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德育能力是乡村教师能否恰当高效地针对学生开展德育的关键,包括对德育内容的本土化能力、道德认知与实践能力、对德育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力、对德育对象的感染能力与对德育环境的主动控制能力。当前要提升乡村教师德育能力,首先,乡村教师要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提高德育能力,扎根乡村生活;其次,学校要提供指导与培训,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最后,离不开国家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大力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  相似文献   

2.
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之一,乡村声景是乡愁产生的重要因素。以四川成都乡村旅游地为案例,通过扎根理论构建声景对乡村旅游地在地居民和旅游者乡愁触发影响机制模型,对两者在声景识别和乡愁感知维度的异同展开比较与讨论。研究发现,声景能激发乡村旅游地在地居民和旅游者的乡愁,其中,自然地理声最能激发两者乡愁情感,生物声次之,而人类活动声触发乡愁情感的作用最弱;在地居民和旅游者产生的乡愁维度基本一致,情感体验是对在地居民和旅游者影响最大的维度;乡愁维度中存在主观精神层面的乡村想象。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美丽乡村建设是我国立足深厚的农耕文化,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提出的国家发展战略;乡愁作为一种世界范围内日益凸显的情感诉求,更多的是从思想上对现代化的一种反思,是对乡村文化之“根”的执着。文章通过对二者之间关系的分析,得出其相辅相成、互促发展、密不可分的原生关系,并结合乡愁特征,尝试探讨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通过视觉形象呈现乡愁必须遵循的原则和实施途径,使建成后的美丽乡村既能留住现代人心理深层的“乡愁”,又能强化乡村文化意识、弘扬乡村传统文化、传承乡村民间艺术技艺、展现乡村在新时代的风采、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成为现代人精神生活的新空间。  相似文献   

4.
乡村旅游地是以乡村的环境、景观和生活为核心吸引物的,对于游客感知而言,乡愁体验构成主要的旅游动机和满意度成因。把安徽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宣城市的泾县桃花潭古镇作为研究案例地,对古镇游客的旅游感知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其乡愁体验。研究表明,桃花潭古镇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共同构成乡愁体验的物质动因和精神动因,特别是游客参与乡情和乡俗活动显著影响其乡愁体验的满意度。并提出提升乡愁旅游地乡愁景观建设、民俗活动设计和游客居民交流等游客乡愁体验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针对当今乡村初中存在的学生道德失范、教师德育手段传统、教育效果较差等弊端,河北沙河市新城中学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德育创新实践,探索了注重养成教育、以信息技术赋能多样活动、构建“道德银行”和“图说时政”德育模式、开发校本读本、关爱特殊学生、打造特色校园文化、进行家校共育等育人方法。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乡愁具有空间恋地、时间怀旧、主体泛化和社会记忆等要素。美丽乡村建设应以"生态家园"理念留住乡愁空间恋地情结,以"追寻民俗日常生活"理念留住乡愁时间怀旧情感,以"产业引导和人性尊重"理念留住美丽乡村建设主体,以"建构乡愁的社会记忆"理念激发美丽乡村建设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7.
正有人的地方,便有德育资源。正如有人说,生活的外延与德育的外延相等。对于农村学校来说,德育资源遍布于校内校外,渗透于山水村居,浸润于风土人情。因此,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我们便可以随时随地发掘出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德育资源;同时,还能以此拓展乡村文化视野,增进乡村教育与乡村生活之间的有机联系,扩大学校教育与乡村生活之间的融合,从而实现农村教育与  相似文献   

8.
赵国刘 《中学文科》2009,(15):16-17
我国历来具有重视学校德育工作的优良传统,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对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要重视和发挥乡村学校德育工作优势,切实提高乡村学校德育育人成效,就应该从乡村学校德育工作的实际出发,树立根植于乡土文化的乡村学校德育理念,充分利用乡土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创新性德育教育。  相似文献   

9.
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在会议公报中明确提出,城镇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一句“记得住乡愁”,触动了人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一个多月来,“乡愁”成了网络上一个热门的词汇。“乡愁”,意思是“怀念家乡的忧伤的心情”。借用徐志摩的诗,乡愁又是一种“蜜甜的忧愁”。城镇建设要“留得住乡愁”,而“美丽乡村”建设更要“留得住乡愁”。为此,本刊特发这组“美丽乡村与美好乡愁”笔谈。  相似文献   

10.
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在会议公报中明确提出,城镇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一句"记得住乡愁",触动了人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一个多月来,"乡愁"成了网络上一个热门的词汇。"乡愁",意思是"怀念家乡的忧伤的心情"。借用徐志摩的诗,乡愁又是一种"蜜甜的忧愁"。城镇建设要"留得住乡愁",而"美丽乡村"建设更要"留得住乡愁"。为此,本刊特发这组"美丽乡村与美好乡愁"笔谈。  相似文献   

11.
农村初中德育管理工作是影响教育和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也是决定是否能够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主要举措,而现阶段的农村初中德育管理还存在德育理念落后、德育管理方式不科学等问题。对此,本文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探讨农村初中德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并从具体的问题出发,以建设师资队伍、优化德育课程、创设德育环境、构建教育合力等为主要对策,着力解决农村初中德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农村初中生提供良好的成长与学习环境,让他们在良好的氛围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持续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梁漱溟作为中国"最后的儒家",在其早期的教育与乡村建设实践中,形成独特的德育思想。文章在论述了其德育思想的理论基础、目标、内容及方法后,简要分析了其德育思想对当今社会德育工作的启示,以期对现代德育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易文 《中国德育》2005,(3):70-71
从对诗歌的诵读开始,通过想像去体昧诗人浓郁的乡愁;从对语言的分析入手,通过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的具体意象来感受漂泊、隔离、诀别、可望不可归的离愁别绪,最终呼唤出企盼华夏统一的凛远意境……2005年2月9日上午,深圳市教苑中学初三(6)班一堂语文课(乡愁》搅动了师生及听课专家的情感涟漪。与此同时,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暨学科德育现场会其他的23个学科德育观摩课堂上,来自中央教科所、全国各省市的德育专家和深圳市的领导、专家们饶有兴致地观摩了该校学科德育教学。  相似文献   

14.
乡村,总是藏在我们记忆的深处,用一种独特的腔调,来唤起一份沁人心脾的温馨与情缘绵长的思念. 乡村是文化的彰显,是群体的聚集,是感情的纽带,是美好的家园. 在城镇化进程高速发展的当下,作为乡村文化坚守者与传承者的学校,如何引领师生留住乡愁,感受美好,既是众多乡村学校在乡村振兴中肩负的光荣使命,也是他们在办学育人中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5.
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在会议公报中明确提出,城镇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一句"记得住乡愁",触动了人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一个多月来,"乡愁"成了网络上一个热门的词汇。"乡愁",意思是"怀念家乡的忧伤的心情"。借用徐志摩的诗,乡愁又是一种"蜜甜的忧愁"。城镇建设要"留得住乡愁",而"美丽乡村"建设更要"留得住乡愁"。为此,本刊特发这组"美丽乡村与美好乡愁"笔谈。  相似文献   

16.
农村青少年乡村情怀的核心是对乡村的爱与责任。传承红色文化之中国乡村精神,以红色文化培育农村青少年乡村情怀,其德育价值在于有利于增强家国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及乡土文化自信。要以红色文化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青少年德育精神坐标,形成信念导航、课程融合、大课堂体验的德育运行模式,多方位培养农村青少年热爱乡村、建设乡村的责任意识和恋乡情怀。  相似文献   

17.
乡村社会有自己独特的道德价值,这种价值具有不可侵犯的自足性,这种自足性是农村德育自我建构的天然资源。乡村不仅有保守和传统,也有和谐、质朴和礼让。在那里,人类的自然本性与道德信仰得到守护和延续。面对乡村社会的传统和文化,农村德育应保有一份自我建构的权利,不能以任何名义轻易毁坏乡村社会的伦理传统和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社会有“乡贤治村”的传统,乡贤群体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维护乡村社会秩序稳定的一股非常重要的力量。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乡贤群体不断发展壮大并在参与乡村公共事务中构建了极具特色的乡村治理模式,同时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乡贤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传承“乡贤治村”的优良传统,发挥乡愁纽带吸引人,搭建良好有效平台使用人,建立保障激励机制留住人,引导以优秀精英为代表的“新乡贤”返乡建设桑梓、造福家乡,从而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9.
《考试周刊》2020,(32):91-92
从近年来的教学发展可以看出:我国教育逐步向"全面抓"模式靠近,在兼顾城市学生的小学教育指导的同时,要紧抓乡村小学德育工作的发展和落实;从而实现乡村与城市的教育同步化。但我们从当下乡村小学德育工作方面的发展来看,在教改政策全面落实到乡村教学的情况下,乡村小学的德育指导工作仍会出现"浮在表面、未能以核心思想进行发展"的教学情况。因此,新时代下,本文就乡村小学如何更好地开展落实德育工作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究。  相似文献   

20.
德育实际上也是一个相互作用的矢量,同自然力的要素一样,有力的大小、作用点和作用方向,即德育的影响效果、影响对象和影响导向。互为德育主客体之间的他们的相互德育作用过程,就构成了交往德育的模式 ●德育在各种互动和交往中进行,从而构成自治性和互助性的交往德育,同时德育本身也成为了交往和互动的主体,形成德育交往 ●交往德育和德育交往是社会化德育的必然模式。学生理应作为“社会人”的德育由“学校办”向“社会办”转变是不可阻逆的。德育社会化趋势也更加剧和推动了交往德育和德育交往的向度、深度、广度、频度和强度,使交往和互动呈现新的互动维度和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