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5 毫秒
1.
本文针对专业学位的机械工程类硕士研究生,给出该类研究生的有限元课程教学实践方法。该方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工程实践案例教学,与业界优化领域专家一起授课,将工业界先进的工程实践教学引入课堂。在课程中讲授了有限元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有限元软件(ANSYS)的应用。教学实践表明,这些措施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工程有限元方法这门课程的兴趣,并提高机械工程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复杂机械系统设计计算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文章在阐述相关背景的基础上,首先从理论教学与项目实践同步、教学内容的专题模块化与综合实践相结合、案例内容的单元模块化构建与综合实践相结合、案例扩展复现与研讨相结合四个方面论述了新工科背景下研究生“模式识别”课程“一体三面”式教学改革实践,然后对新工科背景下研究生“模式识别”课程“一体三面”式教学改革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3.
随着课程思政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深入实践,按照新工科课程体系教学要求,需要将项目式教学与课程思政元素相互融合。该案例以“精益求精”为思政元素,以工程应用为教学目标,采用“显隐结合”的思政教学模式,以“课内知识—课后拓展—仿真实践—纠错—工程应用”为主线设计了教学案例。案例结合“Multisim14电路仿真软件”和“学习通平台”线上课资源展开,打破不同课程之间隔层,不仅包含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内容,也涉及到C语言程序设计、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课程知识。这种教学改革案例的设计在多门专业课程间进行“搭桥”,使能力培养目标更明确,在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助力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  相似文献   

4.
王海军  陈兴同  杨然 《高教论坛》2020,(2):43-45,65
针对工科研究生《数值分析》课程的特点,将问题驱动思想引入课堂教学,逐渐形成了以问题为驱动的案例教学模式、"理论讲授-专题研讨-案例实践"的授课体系和课内考试与专业实践问题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考评方式。教学实践表明:基于问题驱动的案例教学,有利于学生创造性、自我意识和实际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及创新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5.
有限元分析是工程问题数值分析(CAE)的最主要方法,在多数工科院校",有限单元法"已被定位为研究生课程中一门重要的学位课。随着"智"造及信息技术在农业工程领域的渗透,提升农业高校工程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已是大势所趋。从课程教学定位、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分析高等农林院校农业工程类研究生有限单元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和建议,对提升有限单元法的课堂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工科研究生有限元方法及其应用课程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针对目前的情况,提出了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多种教学手段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实践考核的教学改革个人意见,对增强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动手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精神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有限元分析方法是伴随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应用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数值计算方法,在当今工程分析中获得最为广泛的应用。有限元分析课程的学习对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在顶层设计、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阐述如何培养研究生的专业技能,以研究生能力培养为本位,强调基本理论与实际应用的有机结合,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8.
基于工科课程中工程知识的特点,有必要引入工程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搭起教学内容与工程实际之间的桥梁,促进学生对工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分析当前学生在工程知识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围绕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介绍运用工程案例教学有效建构该课程中的工程知识,实现知识向工程能力的有效迁移以及工程案例选取的一些教学体会和想法.  相似文献   

9.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发展与普及,科学计算方法已成为工科研究生知识结构中重要的一环,而且越来越多的学校在本科生中也开始普及计算方法的基本知识。“数值分析”(又称“计算方法”)就是以介绍计算机上常用算法及其基本理论为宗旨的课程。这门课程的特点是内容丰富、应用广泛、实践性强。如何能以较少的学时让学生掌握较多的内容,而且在能力上有一个很大的提高,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这里课堂教学的作用不容忽视,而结合教学进行的数值实验(利用计算机进行的数值计算实验),其作用同样也是不  相似文献   

10.
新工科建设给课程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文章以Z大学系统科学与工程课程为实践背景,结合新工科要求,从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要点、新工科形势下课程教学面临的新挑战、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实施与成效等方面,开展系统科学与工程案例教学改革实践活动,为类似工科课程教学改革积累经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安全系统工程为安全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对其考研和从事安全工作等有直接影响。文章分析了当前安全系统工程课程特点、"互联网+翻转课堂"在教学应用中的问题,提出采用优化整合教学内容、构建知识点逻辑图、改进课堂研讨模式、改革期末考核方式等方法,来提高"互联网+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安全系统工程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2.
MATLAB仿真软件是一套功能强大的数值计算和可视化软件,广泛应用于数值计算、系统的建模、分析和设计中。简要介绍了核反应堆工程专业的课程特点,通过实例重点阐述了MATLAB在课程中的具体应用。实践证明,利用MATLAB辅助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比较抽象的问题,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3.
为了切实提升电子信息类研究生的实践教学质量,分析了该类专业课程的公共核心内容,开发了一套以工程创新应用为导向的研究生综合实践平台。以实例的形式从理论验证与工程创新应用相结合的思路设计了系统的实践课程体系,并从工程需求引导、理论关联分析、应用设计探索提出了"三位一体"教学方式。介绍了课程实施过程,并分析了实施效果。实践表明,该平台及其课程能够多方位培养研究生的知识综合应用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创新意识,显著地提升他们的科研实践技能。  相似文献   

14.
研究生名师讲堂自开设以来,经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各院系的精心组织,多次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到学校讲学。不仅促进了学术交流,开拓了研究生的视野,而且对提高我校研究生培养质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更好地做好本项工作,本文综合近期承担的研究生名师讲堂教学管理工作,总结在组织名师讲堂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初步探讨了研究生名师讲堂的教学管理模式,为加强我校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该文认为,电子显微镜是研究物质微观结构关键技术,因此"电子显微分析"课程是生物,医学,材料,化学和物理等相关研究专业硕博研究生的核心课程之一。由于课程对学生基础理论要求较高,知识点复杂,枯燥不易学,如何让学生掌握该课程内容,成为教学难点。实践表明:将课程中的理论知识与仪器设备操作,以及实际的数据分析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提升教学成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数值分析》是数学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利用科学与工程计算这一手段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数值分析》的教学设计中,应体现研究性教学的思想与要求,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本文从数值方法的引入与总结、数值实验这两个环节讨论了如何对《数值分析》的研究性教学进行设计。  相似文献   

17.
研究生课程的"研讨式"教学方式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研究生具有不同于本科生的身心特点和培养目标,决定研究生的课程教学应采用"研讨式"教学方式。"研讨式"教学的实施,需要教师精心准备和组织,涉及专题划分和团队组建、进度安排、课堂报告与讨论、撰写课程论文等具体环节。"研讨式"教学方式对于研究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具有重要而直接的意义。"研讨式"教学方式,主要适用于学术性研究生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程教学。该教学方式得到了选课学生的肯定。  相似文献   

18.
分析高校研究生无线传感器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理论教学为目的,结合实际实验平台的研制、开发与实验验证,采用自制实验平台、自行设计实验课题等教学方法。为改变研究生理论教学生涩、枯燥的现状,突破传统教学单向性模式,给出学生充分参与教学、主导部分教学的方法,推进研究生应用性课程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教学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从硕士生对其培养单位课程设置及实施中存在问题评价的角度,主要运用问卷对来自甘肃三所高校的2894名学术型硕士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三年制的硕士培养单位中,几乎所有的硕士生均要参加为期一年半的学位课程学习并参加考试;所开设课程并没有充分发挥预期作用,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内容陈旧及课程教学中任课教师的教学时间得不到有效保证是其中的关键原因。硕士生对现有课程改革的愿望和呼声强烈;建议相关部门从加强对硕士生授课教师的选拔、管理和考核入手,以切实增强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是人才培养环节的关键一环。以航空结构强度方向研究生为例,为了更好地激发研究生创新能力,对研究生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进行了创新,探索了一套比较成熟并具有特色的研究生分类教学与分类培养模式,即构建了专业课程教学、创新能力培养与硕士学位论文三者紧密结合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