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中小学校开展的教育活动着实让人眼花缭乱: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文明礼仪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青春期教育、创新教育、国情校史教育、奥林匹克教育、消费教育、创业教育、理财教育……大有见缝插针的势头!  相似文献   

2.
“人才”是社会所需要的。特别是在科学日新月异的今天,“人”的作用往往大于“才”,素质教育正是对传统教育的必要补充。情感教育、品质教育、亲情教育、生活教育、财富教育对人才的成长都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3.
综观古今中外的教育,种类繁多,千差万别。如仅从教育者的主现愿望、客观效果划分,可分为“有意教育”(主现上的)、“无意教育”(客观上的)两类。有意教育泛指教育机构、学校、教师(包括家长)全力以赴开展的一切教育,如入学(入幼儿园)教育、军训、专家讲座、课堂授课、德育教育、毕业教育、实验实习课等等。这些教育活动、教育实践,是教育者主观上明确地有意识进行的,熟知它的规律、目标和进程,也能检测其效  相似文献   

4.
对于"教育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这两个概念,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研究人员有不同的使用偏好.本文通过对"教育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两个术语的使用情况及其关系的研究分析,论述了"教育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不是同一个概念,不能交互使用.二者都有存在的必要,不过在使用这两个术语的时候要考虑它们各自适用的范围.  相似文献   

5.
人的身心健康教育、遵纪守法意识和道德素质教育是如今教育界常常讨论的热门话题,但在讨论过程或具体实施过程中,有许多工作者往往对三者的关系认识不清,甚至还出现许多糊涂认识。出现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大谈特抓“道德教育”,忽视了“身心健康教育”和“遵纪守法教育”。真正的素质教育应该是“心”“法”“德”并举的教育。就现实意义来说,更应注重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和“遵纪守法教育”。一、身心健康,是人的发展的基础身心健康,是一个人发展的基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教育,应该是最基础的教育。由于现代社会的竞争激烈,紧张的工作、过…  相似文献   

6.
教育创新需要一个与之相应的社会现实环境,现行的教育较大程度上是一个“存储式教育”,这是社会文化与传统思维的长期模塑的结果。建构起教育创新的社会现实需要在教育观念上不断地从制度化到人性化、在教育过程上从传递消费到生产共享、在师生关系上从隔离到共享。  相似文献   

7.
"教育宗旨"考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民国时期的教育宗旨(含革命根据地教育宗旨)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这对有关“教育宗旨”、“教育目的”、“教育方针”之类概念的抉择有着重要的意义,并且对这些概念的抉择给予了必要的揭示,因为毕竟这几个概念之间还是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8.
陈晓珊  戚万学 《教育研究》2021,42(10):45-61
技术正在重塑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以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变革、重塑教育体系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战略选择.技术的教育应用的逻辑不是由技术工具决定的,而是由技术背后的原理决定的.技术推动的教育变革本质上是教育技术的变革,技术重塑教育本质上是技术重塑了"进行教育的技术".支撑教育技术发展的核心基础是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教育现象的发现、捕捉和利用是技术重塑教育的逻辑起点.单一的技术要具备重塑教育的力量需要经过一个组合进化的过程,由单数技术、单体技术走向复数技术、组合技术,形成"域".教育的重塑本质上是"域"的更替,是新域取代旧域的重新域定、重新定义教育的过程.教育会随着技术的进化出现结构的变化,改变教育方法、过程和组织形式等整套安排,重构教育系统结构.教育变革不能简单化地理解为教育技术的变革;在教育被技术重塑的过程中,技术将逐步代替我们对教育的观察和思考,演变为教育变革的阻力,教育技术的革新并不必然等同于教育的进步.  相似文献   

9.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他强调,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假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可见,惩罚是学校教育的需要,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教育需要惩戒这是不争的事实。放眼美国、新加坡等国家,他们的教育惩戒是有板有眼、上纲上线的。大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抵抗诱惑和战胜诱惑的能力”。合理合法的惩罚是教育的一种手段,而惩罚带来的警戒作用才是惩罚教育的真正目的。留美博士黄全愈在《家庭教育在美国》一书中谈到惩罚的原则时说,“惩罚的目的是警示孩子什么不可以做,做了会有什么后果。不是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而是为教育孩子而惩罚孩子。换一句话说,惩罚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这又让我想起新加坡一位原中学…  相似文献   

11.
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共同构成教育学生的完整架构,而"家长学校"则是三种教育最自然、最紧密的契合点.建设好"家长学校",既是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也是成人教育应该研究的现实课题.经过几年的探索,我们认为,确定科学的教育内容、采取多样的教育形式、确立丰富的教育层次、进行经常的家校联系、实行定期的表彰奖励是建设好"家长学校"的几种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12.
从"环境教育"到"生态教育"的演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目前的生态教育研究中,学术界对"生态教育"与"环境教育"的概念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存在一定的混乱现象。教育参与到生态思想运动中,首先是以环境保护教育的形式出现的,是针对人类周围环境的认识、保护、改善而进行的教育活动,并且把环境保护教育作为首要任务。深入研究生态教育,首先应当理清其概念,明确从"环境教育"到"生态教育"的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13.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教育领域出现了越来越多形状比较相似的新名词,困扰着教育学者、专家以及广大的读者。该文就这类新名词中的一对"教育产业"和"产业教育",从其修辞学的角度,对二者的本质、划分范围、与之相对应的概念、二者的产品、二者的特性与特点做一辨析。  相似文献   

14.
在教育理论研究领域,存在着"全纳教育"与"融合教育"混同使用,概念不清的现象.全纳教育与融合教育事实上并不是同一个概念的不同表述,二者之间是既有明显区别又有紧密联系的两个概念.全纳教育与融合教育的区别主要体现为概念起源背景上的不同与研究领域、范围上的差异.在承认全纳教育与融合教育存在显著差别,是两个完全不同概念的同时,我们更不能忽略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5.
“新马克思主义”教育试图运用马克思的某些概念和理论,从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和教育文化学等不同角度展开对资本主义学校教育的批判研究,这不仅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提供了新的材料,而且为我们多视角地研究当代教育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教育是什么"与"什么是教育"是两个不同的命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其做出区分.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讲,"教育是什么"探讨的是教育概念的内涵,揭示的是教育的本质,而"什么是教育"则讨论的是教育概念的外延,即概念的适用范围;从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的角度来讲,"教育是什么"蕴含着人们对理想教育的追寻,而"什么是教育"则是对教育现实的反思.只有清楚二者的区别,才能把握教育本质,警惕大量"非教育"及"反教育"行为,从而使教育实践向"本真意义上的教育"逼近.  相似文献   

17.
"阳光教育"论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所谓“阳光教育”,就是教师用爱心来关怀、理解、激励学生,使他们成为性格活泼、自立自强、合群合作的一代新人的一种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阳光教育是基于对目前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所存在的弊端而提出来的,主要表现为5个方面,即提供一个适宜的成长环境;给予理解和信任两种关爱;培养智商、情商、意商三种品质;做到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四个学会;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合育五种教育。  相似文献   

18.
张斌 《教育艺术》2005,(12):7-8
教育活动,就其过程而言是较单一的艰苦的智力活动,易显呆板、乏味,而我们现在的许多教育者,由于受自身知识结构、教育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受社会管理体制的约束,教育方法就更显得比较简单、落后。很多人在教育中,采用几十年不变的教材、教案和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平铺直叙、形式呆板、气氛冷清,教育者虽声嘶力竭,而受教育者无动于衷,甚至昏昏欲睡。何以如此?这表明,那种把教育当作一种简单的任务,不注重教学对象的需要,不注重将教学过程艺术化、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方法科学化,是不可能取得良好效果的。因为这种方法本身就是单调的、枯燥的、乏味的,甚至是痛苦的。对此,我们提出应将传统教育引入到“愉快教育”的轨道上来。  相似文献   

19.
"拇指教育"比"食指教育"更有助于推动我们的教育进程,符合教育规律,促进我们教育观念的转变,它可以给孩子一个激励、快乐、积极进取的成长环境,为孩子提供挖掘潜力、开拓思维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20.
陈学军 《教育学报》2007,3(2):10-15
人的安全需要与自我意识需要、社会共识的诉求、以及制度化教育本身的特性,提出了形成教育共识的需要.然而,"理解"与"接受"的困难,使得教育共识的形成即便不是不可能的,也是异常艰难的.那些宣称的教育共识往往试图归化不同的观点而体现出强制,强调认同而淡化怀疑,意在融通却造成区分.因此,将"共识"动词化,把"教育共识"变为"共识教育",即从对"共同的教育认识"的关注转到"共同去认识教育"上,虽是不得已的选择,却也是一种积极的策略."共识教育"既是寻求教育共识的最低策略,也体现了对于他人的信任与依赖,还意味着开放怀疑、避免风险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