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期论点     
<正>传播媒介演化史"传媒史话"按照人类传播的"史前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磁传播"、"数字传播"和"网络传播"等六个发展阶段,通过传播媒介的"体语媒介"、"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电磁媒介"、"数字媒介"和"网络媒介"等七次演变,阐述一部传媒演化史,就是人类不断克服传播媒介固有的缺陷和不足,满足人类自身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和感知追求的过程论点。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传播对于塑造自身形象、增进理解意义重大。新的国际格局和传播环境要求跨文化传播在传播主体、渠道、内容、受众意识等方面进行变革。本文以"美丽江苏"的跨文化传播为例,分析了这一品牌形象传播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六结合"的理念和具体的传播策略。它们指向了这样一种对跨文化传播的理解:跨文化传播是一座"桥",连接了不同的群体,其价值不是为了传播自己,而是依靠对"自己"的传播,争取相互之间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目前的法律传播存在"易读性传播"与"严谨性传播"的矛盾、"碎片化传播"与"系统化传播"的矛盾、"知识化传播"与"人文化传播"的矛盾。有效化解这些矛盾,提高法律传播效果,需要实施法律概念的类型化传播策略,对"学理概念"和"文本概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实施法律规范的完备性传播策略,对法律信息进行"颗粒化分解",形成"法律知识元";实施法律文化的多元化传播策略,开展实践性传播活动和生活性传播活动。  相似文献   

4.
政治传播作为一种政治现象与政治同时诞生。在论述政治与传播的关系上,传播学者邵培仁认为"政治即是传播",传播是政治的控制器,政治是传播的主神经。其中,政府传播作为政治传播的主要形式,对政权稳定、文化传承和社会认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政府传播的语境已由"革命语境"、"改革语境"走入"治理语境";在民主意见表达借助信息化和新媒体技术在公共管理和公共决策中扮演的角色日益彰显的形势下,认真研究政府传播如何坚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党性和人民性统一"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何刚晴 《新闻传播》2014,(3):247-248
当前"新农村"形象和品牌建设还处于简单粗糙的初级阶段,较少利用品牌形象的整体战略,形象建设的效果并不突出。因此,"新农村"建设应引进品牌形象构建及传播的整体战略。从"新农村"的符号表征、人文(精神)形象、管理形象等着手构建整体形象,从符合时代特色的传播方式出发,厘清"新农村"传播过程中的传播目标、传播手段、传播媒介、传播过程,整合品牌形象和传播策略,达到集聚化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6.
刍议"自媒体"的兴起与少数民族文化网络传播策略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过去少数民族文化网络传播的方式进行回顾和总结,并对进入"自媒体"时代,互联网信息流动和传播的特点进行分析,并就当前网络媒体环境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工作思路提出:转变文化传播工作思维、强化网络舆论监督和引导、发挥"自媒体"的传播优势、"自媒体"与体验式传播结合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韦诗业  龙琪秀 《传媒》2021,(19):87-89,91
"软传播"和"硬传播"皆是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的基本手段.伴随新媒体的推广普及和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民族地区大众成为习惯接受"软传播"信息生产与消费的新一代大众,"软传播"场域也因此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的主阵地.然而与"硬传播"相比,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软传播"相对不足.今后,应充分重视以"软传播"强化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理性认同和行为认同,同时建构完善的引导机制、动力机制、反馈机制和调节机制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梳理空间理论的思想脉络和传播研究的"空间转向"出发,阐释了"微博赋权"、"日常消费"和"自传播"等空间实践,并简述了空间理论的传播学意义与启示。本文认为新的传播实践将酝酿空间变革,传播研究需要我们从"空间转向"入手,进入日常生活,研究当前传播活动的"空间实践",把传播活动与其特定的"空间实践"结合起来考察,关注新兴传播技术、社会关系、传播行为等在空间实践的多重运作。  相似文献   

9.
肖航 《东南传播》2013,(6):16-19
针对当前海外华文报纸的现状和问题,根据跨文化传播理论和规律,本文提出了跨文化语境下的华文报纸"软传播"理念和应用方法。作者认为,"软传播"是在尊重当地国受众文化和社会环境差异的基础上平等进行的族裔文化传播理念,应用"软传播"的华文报纸可以取得"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一目了然     
《声屏世界》2012,(5):66-67
当代中国新闻传播的"三化观"一、新闻传播的"中国化"定位。这里的"中国化"指涉着当代新闻传播的空间定位,即这是在中国所进行的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传播的"中国化",就是指其内蕴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实质就是要坚持和完善符  相似文献   

11.
适应中国加强对外文化传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要求,文化对外传播应走出"依附型"的轨道,积极探索转变传播范式。应立足"全球化的文化大格局""数字化的传播大格局",推进以价值观诉求为核心、以话语创新为支撑、以形象和软实力提升为目标的"对话传播",推进以"互联网+"重构传播要素及模式的"精准传播";应遵循文化对外传播的特殊规律,积极推进以故事为载体的"故事传播",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中国智慧,提升文化对外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2.
正美国学者弗兰克·丹斯在《人类传播功能》中列出"传播"概念达126种之多,如今这一数字仍在增加。丹斯发现组成"传播"概念区分因素包括"抽象性"、"意图性"和"合乎规范的判断"三个基本层面。这与屠忠俊教授和彼得斯的"大传播"观点有相通之处。两种视角对笔者致力的乡村传播结构研究有直接启发。笔者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乡村社会传播结构的研究,又增加了传播的管理观和权力观,称之为传播"五观",下面简要分述之。维度之一:传播的传递观传播传递观的研究体现了经验主义学派倾向,以拉斯韦尔的线性传播模式为熟知,该模式是传递观的较好体  相似文献   

13.
不同时期的视觉文本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张力,疫情期间涌现出"名画模仿"、"名画再创造"等系列艺术作品,在"传播是游戏"的框架下,从传播形式、传播效果和传播影响三重维度看,疫情下艺术的视觉文化传播呈现出大众自觉分享展示、游戏化的参与互动的特点以及治愈心灵创伤、建构集体记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概念解析民俗传播。传播学中的"传播"侧重横向的交流、交往,民俗学中的"传播"侧重纵向的传承,民俗传播是民俗学和传播学的一个交叉学科,所以民俗传播学中的"传播"应该是既有纵向的传承又有横向的交流、交往,所以民俗传播,就是指民俗的传承和交流。因为民俗有世代相袭的特点,而这就是民俗传播的一种方式,即传承,而民俗的传承又是一个动态的  相似文献   

15.
吴飞  黄超 《新闻界》2012,(20):3-10
保罗·莱文森提出的"新新媒介"以其技术及社会属性的软决定作用给全球范围内的软实力传播发展带来了三大变革,包括超媒介空间的移动性和交互性、分层与交往的去中心化和参与以及全球化中的共同生活体验。新新媒介时代下全球范围内的实力传播形态存在以下三大特征:迅速开发的新新媒介技术在软实力传播现象中广泛使用;参与软实力传播的重要传播中介发生大规模转移;软实力传播中虚拟社区从时空上建立起"新文化"、"新居民"。理性主义、社团主义、个人主义的三大技术属性决定了新新媒介能在软实力传播的控制方面发挥更加有效的实践作用。进而,我们可以借鉴Intersection咨询公司的经验,把社会化的软实力传播战略实施流程分为"发展线"、"战略线"、"执行线"、"管理线"和"评估线"五大线路。这种传播战略流程将新新媒介时代下软实力传播中的关键因素、基本策略全部"打包"进来。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模式与媒介的演变紧密相连。通过对"微信公众号+非遗"、"网络直播+非遗"两种当下最典型的新媒体非遗传播模式研究发现,"新媒体+非遗"传播模式在传播范围、用户数量、用户参与和互动方面表现突出,但存在传播主体媒介素养参差不齐、传播内容文化内涵缺失、传播效能持续性弱等问题。可以从组建志愿者传播团队、深耕传播内容、打造届次化新媒体传播活动等方面着手,构建新媒体与非遗之间持续良性互动的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3,(3):41-45
人际传播在传统媒体广告传播与网络广告传播中均有体现,而网络媒体则在受众"互动"、"参与"、"分享"上的特色为人际传播提供了更好的基础,人际传播改变了网络广告的传播模式。与传统广告传播的大众传播模式相比,网络广告传播是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嵌入与整合。本文从传播特征、传播路径、影响作用三个角度对网络广告中的人际传播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时代主持传播的主体角色不断丰富,从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到网络节目主播、自媒体人、草根主持人、网红主播等。随着互联网"下半场"的到来,主持传播主体也在经历新一轮的洗牌。本文从新媒体时代主持传播主体和客体的变化与需求入手,通过对"知识网红"在名片效应与人格魅力、信息整合与知识垂直细分化、内容深耕与产出的延续性方面的优势梳理,得出"内容+服务"模式、"用户生产内容+平台化运营"、"知识网红"的产业化发展将成为互联网"下半场"主持传播新的发展趋势。并进一步探讨了"知识网红"在新媒体时代主持传播中的角色定位,理清新媒体时代主持传播主体的职业概念和行业属性,拓宽主持传播的内涵和外延。  相似文献   

19.
冯菊香 《今传媒》2014,(5):37-38,54
"世界末日说"属于流言中的谣言,其传播渠道主要有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和网络新媒介传播等不同途径。"世界末日说"传播的影响成了现代"魔弹论"的翻版,究其原因,除了深层的社会原因外,与电影《2012》引发的恐慌、新媒介建构的"拟态环境"等推波助澜不无关系。为此,可以从公众理性认识"世界末日说"的本质;媒介理性设置报道议程;政府应加强科技知识普及力度等方面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拟人方法,依据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的传播符号和传播方式,分析了不同传媒所扮演的"传播角色"及其所具有的"人格特征".透过这些"传播角色"及其"人格特征",我们可以更透彻地了解不同媒介的传播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