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蒋平 《比较教育研究》2018,40(8):106-112
知识转型使新的"知识型"所确立的科学规范和行动机制成为共同体内的一种"内在制度",在知识世界里以类似于习惯、内化规则以及正式化内在制度的形式发挥着"无形之手"的指引和规约作用.美国高校网络课程发展植根于知识转型时代背景,必然遵循知识转型的内在制度逻辑,呈现出以虚拟的知识形态存在、以知识协议为重要原则、以后现代知识观为基础、以无形学院为合作平台的后现代知识型特征.这些后现代知识型特征支撑和助推美国高校网络课程不断发展完善,更好地实现大学知识的开放与共享.  相似文献   

2.
构建基础教育课程监控机制,我们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审视国外相关作为,我们发现国外的课程监控机制主要有三种类型:中央行政监控型、地方分权监控型、中央地方并重型。其中,课程监控机制呈现"中央行政监控"特色的国家主要有韩国、马来西亚、新西兰;课程监控机制呈现"地方分权监控"特色的国家主要有美国、德国、印度、澳大利亚;课程监控机制呈现"中央地方并行监控"特色的国家主要有英国、泰国、印度尼西亚。  相似文献   

3.
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本文通过实例对比分析,阐述了如何充分创造氛围,大胆地"放"手让学生体验,让学生找到"会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当前,伴随着新一轮的教育课程改革,课程的内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课程不只是知识的载体,还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课程不只是"制度课程""文本课程",还是"体验课程".课程与教学具有天然的联系:教科书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依凭,是课程内容的主要"展示平台",借助教科书开展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是高职工电类专业一门重要的课程。为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弊端,在该课程中引入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使学生"做中学",老师"做中教",教师不仅要"授之以鱼",更强调"授之以渔",促进学生创新能力与全面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2011年3月14日,汉网上公布了一张名为"想得美"的课程表,它出自一名小学四年级的小男生之手.除了电脑课、体育课、机器人制作等常规课程外,他每天都安排了与"玩"有关的课程,比如周一是"玩游戏",周二是"痛快地玩",周三是"继续玩"……此课程表一经曝光立刻引起了网友的热烈讨论.  相似文献   

7.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学校教育者的课程意识萌生、强化并逐渐扎根于日常教育生活中。课程的核心特点在于:它不仅是已然存在的静态之物,有的更像是一种隐于地下、尚未开采成形的矿石或胚胎,需要师生通过实践将其转化为课程。因此,课程是教育实践行动中活的课程,而不是头脑想象中死的课程,它不只是用来领导和执行的,而且是一片可供学校教育者创造和驰骋的天地。在这个意义上,课程更像是"造山",而不是"爬山"。校本课程就是这样一类"造山"性的课程,它需要师生的集体创造,更需要一校之长的智慧。  相似文献   

8.
"到明初,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新的高度"是什么意思?能否说与皇权相对立的相权从此消失?答案是:否!理由是:相权不只是政府主官——丞相的权,而是泛指辅助皇帝治理国家的权力。相权与皇权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共同体。只要皇权存在一天,相权也就必然存在一天。两者不仅相伴而生也相伴而亡。根本的缘由是皇帝以一人之力管理不了整个国家。客观的事实也是皇帝身边始终活跃着一大批没有丞相之名,却有分"劳"解"忧"之实的人。分"劳"解"忧",说到底,就是分权,虽然不一定很大。  相似文献   

9.
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只是单纯的教育系统内部和学校内部的改革,而是涉及整个社会的教育体系全面变革.一方面"教育的未来主要取决于外在因素而不是教育制度的内源因素",另一方面"教育制度内部的各项政策也必须协调一致",因此,只有消除教育系统外部和内部的体制障碍,形成课程改革的合力,才能确保课程改革达成目标,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黄俊  许伟平 《教育》2013,(29):25
军训不是我国学生的"专利",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学校都有军训课程。只是各国军训的内容和形式不同,有的比较简单,有的却严格到近乎"残酷"。美国:制定军训法律美国学生军训主要由后备军官训练团负责。政府除了制定全民性的《国防教育法》外,还专门针对青壮年制定了《普遍军训与兵役法》,要求公民在规  相似文献   

11.
拉丁美洲是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除了古巴这一颗眼中钉以外,这里一直被认为是美国的"自家后院"。不过,近些年,随着左派政党在越来越多的拉美国家执掌政权,这片"后院"不仅"起了火",甚至跑到"前台"公开跟美国叫板。美国和拉美之间到底怎么了?冲突的根源何在?拉美国家是真的要"推翻"美国么?美国会不会动武?经济手段和政治手段哪个才是这场博弈的胜负手?本研究表明:假反美,真独立,是大多数拉美国家与美国国际关系"新危机"的实质。拉美国家反美的原因,更多的是来自这些国家自身发展的要求。他们想通过这样的手段,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自由度。换句话说,他们只是不甘心只做别人的"后院",而是要自立门户而已。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反美先锋斗士"查韦斯一面高举"反美大旗",而另一面,卖往美国的石油"一滴也不见少"。所以,美国的轰炸机是不会飞到委内瑞拉上空的。  相似文献   

12.
《科学课》2007,(10)
新的课程理念倡导教材不再是"学校教学事实上的唯一依据",它只是一种主要材料,是"学生和老师进行教学的材料"。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是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认识世界的一个例子。  相似文献   

13.
一、"就业准入制度"的提出 "就业准入制度"是在西方国家普遍实行的一项规范劳动就业与职业岗位关系的国际通行制度,它是对求职者进入职业岗位而提出的一种专业技术、技能要求,具体表现形式为"职业资格证书",它是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它和学历证书一起被社会所重视,被称作"双证并重、双证并举",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而在我国,只是近几年才提出并逐步开始实行该项政策制度.  相似文献   

14.
美国学者威廉·派纳(William F.Pinar)曾提出课程"概念重建",并以宣言的形式来推进。"概念重建"用日本学者佐藤学的话来说,就是"再定义"。我们以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是一个"概念重建"抑或"再定义"的过程。需要澄清的是,"概念重建"、"再定义"决不只是"话语"的变化,而是内在地包含着实践的变化。佐藤学说:"我把‘课程研究’视为这样一种探究:作为话语实践之构成、反思、审议教育的探究。即使是话语,也是用话语去‘构成实践’,是一种‘话语性实践’"对此,我们深表赞同。的确,十年课程改革,我们的话语变了,理念变了,"概念重建"了,价值观重建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有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  相似文献   

15.
专业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一是充分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从而展现课程"思政"之魂;二是系统构建课程教学的"思政模式",从而展现课程"思政"之体。这一改革策略可为广大教学一线的专业教师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一所位居浦东新区黄金地段但又不太"显山露水"的高中,近日却成为同行的"取经热土"。原因在于该校自2002年先行试点实施新课程以来,积极推进课改,聚集课堂教学,狠抓教学环节,在整体教育教学质量上取得较大幅度的提升。"并没有什么轰轰烈烈、惊天动地,我们只是脚踏实地、一丝不苟地抓教学",校长赵国弟虽然说得轻松,可作为学校的第一责任人,他始终以"质量"为中心,以教学管理数字化、程序化、人性化为"支点",一手促进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一手编织严密的教学管理网络,在看似平淡的"基础建设"中找到了提升质量的法宝。  相似文献   

17.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一向被人们认做信条,但我以为规矩多未必成方圆,结合现时学校教育的某些情况,有必要谈谈这一问题.近几年来,有些学校的规矩明显地多起来了.除了国家颁发的学生守则之外,还给学生制定了若干"制度"、"规定"、"规则".这些规矩,有的来自上级主管部门,有的出自学校领导之手,还有的是班主任制定的.其条文之多,内容之繁,令人惊讶.如一所普通中学制定的"中学生一日常规",把学生一日的起床、出操、自习、上课、课间、课外活动以至吃饭、睡觉,都一一做了具体的规定,长达三十九条.据说,这是  相似文献   

18.
现阶段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受"困"于立法缺位、司法不力、执法受阻,导致严重污染环境的事故屡禁不止。如何"解"局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本文认为从国家层面推进制度优化是解困之根本,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不可动摇之准绳。坚守法律之"纲",需要完善制度之"本",二者只有有机统一,才能使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在我国有序推进。  相似文献   

19.
<正>在课程改革中,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创造者"。但在课改实践中,许多教师囿于主客二元分化的困境,把传递课程和创生课程的双重角色割裂并对立起来。这种割裂和对立不仅反映出教师课程理解力的低下,也折射出教师课程建构力的薄弱。怎样提高课程建构力,在国家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内,让教师和课程从"隔离"走向"相遇"、课程因  相似文献   

20.
目前,在教师课程与教学发展中,客观上呈现出国家制度之规、流派理念之崇、教师"两基"之守,三极鼎立之势严重制约了教师课程与教学能力的提高;而公共责任理念的缺失及制度要求、理念追求与教师诉求三者的错位是问题产生的根源;教师在课程与教学发展中学校的责任是:实现责任公共理性的回归,建构教师"二元融通"的发展理念及建立教师课程与教学发展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