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肉搜索”与法律监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肉搜索”虽然不是法定罪名。但未必不能实施法治。进行规范。网络社会需要法律监管。网民也需要道德约束。网民有权利,也有义务,应遵纪守法。追随良知,做负责任的网络公民。  相似文献   

2.
在现阶段网站设置有影响力的建言渠道是网民的需要也是政府了解民生的需要.有必要从网民构成、表达权利实质和反馈机制等角度分析现存机制的问题.进而提出建立畅通建言渠道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3.
周立春 《东南传播》2011,(10):34-35
“五道杠”事件在网络迅速蹿红有着诸多成因。网民广泛关注和海量回复的背后是网民的从众心理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作为人们的一种普遍心理,从众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网民的需要。本文将通过分析“五道杠”事件中各网友的反映,以期解释网民从众效应的发生过程。  相似文献   

4.
从符号学的角度来分析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着影响舆论的两大关键环节:一是网民对特点事件的感知并将其符号化的环节。二是网民对该符号进行阐释并解读出意义的环节。具体而言:网媒的报道方式直接影响到网民对特定事件的感知;固定成见与热点思想决定着大多数网民对事件的诠释;个人利益与自尊需要也可影响网民对特定事件的评价;微博、留言板等互动平台上也在很大程度上引导着网民对事件意义的解读。  相似文献   

5.
主持人语: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致使网民数量持续增长,网络舆论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网民组织化程度高,虚拟社区逐渐丰富化、多样化,微群、各类论坛、贴吧成为网民发表意见的舆论场。网络舆论焦点很可能就是当今民众热点的话题,网络意见气候终会形成新一轮的舆论。互联网的普及使网络舆论影响到了现实生活并造成很大的社会影响。网络舆论呈现出虚拟性、从众性、组织性与扩散性的特点,鉴于互联网的匿名性,网民有些言论缺乏理性,这就需要媒介本身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承担舆论监督的职责,另外需要政府部门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约束网民行为,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和谐、安全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6.
微博140个字的限定范围让网民畅所欲言,不需要渊博的学识,不需要艰涩难懂的语句,人人都可以在这里抒发感情,发表意见。然而,网民非理性的微博表达,网络舆论暴力时有发生,本文从网络舆论暴力事件入手,分析微博时代网络舆论暴力的发生、发展机制,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式。  相似文献   

7.
网络问政是政府和公众通过网络平台形成特定互动关系的政治沟通过程。为考察这种政治沟通新方式的传播效果,对国内媒体网络问政平台的留言量、回复率、回复质量等指标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大多数媒体网络问政平台在整体效果上处于"很差"到"一般"的状况;在性质类型上以民生服务型为主流,民主参政型相对缺乏;在互动参与上,网民与政府、网民与网民、网民与意见领袖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屏蔽效应"。提高网络问政效果需要包括政府、媒体、网民等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合力。  相似文献   

8.
田勇 《新闻实践》2004,(11):35-36
基于互联网互动性之上的网络新闻评论,已是当前新闻网站的关注点和生长点--仅仅依靠即时新闻已经不能满足网民的需要,新闻正向专题化评论化的方向发展。人民网的《强国论坛》和"人民时评"、新华网的《发展论坛》和"焦点网谈"等,在新闻媒体和网民中已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网络评论中最具互联网特征的无疑是网民的交互性评论,这是新闻网站吸引网民的新形式,  相似文献   

9.
智利学者巴伊赞·耶茨在<现代信息检索>一书中提到,用户才是信息检索的最终目的.网民个人心理因素作用于网络检索过程的始终.这就需要考察影响网民网络检索行为的心理因素及其后果,从而为改进网络检索服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微博快速崛起,写微博、看微博的人越来越多。微博作为一种快捷即时的交流方式,适应了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它的兴起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据统计,到2011年底,微博用户在网民中的比例已达48.7%,有将近半数的网民在使用微博,按照同期网民总数5.13亿来计算,微博用户人数接近2.5亿,而且还在不断上升。  相似文献   

11.
网民心态和舆论风向转变——以雅安地震救援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沛 《新闻前哨》2013,(11):48-49
雅安地震后的网络舆情生态中,一大重要特点就是12小时后网民心态的转向.这在网民对政府行为、部队反应、慈善机构、媒体报道等各个方面都有明显体现、网民心态转变的原因,在于负面信息过载、传播变异冲击、观点分化互激、网络钧沉施压、救灾效能不足等原因。由此带来的舆论风向突变,给社会管理者带来了挑战.有效应对需要做到如下几点:把握舆情变动规律。关注网民心态变化;加强权成信息发布,牢牢掌握话语权:统一宣传口径,及时回应关切;优化救灾组织工作.提高救援专业性;积极表现化危为机,争取赢得网民谅解。  相似文献   

12.
孙钦泉 《传媒》2019,(8):73-75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移动智能终端为代表的新媒体迅速崛起,在这种全新的媒介环境下,网民的媒介素养问题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集中表现在部分网民法律意识淡薄,缺乏网络信息甄别能力,新媒体接触和使用能力有限等。其原因主要为部分网民文化水平不高,对新媒体接触并不充分,网络立法尚不完善以及主流媒体未进行正确引导。为此,需要加强网络道德意识宣传,开设媒介教育课程,扩大网络法律宣传力度,增强意见领袖培养,帮助网民提升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3.
影响网民网络检索行为的心理学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泉 《今传媒》2010,(3):116-118
智利学者巴伊赞·耶茨在其享有盛名的《现代信息检索》一书中提到,用户才是信息检索的最终目的。网络检索行为——网民从需求动机的产生,到发出检索命令,再到接受信息后反馈与满足的——实现过程中,网民个人心理因素作用于过程的始终。这就需要我们考察影响网民网络检索行为的心理因素,从而为网络检索服务更好地基于心理学进行改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袁楚 《新闻前哨》2011,(1):21-21
"业余者"还是"网民" 最近看了美国学者安德鲁·基恩的著作中译本《网民的狂欢:关于互联网弊端的反思》这本书,期间参与了CNNIC的一次关于微博的讨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彭兰教授也表示,互联网依然需要把关人。由此感触很深。  相似文献   

15.
甘泉 《青年记者》2010,(8):36-37
智利学者巴伊赞&#183;耶茨在《现代信息检索》一书中提到,用户才是信息检索的最终目的。网民个人心理因素作用于网络检索过程的始终。这就需要考察影响网民网络检索行为的心理因素及其后果,从而为改进网络检索服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弹出式广告”走向没落大势已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娅莉 《今传媒》2005,(12X):47-47
广阔的网络上充斥着形式各种各样的广告,而在这个广告大家族中强迫式广告目前占有重要地位。这里所指的强迫式广告是指:不需要网民点击便会自动出现、弹出或者游动于网页之上,强迫网民观看的网络广告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7.
随着网络的发展,媒介生态在变化,新闻传播方式在变化,更重要的是,媒体使用者在变化。因此,电视新闻需要根据当下媒介环境的变化,关注网络热点和舆情,捕捉网民议题,撷取网民观点,防止鱼目混珠和以偏概全,进行正确恰当的选题策划和内容选择。  相似文献   

18.
谢卓 《新闻前哨》2022,(12):14-15
2022年2月末,俄罗斯与乌克兰发生冲突,国内部分网友拿此次冲突作梗的行为被翻译成多种外文并搬运到外网,造成对我国外交形象的损害和国外网民反弹等不良社会危机。与此同时,与该事件相关话题讨论阅读量破亿,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和共识。此类拿冲突作梗的行为暴露出互联网时代下网民媒介素养的缺失。互联网时代的媒介素养更加考验网民的公共道德、公共参与的表达素养。国际舆论场纷扰不断,如何填补网民缺失的媒介素养、建立媒介素养的规范体系成为需要迫切解决的社会议题。  相似文献   

19.
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网页的画面效果是留住用户的第一印象,相关企业需要结合网民的审美需求对网页进行优化设计,实现信息化网络技术与美学的高效结合。在网页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按照主题鲜明、整体统一等设计原则,从文本、图片、色彩以及版面等几个方面入手,将视觉元素有效地融入网页之中,从而吸引更多网民关注,为企业获取更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魏凯旋 《当代传播》2008,(6):122-123
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网络动画艺术特别是动漫表情艺术,因题材广泛、短小精悍、制作简单、流通速度快等特点满足了互联网时代网民"快餐化"的视听需要,它超越了语言和声音的沟通局限,以最简捷的交流方式拉近了世界各国网民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