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正宽博雄重洛阳龙门石窟,自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开凿,经北魏至唐的150余年间,营造佛像10万余尊,题记刻石3600余块。其中,北魏时代的造像占整个石窟三分之一多,并保留了为数众多的北魏造像题记。自清黄易访碑收集拓本之后,曾有北魏龙门造像记四品、十品、二十品之称。《始平公造像记》为其中难得的阳刻。从刻手的角  相似文献   

2.
<正>药王山位于关中北部的铜川市耀州区(古称耀县),以唐代的医药学家孙思邈而得名,在县城东1.5公里处,海拔812米,山势高而不险,卑而不夷,自隋唐以来,以祭祀药王孙思邈并收藏大量碑石造像闻名于世,积时日久,蔚为大观。药王山碑林地势开阔,碑林内两侧建有碑廊,廊中陈列众多造像碑,这里陈列的北魏、西魏、北周、隋、唐造像碑有200余通,皆系耀州境内搜集,存量仅次于西安碑林,北朝造像碑是国内收藏最多之地。其中,《魏文朗造像碑》《姚伯多兄弟造像碑》《仇臣生造像碑》《蒙文庆造像  相似文献   

3.
《霍扬碑》,篆额《密云太守霍扬之碑》二行8字,北魏景明五年即北魏正始元年(504年)刻。原石在霍村霍氏家族墓地,碑高192厘米,宽96厘米,厚20厘米,碑文正书,17行,行27字。碑文记载了霍扬家族的由来与事迹。书法方整典雅,古色照人,有《爨龙颜》、《高灵庙》风采。  相似文献   

4.
正《李元靖碑》,又称《广陵李君碑》《李含光碑》,全称《有唐茅山元靖先生广陵碑铭并序》,正书,颜真卿书。唐大历十二年(777年)刻。碑石原在江苏茅山句容县玉晨观,高333厘米,宽108厘米,厚34厘米,四面刻,前后各19行,两侧各4行,行29字。宋绍兴七年(1137年)五月十四日,碑被大风折断,后由沈作舟重立。明嘉靖三年(1524年)又遭雷火,碑毁为碎砾,至晚清,残石仅存数片。李元靖为颜真  相似文献   

5.
晋《司马芳残碑》,出土时仅存上半段,中裂为二,残高106厘米,残宽98厘米,正面余文15行,满行17字.碑额阳刻蟠螭文:“故汉司隶校尉京兆尹司马君之碑颂”15字.为司马懿之父司马芳残碑,书体在隶楷之间,是由隶书转向楷书的过渡书体,书法峻逸.在陕西地区发现晋碑仅此一石,具有一定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6.
《郑文公碑》全称《魏兖州刺史郑羲碑》,又称《郑羲碑》。北魏摩崖刻石,因是碑的形制,后世多以“碑”称。北魏永平四年(511年),兖州刺史郑道昭为了纪念其父郑羲所刻。碑刻两处:初刻在平度天柱山巅(习称上碑),重刻于掖县南方云峰山(习称下碑)。两处内容基本相同,都是记述郑羲的生平事迹。上碑在今山东平度县天柱山最高处,碑身高约300厘米,宽约100厘米,字体略小于下碑。《校碑随笔》载,碑文为20行,行50字,总计约1000字。因石质较差,今文字磨灭较甚。下碑在今山东莱州市云峰山,碑身高约300厘米,宽约300厘米。碑文50行,行23~29字不等,共1300多字。字体较上碑略大,文字完好。两碑碑额均为正书2行7字“阳郑文公之碑”,碑首题“魏故兖州刺史南阳文公郑君之碑”。无撰书人姓名,由字体与郑道昭在云峰、天柱等山题诗、题名的风格,推为郑道昭所书。  相似文献   

7.
<正>《元保洛墓志》,北魏墓志,北魏永平四年(511年)刻。此志呈四方形,高42厘米,宽39厘米。正书,12行,行12字。1926年出土于河南洛阳姚凹村东。由于右任先生捐赠给西安碑林,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馆墓志廊。唐太宗李世民之前的入碑书体皆为正书,即秦代的篆书、汉代的隶书、魏晋及隋代的楷书,自从李世民的《晋祠铭》以行书入碑后,使圆劲流动,粗细有别的行书加入了碑刻的行列,真正确定了行书在书坛上的地位和  相似文献   

8.
上篇安岳石窟造像源流初探一、造像时间《通志略》:“梁普通二年(521年),招提寺刹下铭”,在安岳县。《蜀中名胜记》卷三十安岳县有:“梁普通(年)中,义州刺史临汝侯赐群獠《金缕卷书》。”由北路(丝路)传入之佛教,自魏、晋以来已盛行于四川。四川最早的佛教造像,早见于乐山市岩墓中。麻浩崖与柿子湾两处岩墓中均有浮雕佛像。此足以证明佛教造像早在东汉时已流行。成都市龙泉山摩岩刻《北周文王造佛道二像碑》及万佛寺等处的南北朝石雕佛像尤足以证实魏晋以来,四川佛像雕刻已盛行。安岳县佛窟可能始自北周。小千佛寨《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变窟造像的雕造风格近似隋代(或唐初)。又有“隋开皇十三年”题记。可以肯定安岳佛窟早造于隋代。  相似文献   

9.
姚伯多造像碑在四面铭文次序和文字释读上存在一些异说,辨别不同观点,还原其文本的完整状态,可以反映造像记这一文体在北魏太和时期的发展水平。从文本来看,造像记这一与宗教活动密切相关的应用散文文体的形成,受到了碑文、议论性散文、赋、齐言诗以及佛经偈颂等文体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0.
北魏豫北佛教造像碑是南朝流风所及的一批实例,它与同时期大规模开凿的龙门石窟交相辉映,是云岗风格向中原风格转变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在本部分考证了豫北地方志中收录的北魏造像碑,并对豫北佛教造像碑的地域性特征以及其样式与风格进行了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1.
《樊南文集补编》所收《修华岳庙记》既非李商隐文,亦非唐文,而应为北魏文。《集古录跋尾》所载《大代修华岳庙碑》、《宝刻丛编》所载《后魏修华岳癌碑》与《修华岳庙记》实为同一碑文。文中出现的“常英”为北魏人;“直勤”为北魏宗室成员的特有封号,“直勒”应为“直勤”之误;“侯尼须”为北魏宗室成员,并与常英为同时代人。《修华岳庙记》作于北魏文成帝兴光元年九月鸡日至太安元年三月三日间。  相似文献   

12.
陕西省耀县药王山博物馆藏《魏文朗造像碑》,作为北魏始光元年(424)的作品受到中国、欧美以及日本学者的注意。无论是五世纪前半的中国造像史,还是在道教造像史上都极富研究价值。本稿作者对铭文年号“始光元年”的判读提出了质疑,并对铭文中所见“北地郡三原县”的设置年代,以及长安周边的状况,特别是北魏势力掌据长安周边的时期作了深入的探讨。作者认为,公元424年时北魏势力极可能尚未到达长安周边,当然北地郡三原县也未设置。所以,也就不得不说北地地区使用北魏年号“始光”的可能性是极小的。进而言之,将本石碑与同一地区的其他作品作一比较,在样式上可将本碑的年代放到公元500一514年间。即接近公元500年这一时期。其结果较之先前的研究,将魏文朗碑的年代推后了七十年以上。  相似文献   

13.
正《三老讳字忌日记》是东汉早期的碑刻,四边已残损三边,底边尚完好,无碑额。因不知三老姓氏,以其首有"三老"二字,吴昌硕定名为《汉三老碑》。有人根据刻石内容,又命名《三老讳字忌日记》,简称《三老碑》。原石未具镌刻年月,碑文中最后一人的忌日是"建武廿八年岁在壬子五月十日甲戌",为公元52年。《三老碑》碑高90.5厘米,宽45厘米,碑中有条不规则的竖线  相似文献   

14.
耀县药王山博物馆藏有一通北魏时期的魏文朗佛道造像碑.本文通过考证辨认碑字、分析探讨史实以及碑的造型、风格特点等,认为此碑应该是始光元年(424)的作品.  相似文献   

15.
正《鲜于氏离堆记》,又称《鲜于仲通碑》,正书,颜真卿书。唐宝应元年(762年)五月刻,时年颜真卿53岁,此作为颜氏中年的重要书迹之一。碑原在四川阆中市离堆山。清嘉庆年间发现,仅存残石,碑之形制、字数、行数无考,现仅存四残石47个整字、7个残字。书法雄健清劲。传世拓本,以"未、水、虚"三字未损者为初拓。《臧怀恪碑》,全称《唐故右武卫将军赠工部尚书上柱国上蔡县开国侯臧公神道碑铭》,正书,颜真卿撰书。北京故宫  相似文献   

16.
甘肃省博物馆和西安碑林博物馆各藏一北周天和四年佛教造像碑,两件造像碑发愿文相同,显示为夏侯佛陀雕造。前者正面为观音菩萨立像,后者为四面单体造像碑,上雕佛、弟子、菩萨和供养人等形象,它们的造像形式是天和年间佛教造像样式的例证,经考证,二者的来源地应为渭北耀县一带。  相似文献   

17.
《牛橛造像题记》,全名《丘穆陵亮夫人尉迟为亡息牛橛造像题记》.龙门二十品之一,高65厘米,宽34厘米,题记7行,行16字,碑文字体端庄整肃.《牛橛造像》体势峻拔方整,用笔精进挺峭,字形趋扁,结体茂密而左右舒展,神态宽博旷达,意境高古,情趣活跃,整篇笔触自然一致,在北魏楷书中属精品力作.  相似文献   

18.
北齐《隽修罗碑》,北齐皇建元年(560年)十二月刻石。碑高五尺,宽二尺三寸,分三部分内容:上截高七寸,为碑额,题“大齐乡老举孝义隽修罗碑”12字,4行,行3字;中截序文和赞词,17行,行21字;下截为题名,共计四列,每13人或多或17人不等。碑阴刻《维摩经》,计11行,行23字。此碑,清乾隆年间在山东泗水县城东50里韩家村天明寺出土,嘉庆七年移至城内学宫。1954年毁。此碑书法,极似魏碑中的《侯太妃造像记》和《比丘道匠造像》。康有为认为,具有“峻朴”的特点,是齐、周隋碑中的“绝出新体者”。  相似文献   

19.
正《李璧墓志》,北魏正光元年(520年)刻,清光绪年间于河北景县出土,一说宣统元年(1909年)于山东德州出土。今藏于山东博物馆。志石高85厘米,宽84厘米。魏楷书,33行,行31字。志阴字稍大,14行,行4至10字不等。志文书法欹侧峭劲,前人认为其字与《张猛龙碑》极为相似,且兼有《司马景和妻孟敬训墓志》之纵逸。  相似文献   

20.
书法观典     
<正>【作品概况】《乙瑛碑》,全称《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又称《孔庙置守庙百石卒史碑》《孔龢碑》,记录司徒吴雄、司空赵戒以前的鲁相乙瑛的话。东汉永兴元年(公元153年)立。高260厘米,宽128厘米,18行,行40字。隶书。现存山东曲阜孔庙。《乙瑛碑》与《礼器碑》《史晨碑》并称"孔庙三碑"。与《礼器碑》相比,《乙瑛碑》更为秀美丰润。【观典赏析】《乙瑛碑》是汉隶极成熟时期的典型作品,为平正方整一路的代表。最大特点是肃穆端庄、文雅大方。被清代学者万经喻为"冠裳佩玉"的君子,令人肃然起敬。书风谨严,沉着厚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