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文军 《军事记者》2006,(1):I0002-I0002
第一次看到这张题为《雪野拉练》的照片,我被震撼了:在茫茫雪原,拉练的部队官兵在大雪中艰难前行,几面红旗在风雪中飘扬,长长的队伍蜿蜒曲折,一直延伸到视线之外……好一幅雄壮的雪里行军图。这不禁使人想到毛泽东主席的那首《减字木兰花&;#183;广昌路上》:“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相似文献   

2.
看天安门广场国旗升旗仪式是国人向往的庄严时刻,迎风招展的鲜艳红旗最能撼动革命者的心。毛泽东同志特别喜爱红旗,尤其偏爱风中飘展的红旗,在多首诗词中咏写了红旗的英姿,如: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清平乐·蒋桂战争》)——将革命势力趁军阀混战时得以迅猛发展的生动情景,状绘得红红火火。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如梦令·元旦》)——胜利美景,动人心魄。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  相似文献   

3.
龙年元宵佳节当天,武警辽宁总队5000多名新兵走向茫茫雪原,开始了千里野营大拉练活动,拉练队伍中一辆迷彩车格外醒目,车顶竖起的卫星天线表明了它的特殊身份——《解放军报》全媒体直播车,这是自去年"红色足迹万里行"以来,该车的第二次远行。  相似文献   

4.
知识与趣味     
一个作家或诗人,常有他的习惯用字。毛泽东诗词中多用“漫”字。如: “漫江碧透”《沁园春·长沙》“漫天皆白”《减字木兰佗·广昌路上》“赣江风雪迷漫处”(同上) “万木霜天红烂漫”《渔家傲》“雄关漫道真如铁”《忆秦娥·娄山关》“红旗漫卷西风”《清平乐·六盘山》“待到山花烂漫时”《卜算子·咏梅》“梅花欢喜漫天雪”《七律·冬云》“西风漫卷孤城”《临江仙》  相似文献   

5.
革命根据地的报纸出增刊,当以《红旗周报附刊》为最早。《红旗周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在瑞金时期创办的机关报,1931年3月9日创刊。同年9月28日开始出第一期附刊,创刊号的《编者附白》中说:《红旗周报》最近付印了好几期,但刚印好又发生了问题,以致不能与读者见面。真是糟糕到万分,尤其在现在这时候。所以我们现在把大家所想到的,所看到的,所经验到的,随手写一些下来,作为同志们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不久以前,耀邦同志号召各部门都要总结自己的经验。《红旗》从1958年创刊到现在已有二十五年,总结经验的时机也已经成熟。今天我要讲的还不是正式总结。是我们这几年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红旗》这个中央理论工作部门具体的指导思想问题。用什么样的指导思想来办好《红旗》这个中央的理论刊物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红旗》的性质。《红旗》在创刊的时候就定了是中央的一个理论刊物。就是说,它不同于过去的《学习》杂志,也不同于现在的《半月谈》。《半月谈》是一个通俗的政治读物,历史上的《学习》杂志是一  相似文献   

7.
马昌法 《档案天地》2011,(12):34-37
1970年冬至1971年夏,在神州大地上,曾上演过一场波澜壮阔的亿万军民大拉练、大练兵的场景。当时,上至白发苍苍的老人,下至六七岁的孩童,几乎无一例外地参加.真可谓:“七亿人民七亿兵.万里江山万里营。”然而,这场野营大拉练、大练兵的前因后果.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8.
在我的记忆中,1988年是个文化思想非常活跃的年份,确实能够让人体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意思.那年我30岁,而立之年,还真遇上了几件让人高兴的事:我的论文第一次入选全国出版理论研讨会并应邀参会;我这个小人物竟然也能在由《红旗》杂志改刊而来的《求是》杂志上发表书评《开拓思维 勇于创造》……  相似文献   

9.
律动的光影     
丁增义 《军事记者》2009,(8):I0002-I0002
“大漠风尘日色暮,红旗半卷出辕门。”初看这幅军事摄影图片,笔者不禁想起了唐朝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这句诗。漫漫风沙中,霭霭暮色里,一支全副武装的雄师劲旅蜿蜒于大漠深处,向着远方挺进。这是一幅画面优美的大漠暮色行军图。绵延起伏的沙漠,与打着背包穿行其问的军人构成了动静结合、互为补充的和谐画面。  相似文献   

10.
翟爽波 《记者摇篮》2010,(7):22-22,21
近些年来,辽河石油报为了更好地为企业发展宣传造势,针对辽河油田重要领域、重大工程项目等,多次策划了《国际市场苏丹行》、《工程技术服务外部市场万里行》等大型拉练式采访活动,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也涌现出很多新闻精品,作品多次在国家和行业新闻奖评选中获奖。  相似文献   

11.
革命根据地的报纸出增刊,当以《红旗周报附刊》为最早。《红旗周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在瑞金时期创办的机关报,1931年3月9日创刊。同年9月28日开始出第一期附刊,创刊号的《编者附白》中说: 《红旗周报》最近付印了好几期,但刚印好又发生了问题,以致不能与读者见面。真是糟糕到万分,尤其在现在这时候。所以我们现在把大家所想到的,所看到的,所经验到的,随手写一些下来,作为同志们的参考。《红旗周报附刊》的创办,主要是为了党内学习的需要,同时也向群众宣传。该刊先用油印,后来改为铅印,1933年1月出至13期,由上海中国书店发行,编辑单位是中共中央宣传部。这种党报增刊,对于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开辟陕北革命根据地以后,有些报纸继续出版增刊,其中以华北《新华日报》出版的增刊种类最多,前后共出过近十种。华北《新华日报》是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机关报,总编辑是程云。该报创刊不久,于1939年1月就办起了文艺增刊《新地》。这是个旬刊,在这年的3月份曾经出过一期“街头诗运动专页”,发表了高敏夫的论文,题目叫做《展开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街头诗运动》。同时刊登田间、史  相似文献   

12.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平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梅花》)这首名诗的作者,几百年来,人们仅知其为宋代卢梅坡,里籍姓字皆不详,《全宋诗》亦无小传。钱钟书《宋诗纪事补正》云:"本书卷六十六有卢钺,字威仲,永福人,疑梅坡其号也。"傅璇琮、张如安二位先生《〈宋诗纪事补正〉疏失举正》(以下简称傅张文)考证卢梅坡为宋末人。笔者也有所发现,在此不揣冒昧,以求教于二位先生及方家。  相似文献   

13.
更喜岷山千里雪--追溯中国工农红军在甘南的足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远眺巍巍千里岷山之雪,忽然想起毛主席诗词《七律·长征》中最后的两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其千里岷山雪景正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在甘南的一幕。所有到过甘南迭部的朋友,特别是路过迭部与岷县铁剌梁、腊子口的一定会被这千里岷山雪景所征服,也被腊子口的险峻所震憾。恰逢建党 80周年之际,油然而生对先辈的敬慕之情,想借《档案》杂志一角追述红军在甘南的艰难足迹,讴歌长征精神,传颂红军在甘南草原的风范和不朽业绩。   中国工农红军在甘南   中国工农红军从 1934年 10月至 1935年 6月,进行了震惊中外的伟大战…  相似文献   

14.
今年9月,经济日报陆续在头版头条发了一组以《今日……》为题的长篇报道:9日《今日虎头山》;11日《今日哈尔套》;14日《今日七里营》;18日《今日徐水》。这组报道虽都从“今日”做文章,但却言近旨远,发人深思。一连串《今日……》,看似平淡无奇,但却令人感到“今日”后面的历史份量。虎头山,哈尔套,七里营,徐水,这些过去赫赫有名的典型,如今在农村改革浪潮席卷中国大地的时候,他们有些什么变化,人们希望听到他们的消息。《今日……》这组报道就满足了读者这方面的愿望。  相似文献   

15.
《重庆档案》2007,(6):35-35
丰都县档案局馆在抢救和保护国家重点档案工作中,在馆藏民国档案——社会科180卷68页里发现一首自由体长诗《给被侮辱、被损害的……》。这首诗是作者1943年8月记于金成江.1944年9月18日寄于重庆的。我们无法查找到该诗的作者.但我们从诗的内容上可以判定.作者是一位行军去缅甸的青年军丰都籍战士,他对行军在黔川路上的所见所闻.作了真实、生动的描述。 中国远征是二战时期,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应英国政府请求而组织的一支远征缅甸的部队,在抗日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他们的故事可以说是十分悲壮、非常剧烈。 现在,我们将这首用血和泪写的诗,奉献给所有的档案工作者和所有想了解中国远征军的朋友们。 原诗有181行,限于篇幅,我们作了较多删节,刊发此诗的另一个目的是希望广大档案工作者在浩瀚的档案馆藏中发掘出更多的宝贝。[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牛辉 《军事记者》2012,(4):36-37
农历龙年正月十五这天清晨,一阵紧促的军号声打断了武警辽宁省总队数千名新战士对放礼花吃汤圆的美好回忆。迎接他们的,是入伍两个月以来一次真正的人生洗礼——千里拉练。我们在与他们同吃、同住、同行的一周时间里深深体会到,如果说穿上军装那一刻是他们告别娇生惯养的预先号令,那么此次千里拉练则是他们成长为共和国卫士的集结号。  相似文献   

17.
从八月初开始,河南日报,浙江日报、福建日报、大众日报、新湖南报、青海日报,贵州日报、河北日报等几个省报为迎接今年我国建国十五周年而举办了国庆征文。河南日报八月二日起,在副刊上举办了《我与祖国》和《风展红旗》两个专栏的国庆征文。在《我与祖国》栏目里,要求读者通过自速的方式写自己十五年来感受最深、最难忘怀的一些事情;在《风展红旗》栏目里,要求读者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来反映本省  相似文献   

18.
1997年的“台湾联合文学奖”有一部很引人注目的获奖作品,这就是大陆女作家李晶和李盈的《沉雪》。评委会对此的评语是:“在北大荒那样艰难的生活环境中,《沉雪》用非常低调的口吻叙述了所有苦难,很有黑色幽默的效果。”还有更精辟的评价:“读之神魄为之震动”。作家出版社最近出版了这一评价极高的作品.让我们一饱眼福。其实,《沉雪》这样的知青题材已经出了不少,尤其是关于北大荒的描写,更是丰富之极。  相似文献   

19.
雪夜采访     
1月13日,常德城落下了今年的第一场雪。随后20多天里,随着冰冻灾害天气一次次加剧,《常德日报》采编人员几乎全员出动,投入到抗冰救灾的报道中。  相似文献   

20.
在平时读报中,经常发现“下里巴人”被作为“人”来使用,或者说当做“乡下人”来使用.实际上,“下里巴人”并不是“人”. “下里巴人”这个成语,源于《文选·宋玉〈对楚王问〉》:“有之……客有于郢中者,其始日《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唐代李周翰注:“《下里》《巴人》,下曲名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