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我们在进行散文教学的研究。《桂花雨》是琦君的一篇散文,选入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语文教材。怎么让十岁的小孩,走进《桂花雨》的字里行间,深度学习呢?我听李老师上《桂花雨》,听着孩子们结合句子谈着自己的各种感受,不禁陷入沉思:从"感受"入手学习散文,几乎是老师们的首选,可是这样的学习没有难度,自由随意,感觉四通八达,难以通过散落的语言走向散文的神韵。听课中常有这样的感受,一个孩子把大家带进了文本,还没走远,另一个  相似文献   

2.
(北师大版四(上)第十二单元)设计理念:语文学习讲求的是学生直面语言材料、自读自悟自主建构的过程。读,永远是阅读教学的主旋律。如何引导学生把课文读准、读顺、读通、读透,在读中感知,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想象,在读中受到感染与陶冶,一直是我们探索的课题。本课设计集中体现了以读为主的教学理念。一、开门见山,解题引入1.今天我们学习《瑞雪图》一课,(板书课题“)瑞”是什么意思?什么样的雪,才可以称得上“瑞雪”?出示课件,问:是这样的雪吗?见过吗?想说什么?2.齐读课题。这是一幅图画吗?你觉得这幅图画应该画出怎样的特点呢?3.引导学生去…  相似文献   

3.
正莫比乌斯带是一种拓扑图形,是将一个具有双侧曲面的纸条扭转180°后,再粘接两头形成单面纸带,沿着这个单曲面不断前行,循环往复。这一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艺术领域。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理应构建一个单曲面,产生"莫比乌斯带"的效应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无限生长,韵味无穷。有幸聆听薛法根、虞大明《桂花雨》一课散文教学,其教学极大地彰显了"莫比乌斯带"的效应。现撷取片断以飨读者。导课:构建平面对接点【薛法根教学片断】师:请你们自己把课文读一读,想象摇桂花的情景,并试着用一个字概括。这一场又一场的桂花雨给人留下一个什么样的印象呢?  相似文献   

4.
正一、揭示课题,复习词语1.今天,咱们继续学习一个非常有趣的童话故事——(生读课题)这句话是谁说的呀?(小鸡)让我们学着小鸡美美地说一遍!(齐读,读出赞美的语气)2.世界到底有多美呢?让我们先把小鸡带来的词语宝宝读好,它们会帮助咱们找到世界的美!3(.课件映示词语,开火车读,领读,美美地齐读)强调:"茵"字是前鼻音,"澄"字是后鼻音,读好"蛋壳儿"。4.现在,就让我们和小鸡一起走进课文,去经历一个奇妙的旅程吧!  相似文献   

5.
<正>教材分析:《桂花雨》是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类散文。文题"桂花雨"的"雨"能够惊人遐想,唤醒学生生活体验,以"桂花香"为线索,重点写"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作者用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生活的乐趣,能够激发学生纯真的童趣与淳朴情感,让学生在"花雨缤纷入梦甜"的意境中获得情感的熏陶,思维的发展。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体验,发挥主动性的参与与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联系学生生活体验,感受课文  相似文献   

6.
美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语文教学中的散文教学,可以通过"读"出画面、内涵、韵律,来引导学生感受散文的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从而进行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7.
一、品点中心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桂花雨》。(生读题)师:桂花雨非常地香,再读——(生再次读题)师:(深情地讲述)作者琦君在1949年离开大陆,去了台湾。她身在异乡,却常常想起家乡的桂花。课文一开头,就写到"小时侯,我最喜欢桂花。"(出示在黑板上)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8.
一、自读课题,感受“爱国情”1.讲述: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让我们深情地读一读课题。(生读课题)2.从题目中,你感受到了什么?3.师板书生谈的感受,指出“爱国”。(生再一次读课题)设计意图“: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又是文本的文眼,教学初,教师抓住这一有效资源进行开发、利用,让学生两次读题目,感受题目中的情,为学生更好地走入文本而铺垫了良好的情感基调,更好地实现披文入情。二、自读课文,感知“爱国情”1.让生默读课文,标出文中能够表现肖邦爱国之情的句子。2.组织交流,让生说自己所标出的句子。设计意图:在学生的情感被…  相似文献   

9.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借助朗读、想象等方式,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3.激发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培养他们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1.吟诵感受田园生活的意境。2.体会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探索未知美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宋词——《清平乐村居》。谁愿意来读课题?师:古人写词之后,要配上相关的曲子进行歌唱。“清平  相似文献   

10.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句子的含义2.体会文章托物寄情的表达方法。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第11课:桂花雨。生读课题。2.首先我们来默写几个词: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落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  相似文献   

11.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一篇新课《桂花雨》,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板书、生读) 师: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对课文有了哪些了解? 生: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开花时也得仔细地在绿叶中找细小的花. 生:摇桂花时"我"可开心了,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相似文献   

12.
一、读题质疑1.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个"小动物过冬"的故事,好吗?(板书课题)2.谁来把这个故事的题目读一读?3.读了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质疑,如有哪些小动物,它们什么时候开始过冬的,用什么方式过冬,到什么时候结束的……)  相似文献   

13.
一、破题激趣,初识“天堂”美1.同学们,在你们印象中,什么地方是天堂呢?2.对呀,天堂就是神话故事中人们想象的幽美、舒适、快乐的生活环境。3.描写的是“什么的天堂”?板书:“鸟的天堂”。4.同学们,你们想看看鸟的天堂吗?多媒体播放《鸟的天堂》录像,让学生充分想象,如临其境。5.学生用语言描绘情境。6.质疑课题:作者为什么说这里是鸟的天堂呢?(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学生想象中的天堂入手,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通过观察画面,形象感知大自然的美丽、动人。)二、自读自悟,感知“天堂”美1.读。自读课文…  相似文献   

14.
一、谈话导入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这节课我们将细细品读课文,走进那美妙的鸟语世界。 板书课题:鸟语 二、一读课文,感受鸟语 1.你是怎么理解"鸟语"这个词的? 2.课文中有三处具体写到了鸟语,自由读课文,用"______"画出。  相似文献   

15.
教学目标 1.边读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北大荒秋天的天空净,小河清、原野闹之美. 2.以"自读课文,小组研读、品味词句、训练朗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与文本搭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  相似文献   

16.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借助朗读、想象等方式,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3.激发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培养他们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1.吟诵感受田园生活的意境。2.体会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探索未知美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宋词——《清平乐村居》。谁愿意来读课题?师:古人写词之后,要配上相关的曲子进行歌唱。  相似文献   

17.
琦君是台湾著名作家、散文家,她的散文笔触细腻感人、清新自然,许多文章充满了童真童趣。读了《桂花雨》这篇散文,你就可以深切地感受到琦君那细雨般的思乡之情,可以闻到那浓浓的桂花雨的味道,可以品味到那童年喜摇桂花的点点喜悦。教学《桂花雨》这篇略读课文,我与学生一起在文本中穿梭,如痴如醉地享受着这场桂花雨带来的无限快乐。  相似文献   

18.
一、品点中心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桂花雨》。(生读题) 师:桂花雨非常地香,再读—— (生再次读题) 师:(深情地讲述)作者琦君在1949年离开大陆,去了台湾。她身在异乡,却常常想起家乡的桂花。课文一开头,就写到“小时侯,我最喜欢桂花。”(出示在黑板上)为什么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教学要求: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朗读并背诵课文。2.在感知、体验、表达的阅读对话中,体会词的意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教学重点: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教学难点:理解“相媚好”,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感知词韵1.这是一篇新课文,哪位同学把课题读一遍?这个“乐”字还有什么读法“?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词的题目。读课题时,中间注意停顿。再一起读一遍。2.读到“村居”,我们就会想到农村。在你的想象中,农村是什么样的画面呢?现在,我们就来读一读这…  相似文献   

20.
设计意图5~6岁的孩子对自然界的变化充满了好奇和幻想。而散文《秋天的颜色》不但激发了孩子欣赏和学习的热情,而且把孩子带进了一个广阔的遐想天地。散文以“秋天的颜色”让幼儿展开想象,贯穿全文,结构简单,易于理解。它通过天空、稻田、枫树、菊花等美丽的景物,用文学特有的比喻、夸张等手法,生动而优美地让孩子们感受和欣赏文学作品的韵律美、形式美和意境美。它想象奇特,但又非常贴近幼儿的生活,符合他们的认识水平。另外,散文的语句精练、句式较整齐,适合幼儿学习和仿编。活动目标1.能理解散文的内容,学会有感情地朗诵,感受散文的优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