ,但人物思想性格的发展有“突变”的痕迹 ;具有“革命小说”特点的《路》和《三人行》则希望给人物指明一条正确的出路 ,但又缺乏生活体验 ,具有初期左翼创作的通病 ;而《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作品 ,将生活体验与理性分析结合在一起 ,终于走向了成功。2 《林家铺子》倒闭的…  相似文献   

7.
1 茅盾小说创作的转变 《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是作家经历了大革命的实际运动后的结果,但在创作中对于这段人生并未经过理性的整理,自然主义的痕迹很重;在《虹》的创作中,作者希望通过梅行素对革命的追求来改变《蚀》的暗淡色彩,但人物思想性格的发展有“突变”的痕迹;具有“革命小说”特点的《路》和《三人行》则希望给人物指明一条正确的出路,但又缺乏生活体验,具有初期左翼创作的通病;而《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作品,将生活体验与理性分析结合在一起,终于走向了成功。  相似文献   

8.
1 茅盾小说创作的转变《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是作家经历了大革命的实际运动后的结果,但在创作中对于这段人生并未经过理性的整理,自然主义的痕迹很重;在《虹》的创作中,作者希望通过梅行素对革命的追求来改变《蚀》的暗淡色彩,但人物思想性格的发展有“突变”的痕迹;具有“革命小说”特点的《路》和《三人行》则希望给人物指明一条正确的出路,但又缺乏生活体验,具有初期左翼创作的通病;而《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作品,将生活体验与理性分析结合在一起,终于走向了成功。  相似文献   

9.
1 茅盾小说创作的转变 《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是作家经历了大革命的实际运动后的结果,但在创作中对于这段人生并未经过理性的整理,自然主义的痕迹很重;在《虹》的创作中,作者希望通过梅行素对革命的追求来改变《蚀》的暗淡色彩,但人物思想性格的发展有“突变”的痕迹;具有“革命小说”特点的《路》和《三人行》,则希望给人物指明一条正确的出路,但又缺乏生活体验,具有初期左翼创作的通病;而《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作品,将生活体验与理性分析结合在一起,终于走向了成功。  相似文献   

10.
李平 《当代电大》2001,(7):9-11
1 茅盾小说创作的转变 《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是作家经历了大革命的实际运动后的结果,但在创作中对于这段人生并未经过理性的整理,自然主义的痕迹很重;在《虹》的创作中,作者希望通过梅行素对革命的追求来改变《蚀》的暗淡色彩,但人物思想性格的发展有“突变”的痕迹;具有“革命小说”特点的《路》和《三人行》则希望给人物指明一条正确的出路,但又缺乏生活体验,具有初期左翼创作的通病;而《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作品,将生活体验与理性分析结合在一起,终于走向了成功。  相似文献   

11.
李平 《当代电大》2003,(7):12-14
1 茅盾小说创作的转变《蚀》三部曲 (《幻灭》、《动摇》、《追求》)是作家经历了大革命的实际运动后的结果 ,但在创作中对于这段人生并未经过理性的整理 ,自然主义的痕迹很重 ;在《虹》的创作中 ,作者希望通过梅行素对革命的追求来改变《蚀》的暗淡色彩 ,但人物思想性格的发展有“突变”的痕迹 ;具有“革命小说”特点的《路》和《三人行》则希望给人物指明一条正确的出路 ,但又缺乏生活体验 ,具有初期左翼创作的通病 ;而《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作品 ,将生活体验与理性分析结合在一起 ,终于走向了成功。2 《林家铺子》倒闭的…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的《看虹录》是一篇诗化的思想性小说。解读《看虹录》的关键一个是“虹”,一个是“看”。从中可以发现抗战时期的沈从文在孤独中对自己的生命形式进行了反思。可以说是抗战时期一位现代知识分子坚持自己的信仰的一份精神备忘录。  相似文献   

13.
茅盾先生的第一篇短篇小说《创造》,在评论界历来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作者自己对《创造》却很喜爱,曾多次提及,不但强调了这篇小说在他创作思想转变中的重要性,而且还提出与其他评论家不同的看法.例如,在一九七九年八月二十三日《茅盾短篇小说集·序》中写道:“《创造》是继《幻灭》《动摇》《追求》以后我写的第一个短篇小说,在题材和风格上既和《幻灭》等不同,也和我以后所写的短篇小说不同.至于思想上,已经不象《幻灭》等三篇那样消沉悲观了.”“有些评论家认为《虹》表现了我的思想从消沉悲观转到积极乐观.我自己却认为《创造》才是我在写了《幻火》等三篇以后第一次思想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劳伦斯的《虹》一书中布兰文一家三代人及书中其他主要人物之间矛盾的阐述及他们性格的分析,试图揭示出作者在小说中用象征主义手法所表现出的强烈的现代主义倾向(即追述十九世纪后半叶英国从传统的乡村社会过渡到工业化社会的历史进程及这一进程给人类带来的深远的心理变化)。本文作者在评论劳伦斯对两性心理等方面描写的手法及其根本目的上也作出了一番尝试。  相似文献   

15.
《虹》以内涵丰富的彩虹意象贯穿始终,奠定了小说具有彩虹般和谐之关的基调。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读此作,能够从中解读出劳伦斯深刻而独特的生态哲学思想:《虹》对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及精神生态等方面的描写,反映了劳伦斯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深恶痛绝;对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向往;对构建和谐的两性关系的积极探讨.以及对人如何真正实现自我所进行的深入思考。“虹”始终衬托着劳伦斯对和谐之关的不懈追求,因而使其成为一部充分展示劳伦斯敏锐生态意识和深邃生态智慧的作品。  相似文献   

16.
《虹》以布朗温家族三代人的婚姻追求为主线展开,劳伦斯在这部作品中主要描述了布朗温三代人在两性关系探索中遇到的迷惑,反抗,堕落和憧憬。他旨在通过恢复人性来解救工业文明压抑下残缺的社会,达到精神与肉体的完美统一。文章通过分析布朗温家族他们各自对婚姻的追求来探索劳伦斯心中对两性关系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由于对沈从文小说“佚文”的发掘,研究者开始对《看虹录》与《摘星录》进行一种传记式的实证研究,并且认为《摘星录》之版本流变是出于隐瞒“不足为外人道”的“隐秘情事”的动机。但是,从沈从文小说写作所接受的法朗士的启发与影响,我们可以看到,《看虹录》与《摘星录》的版本流变更可能是缘于沈从文对现代主体意识的探索与深化。伴随分解性的、个别化的生活叙述与自我确认,一种新的叙述美学与一种新的伦理认知已然形成。  相似文献   

18.
黄雯静 《考试周刊》2011,(44):28-29
《幸福》是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一部不可多得的珍品。本文力图从小说女主人公贝莎幸福感骤然幻灭的遭遇来探求其同性恋身份焦虑的根源和困惑。而贝莎的强烈身份焦虑导致了她在不断寻觅自身身份的过程中流露出游离于边缘地位的无奈。  相似文献   

19.
2013年8月30日,根据菲茨杰拉德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在中国上映,掀起了对菲茨杰拉德小说的又一次研究热潮。影片以“金钱与爱情”这一传统的浪漫故事开端,以“爱情与金钱”之梦的幻灭收场,描述了美国在一战后十年中的经历和人们的生活态度,探讨了“美国梦”的幻灭。对“美国梦”的追求,不过是对虚幻的扑捉,注定是一场悲剧。而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这一光明之梦,理想之梦,与“美国梦”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实现过程中必须取其所长,避其所短。  相似文献   

20.
倪红梅 《文教资料》2011,(36):75-77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是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时期.中国现代化进程对家庭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家族内部的变化也是社会解体的一种反映。家族内不同人物接受不同的思想.人物思想差异凸显出来,家族人物之间的矛盾层出不穷:战争爆发后的社会是一个熔炉,同一家庭的人们各自走了不同的路。家族小说中的人物在经过“出走”、追寻“存在之家”(或者“回归”)的过程中经历了精神幻灭的痛苦.获得一个“终极归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