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人生是由一系列连续性事件和非连续性事件组成。在教育中,重视了人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事件,却忽视了非连续性事件的价值。本文从存在主义哲学的视角出发,认为儿童由于自己的身心特点,不能很好地处理教育和生活中遇到的非连续性事件,因而,教育者要审时度势,帮助儿童从那些事件中站立起来,让他们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董江华  文进荣 《时代教育》2009,(10):131-132
博尔诺夫的<教育人类学>一书,围绕人的存在与生命等基本的人生问题展开."非连续性教育"、"房子与人的发展"、"培养独立判断的教育"等卓而不群的论述令人眼前一亮.其论述使人看到了精神科学、存在主义哲学、现象学等诸多学科在思考教育问题时所带来的不同视角,进而拓展了人们对教育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存在主义,以"人"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和出发点,关注人的存在、价值和尊严,注重现实人生.存在主义教育思想是存在主义哲学教育观的表达,其以人为本的教育主张,有助于我们教育工作的完善.  相似文献   

4.
王金华 《班主任》2012,(3):8-10
非连续性教育思想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博尔诺夫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是博尔诺夫针对传统教育的不足,吸收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精华,创建性地形成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5.
存在主义哲学改变了理解人的方式,将"人是什么"转向了"人是谁",因此在个人的成长发展过程中,人的非连续性发展获得了关注。非连续性教育思想是基于存在主义哲学对人的理解并重视发展人的非连续性教育的基础上而形成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为理解教育和解决教育问题提供新视角、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教育真谛的回归——存在主义教育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存在主义是当代西方世界流行很广的一种哲学流派.存在主义教育强调个人的主观性、个人选择,注重人的存在,注重现实人生、人性化、主体化、个性化的"人道主义"教育是其根本主张.我国教育应借鉴存在主义的教育思想,弘扬主体意识,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倡导人性化教育,注重人格修养,培养有责任的人.  相似文献   

7.
存在主义注重人的存在,注重现实人生。存在主义教育思想提倡教育是维护个人自由,强调人的存在与自由,在教育目的观上主张培养自我意识与责任感;在师生观上主张教师要尊重学生主观性,发挥教师作用;在教学方法上主张创新、因材施教与个性化教育,存在主义的教育思想对当前我国的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梁云真 《考试周刊》2012,(10):150-151
存在主义哲学注重人的存在,重视现实人生,作者结合自己的感受简单叙述了存在主义对于教育目的、师生关系、教育方法、课程等方面的启发。  相似文献   

9.
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迪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非连续性教育思想萌发于文化教育学流派,最终由德国著名哲学家博尔诺夫形成体系。作为教育人类学的杰出代表,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属于他的教育人类学的一部分,它论述了非连续性教育的必要性,并且提出了非连续性教育的方式及其应用。   博尔诺夫批判地吸收了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中的一些观点。存在主义认为,在人的生活中突然出现的一些非连续性的事件或外来干扰并不只是一种偶然事件,而是深深地隐藏于人类存在的本质中,也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是不可避免的。博尔诺夫认为,以往的各种教育学派有一种共同的认识,即认为教育是…  相似文献   

10.
存在主义认为,在人的生活中突然出现的一些非连续性的事件或外来干扰并不只是一种偶然事件,而是深深地隐藏于人类存在的本质中,也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是不可避免的.连续性是教育的基本前提.但把阻碍和干扰教育、导致教育失误或完全失败仅仅归结于偶然,原则上可以避免的思想却不全面.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This design experiment in prayer education for Jewish students was motivated by a current educational concern: educating for spirituality and religious practice. Educators are tasked with formally nurturing spirituality (Wright 2001). It is known that attitude to religious observance may change during adolescence (Hyde 1963), thus attitude to prayer needs attention. The effects/consequences of prayer understanding reach beyond religious practice itself, to encompass issues of faith, identity, spiritual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 (Sigel 2009). Here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is used to measure the effects of a tefillah (prayer and its understanding) course on student attitudes to pray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