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阅读教学中“浅读”文本的现象并不鲜见,很多教师或是满足于搜寻文本的表层信息,一遍又一遍地“扫读”课文;或是满足于让学生尽情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见解,但解读始终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并不向深层次推进;或是在学生心理图式与文本图式存在较大距离时,教师无所作为,让学生无法真正地走进文本……“浅读”文本的课堂,气氛再活跃,解读文本的任务仍然并未真正完成,学生的收获其实并不大。如何避免“浅读”文本,将课文读深、读到位,在此试举几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一段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根据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我们可进行探究式阅读教学,为学生搭建一个真正开放的交流平台,变文本解读。为文本赏读、语言探究,并跳出课文读课文,让语文教学呈现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3.
《窃读记》这篇课文细腻生动地描绘“窃读”的百般滋味和复杂心境,这也是此篇课文的一大写作特点。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身受感染,让一个清新纯朴、酷爱读书、痴迷忘我的女孩浮现在学生眼前,是我在备课时考虑最多的问题。在多次解读文本、阅读作者的相关背景资料之后,我确定课文的中心点,即“急忙打开书,一页,  相似文献   

4.
石戈 《英语教师》2023,(18):14-18
阐述“读思言”教学模式的内涵和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提出从编者、文本、学生三个视角解读文本:从编者视角解读,联系单元话题,捕捉显隐双线;从文本视角解读,分析文本特点,设问启发思维;从学生视角解读,立足学情,创设读写情境。以新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二第一单元Reading for writing的课文Promoting Culture through Digital Images为例,阐述如何基于三个视角的文本解读,设计“读思言”学习活动。提出在读写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见文见人、通读超文本微文本、搭建读写桥梁。  相似文献   

5.
小学生的情感比较细腻,纵观收录于人教版的语文教材,不少文本情感丰富,它对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萌芽期的小学生来说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品读是有效深入文本情感的重要通道,教师如何紧扣文本的情感基调,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从而让学生在语言积累的同时又能获得情感的熏陶呢?一、有效品读感悟。在感知中体验情感 要让语文学习理性回归语言本色,“读”必不可少,只有通过大量的“读”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悟作品所蕴含的情感;也只有读,才能让学生建立语感,积累语言。语文教学如何抓住情感基调,有效引导学生品读呢?教师要结合不同的课文和读的形式,有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悟文本,从而体会“读”的乐趣,获得情感的熏陶。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这是一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文章,文本蕴含着深深的情感,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整体品读感受文本的情感,让学生深切感受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呢?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切人本文,课堂导入之后,我设计两个问题:①“亲人”指哪些人?为什么称她们为“亲人”?②志愿军战士怀着怎样的感情跟她们道“再见”?使学生一开始就带着紧扣文本情感的问题去朗读课文。当学生朗读完课文之后,教师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理出课文的两条线索:一是由“再见了”三字提示的志愿军战士与大娘、小金花、大嫂即将离别时依依惜别的感情线索;二是由“亲人”二字提示的大娘、小金花、大嫂救助志愿军胜如“亲人”的叙事线索。这样,学生对课文就有了一个整体印象,并容易对文本的感人故事产生兴趣。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亲人”—她们都为了救助志愿军而不惜做出重大的牺牲,为了让学生能更?  相似文献   

6.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低年级阅读教学也需要学生与文本对话,在教师正确引导下,对话可以由浅慢慢入深,学生思维的火花可以被激发。教师如何引导低年级学生与文本对话呢?笔者以苏教版第三册课文《梅兰芳学艺》的阅读教学为例来谈谈。  相似文献   

7.
教师对文本的自主解读,不仅是一个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体现,更是教师由阅读一理解一思考一启发的思维全过程的展现。这样的读,感受最真实,最贴近本真阅读状态;这样的解读,也最贴近学生的阅读感受。只有先对文本进行自主解读,才能真正从学生出发,设计教学,有效指导启发学生。所以教师先要自己读,根据“读”来设计“教”,读的深浅决定了教的深浅。  相似文献   

8.
所谓"文本解读",就是教师通过科学有效的手段引导学生去感知文本、理解文本、评价文本,进而创造性地运用文本的过程.当前,广大语文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解读文本对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也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工夫,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大多是由于教者没能准确解读文本,忽视了教师自身和各具个性的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联系.当前的文本解读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误区. 一、过度解读文本语言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三册课文《梅兰芳学艺》的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梅兰芳勤学苦练眼神的事.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这部分课文时是这样引导学生研读文本的:"请小朋友们仔细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梅兰芳练眼神儿时非常勤奋和刻苦?" 学生读完课文后纷纷举手发言.  相似文献   

9.
朗读是课文解读的“催化剂”,朗读是学生感悟文本的“桥梁”,朗读更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朗读的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作为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朗读加强操作层面的指导,使学生能有滋有味地读,使学生能恰如其分地读,从而提高朗读的实效性,让读“爬坡”。  相似文献   

10.
一、对“文本解读”的基本认识 1.“解读”的基本内涵。教师必须认真深入地解读课文,这是备课的根本任务,也是教师的职责。“解读”本来就是一门学问,有的按照日常的口头习惯称之为“解读学”,也有称之为“读解学”。蒋成璃教授在专著《读解学引论》中指出:读,是文本理解的起点,侧重于文字、结构及作者写作背景等的研究,尽量读出文本原意:解,是以文本释义为起点,侧重于文本意义的辨析、评判及潜在意义的发掘,要求读者有创造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1.
纵览教材,其中安排寓言成语故事的课文并不很多。二年级(下)安排了《揠苗助长》《守株待免》;三年级(下)安排了《亡羊补牢》《南辕北辙》;四年级(下)安排了《纪昌学射》《扁鹊治病》,还有一些在积累运用中作为趣味阅读的内容。寓言以篇幅短小、生动有趣、耐人寻味,深受同学们的喜欢。然而,寓言教学如何能引导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走向深刻?如何让寓意的揭示水到渠成而不是牵强附会?恐怕这些问题正是造成教学“瓶颈”的原因。而解决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深人”地解读文本,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上有“浅出”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一、文本解读的误区 1.浅尝辄止的“浅读” 将解读停留在文本的字面上,一目十行,浮光掠影,忽视了文章的艺术性和深层内涵。如《七颗钻石》课例中一位教师的教学片段: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阅读课上,学生的第一要务便是与文本对话,即通过自主的读书实践,与课文的作者交流,从而内化课文的语言材料及其丰富内涵并学会阅读。作为教师,必须先与文本对话,取得亲身体验,然后才能再借助文本与学生“对话”,指导“对话”。要指导学生“对话”,自己必须先认真与文本“对话”。那么,我们在进入阅读教学的课堂之前,教师应该如何与文本对话呢?一、品读感悟语境路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他教学之前,总是先“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当学生…  相似文献   

14.
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首先要明确“教什么”这一核心问题,其指向的是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以及将解读成果转化为教学活动的能力。解读文本到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经历的正是还原、解读、开拓这样一种对阅读教学进行建构的过程。《美丽的颜色》作为一篇自读课文,传记特点鲜明,语言生动,饱含情感,尤其值得教师进行这样的思索与探究。  相似文献   

15.
<正>近日,笔者听一位教师教学《西门豹治邺》,在引导学生梳理课文情节后,教师让学生说说哪件事是主要的、哪件事是次要的。分清主次后,教师又出示“交流平台”让学生读,引导学生了解复述课文的注意点。接着,教师让学生学习复述课文。为了让学生能够较好地复述这部分内容,教师还专门通过具体的例子,讲解了“长话短说”“转述”的复述方法,再让学生运用方法进行复述。不料,学生还是不知所措,根本不知道如何去复述课文。  相似文献   

16.
《考试》2008,(9)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新文本的一个积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解读的主体(教师、学生)通过观照客体从而与作者展开积极的对话,最终实现对文本建设性的体验,实现课文文本的终极价值。文本解读要想真正走进读者、走进教材、走进学生,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就必须避免一些不良倾向。  相似文献   

17.
一、设计思路 作为四年级学生,在阅读这个故事时,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并不困难,然而这篇教材篇幅较长,容量较大,怎样描述感人的情境?运用怎样的方法来感悟这感人的情境后面所蕴涵的价值观呢?这是学生学习中的困惑。感悟语言形象、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语言的魅力,必须通过潜心品读。因此,本节课重在指导学生品读课文。教师紧扣教材提供的文本,通过语言、文字、插图等创设出可感可触的情境,让学生多读多悟,吟咏品味课文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读,共同营造读的磁场,让读贯穿学生对文本解读的全过程,使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在读中不断呈螺旋式上升,从而真正走进天鹅的内心世界,体味文本强烈的震撼力。  相似文献   

18.
徐元 《考试周刊》2012,(6):57-58
苏教版主编张庆先生说:“教师只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红娘。”学生是解读文本的主体,而自读课文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自读,因此这类课文更应放手让学生读。仔细阅读推敲这些文章,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可以从中看到一道道十分亮丽的风景,它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课后没有设计习题。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减轻学生的阅读负担。也可能是编者故意留下的“空白”。这空白恰恰给语文教学中作业设计留下了更加广阔的天地,特别是对阅读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其起到的作用更加突出。如在阅读自读课文《一路花香》后,我让学生尝试着为课文设计课后习题,可设计两类:一类是设计给伙伴做。一类是设计给自己做。学生根据个人的爱好设计了以下习题。  相似文献   

19.
“追问”,就是刨根究底地问,即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或者多次提问。恰当的“追问”是一种有效的课堂调控手段,它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而且可以让学生一步步探索出问题的实质,从而真正掌握需要学习的知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避免思考问题时只停留在表面,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对相关话题进行追问。本文以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课文为例,谈谈教师在追问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统编语文教材选编不少的难课文。对这些课文的教学,一些教师的文本解读存在偏差,追求所谓的“深度”,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在难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全面地解读文本,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浅”教的策略,使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文本知识。课堂上,教师可根据语文要素选择教学资源、根据课后练习制订教学目标、根据文章体裁确定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这样能引导学生理解难课文的内容,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