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新作文》2006,(4)
天使,顾名思义是上天派来的使者,它捧出爱心,温暖人间。有天使经过的地方,总有欢乐和微笑。天使象征着美好——美好的心灵,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间……因此,每个人都希望有天使降临在自己身边,为自己带来幸福和欢乐。但是,我们为什么不让自己也成为一个天使呢?为什么不用心灵,将自己雕琢成一个不仅自己幸福快乐,而且能给别人带来欢乐、给世界带来希望的天使呢?  相似文献   

2.
教育的前提是尊重。每一个人都有保护自尊心的内在的需求,青少年学生的自尊心更强,更需要认真的加以保护。要把学生的自尊心看成是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如果教师希望学生尊重自己,那么,他在就应该首先尊重学生。在此前提下,学生才会逐步树立自信心,才会在一种健康、自由、愉快的环境中接受教育,自觉学习。  相似文献   

3.
盼望长大     
在我天真的心灵世界里有一个美好的愿望,那就是希望自己快些长大,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早日成为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才。“长大了”——对于我们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来说,是一个多么  相似文献   

4.
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丰富美好的内心世界,这是学生的潜能。而教育就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让每一颗露珠更加晶莹透亮,折射出五彩的光芒。  相似文献   

5.
“蝌蚪吃蝌蚪”在人类眼里是一个血腥的事实.可是在蝌蚪眼里呢?蝌蚪是无知的,如果“知道”食物是自己的同类,还会“相煎太急”吗?所以,为了证明这个世界的美好,我会引导学生联想动物世界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故事:比如鳗鲡、鲑鱼为了子孙后代,不惜长途跋涉,历经千难万险回到自己的“故乡”产卵;再比如义犬救主、战马尽忠。自然界美好的事例千千万万,我们要尽力把最美好的一面展现给学生,滋养学生的心灵。  相似文献   

6.
周颖 《吉林教育》2000,(10):39-39
“爱为师德之本,无爱便无教育。爱可以塑造人的美好心灵,爱可以开掘人的智慧,爱可以开阔人的胸怀。爱,利于德,利于智,利于体,也利于美。”这是李燕杰在《师德断想》一文中对师爱的一段论述。一个热爱人民教育事业的教师,他同时也必然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尤其那些心理上有障碍的学生更需要、也更希望得到老师的爱。教师应该理解这些学生的处境,  相似文献   

7.
记得-位教育家说过:一位教师,每天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张张学生的脸,而应当是学生的心灵,应但看到他心灵的组合方式,看到她心灵变化过程及变化的原因。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挑战,作为肩负跨世纪人才的合格的班主任老师应具备进入学生心灵世界的本领,使自已不是站在学生心灵世界的外面观望,  相似文献   

8.
蹲下身来——学生的世界更精彩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是一个个具有独立意识的个体。只有蹲下身来,和他们零距离接触,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产生心灵的共鸣,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在学生的世界里,他们希望有一方能尽情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在学生的世界里,他们总在寻找能张扬自己个  相似文献   

9.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爱的滋润,有父母亲戚的疼爱,有老师朋友的关爱。而教师的关心和热爱,则玉成学生美好的心灵,让他们敞开心扉的交流,激励着他们健康的成长。所以,教师要善于用爱的眼睛发现学生对爱的需求,并用爱的心灵去启迪改变他们的心灵。  相似文献   

10.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积累整合方面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我们都知道每个人都有一个心灵世界,这个心灵世界是个性的,自然的。学生通过随笔就很能展现他们的心灵世界。随笔写作是自由的写作,教师不给学生  相似文献   

11.
爱是教育的重要内涵,是教育的着力点,也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的,是不能打动人心灵的,只有有了爱,教育才能感动人、感化人,才能塑造健康而高尚的灵魂。本文探讨了中职院校班主任应如何用爱感化学生,走入学生世界。  相似文献   

12.
写作是生命之旅.是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书写自己的人生史记。从这个意义上讲,作文教学就不仅仅是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更是一种人性教育、生命教育。张丽钧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善于在写作教学中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和美好心灵的教育者。  相似文献   

13.
学生习作缺乏真情实感是作文教学长期而普遍存在的问题。对孩子来说,作文就是用笔来说话,言说的背后是人的心灵世界,因而,只有健康的人格才会有真实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音乐课从表面上看来是单纯的唱歌,简单的舞蹈,殊不知,音乐课有自己独特而宽泛的教育功能。音乐是一种奇妙的语言,美的音乐不但能愉悦人的身心,而且还能净化人的心灵,帮助学生树立健康、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美好的审美情趣、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培养人才是关键,这也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一、发现特长——让自卑的孩子找到自信。一次期末竖笛考试,下课后学生陆续走出教室,  相似文献   

15.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在创造奇迹,创造新的人。”也有人说教师的爱与尊重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烛光,学生美好人生的开端掌握在教师手中,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爱,才能与学生产生心灵的碰撞,才能使学生超越人的自然属性而达到完美的境界。作为一名教师只有用爱心去感染学生,用良心去教育学生,他们才能把老师作为自己的朋友,无拘无柬,向你吐露真言。  相似文献   

16.
蒋萍 《考试周刊》2014,(2):187-187
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多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细致入微的心灵接触,以人格教育人格,以性情培养性情,以心灵感动心灵。每个学生的成长过程都是一次心灵雕琢的过程,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丰富内涵的人,学生的学习目标是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完美的人。  相似文献   

17.
刘茂银 《教师》2008,(8):3-4
从教二十年来,我一直担任小学班主任工作。看着一届届的学生长成,内心深处觉得无比骄傲、自豪和激动。在我看来,他们就是一朵朵娇艳的花儿,让人欣喜、让人陶醉。他们的心灵是那样的纯洁,如同一张张洁白的画帛,等待着用希望描绘最美好的风景。  相似文献   

18.
真诚的守候     
星期五下午,送走了我那四十个学生之后,教室里一片寂静,我拖着疲惫的身体满怀期望地翻开学生的成长记录簿。这是我与学生一周一次的心灵间的对话时间。“老师,谢谢您!是您让我明白这个世界是多么美好!因为有那么多关爱我的人——爸爸、妈妈、老师、同学!同时是您让我懂得:一个受人尊敬的人,必是十分尊重他人的人……”  相似文献   

19.
有人把教师比作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比喻非常贴切恰当。因为,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对学生的心灵塑造过程。那么,要塑造一个学生的美好心灵,那并不是简单的公式和固定流程所能生产出来的,它需要思想的熏陶和心灵的碰撞;它需要真诚的关注和虔诚的守望。它不能一蹴而就,而需要渐染熏陶;它没有固定模式,而需要探索实践。在这个过程中,作为班主任,他所承担的重任不是一般人所能比拟的。因为,班主任工作不仅仅是一门科学,它本身就是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育人艺术。要塑造一个学生美好的心灵,不仅仅需要班主任用身体工作,而且更需要班主任用心去工作。要塑造一个学生美好的心灵,需要我们的班主任用心关注每一位学生,用真诚去传递着希望,真正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相似文献   

20.
孩子的心灵是一方奇妙的净土,只有在他们有效的心灵里播下健康、美好、快乐的种子,他们才可能健康、快乐地成长。作为教师,就应该处处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走进他们的心灵,精心地培育,与他们建立深厚的友谊,达到心灵的沟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