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1264年,忽必烈迁都燕京(今北京),在辽金时旧城的东北面建造大规模的新城和宫殿,号称大都。在忽必烈汗迁都大都的同时,蒙古帝国已经分裂成为五个大“兀鲁思”(Ulus汗国,领地),元朝皇帝仅只在名义上是这一联合体的最高统治者,其他四大“兀鲁思”(金账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儿汗国)已经各自执行了独立的政策,蒙古大汗实际上也无力过问他们。在十三世纪六十年代以后,作为蒙古帝国宗主君的元朝皇帝,其权力只及于直辖地(蒙古、汉地)以及别失八里、畏兀儿之地。十三世纪初叶中国的封建分立局面:北方的金朝,南方的宋朝,西北方面的西夏以及西辽,西南方面的大理以及吐蕃等地区,却因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借用军事上的强力造成了一个新的综合的统一王  相似文献   

2.
元甘肃行省诸驿道考胡小鹏蒙元时期全国大统一以后,传统的河西走廊通道重新畅通无阻。早在成吉思汗征讨西夏之时,察合台部将按竹迩就已设置了从删丹通往察合台兀鲁思中心阿力麻里的驿路,此后经过历代蒙古统治者的不断增置完善,到元世祖忽必烈时期,河西境内的驿站系统...  相似文献   

3.
伊儿汗国合赞汗改革初论徐良利十三世纪中叶蒙古帝国蒙哥汗时代,旭烈兀第三次远征西亚,在伊朗、阿富汗、两河流域和阿姆河西南地区建立起蒙古帝国第五个兀鲁思──伊儿汗国(1258─1388年),统治西亚100多年。迄今为止,我国史学界对伊儿汗国的研究和讨论付...  相似文献   

4.
忽必烈武力夺取蒙古大汗宝座后,一方面努力用“行汉法”来缓和国内的民族矛盾,另方面又迫切想在外部世界面前确立起霸主地位,频频向外发动战争,以主宰世界。本文简述了元世祖忽必烈二次伐日的动机、经过及其败因。  相似文献   

5.
自元宪宗三年(1253)冬忽必烈率领十万大军攻克段氏“大理国”至洪武十四年(1381)年最后的梁王把匝刺瓦尔密自杀身亡,蒙古人占领并统治云南长达128年之久。这段时间里,史料记载的入驻云南的蒙古人主要为诸王、仕宦、骑兵和牧马人等。  相似文献   

6.
元明敦煌与裕固族的历史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忽必烈至元十八年(1281)以后,大批察合台系诸王及其部民涌入河西,并被安置在瓜州、沙州、哈密一带,从而大大改变了当地的民族成分。由于他们长期镇戍西部,在与中亚诸叛王的对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河西西部逐渐成为他们的分地,瓜、沙一带为察合台之孙出伯的分地。过去,学界公认今裕固族是以明朝内迁关西七卫各族融合形成的,主源是撒里畏兀儿,蒙古族是汇入的最大支源。而我们的研究表明,蒙古族也应是裕固族形成中的主源。裕固族著名叙事民歌《尧呼儿来自西至哈至》中的“西至”、“哈至”就是汉语沙州、瓜州译成阿尔泰语系语音后再译回汉语的过程中音变的结果,沙州、瓜州是裕固族东迁的起点。而裕固族民谚“天下头目都姓安”,也说明裕固族东迁前的居地就在敦煌。  相似文献   

7.
一、十四世纪的帖木儿帝国帖木儿帝国乃十四世纪世界之强国。据《明史》记载 :“撒马尔罕即汉宾地 ,隋曰漕国 ,唐复名宾 ,皆通中国。元太祖荡平西域 ,尽以诸王、附马为之君长 ,易前代国名以蒙古语 ,始有撒马尔罕之名。去嘉峪关九千六百里。元末为之王者 ,附马贴木儿也。”(《明史》卷三百三十二卷《西域传》)十三世纪初 ,忽必烈在争夺汗位的战争中取得胜利 ,把辽阔无垠的窝阔台汗国的土地赐给了立下汗马功劳的察合台汗的后裔。察合台后王的封地被许多拥有大片领地的封建主拥兵割据。 132 1年随着乜先不花的死去 ,察合台汗国分裂为两大部…  相似文献   

8.
元世祖在位的时候,成吉思汗时期开始建立的庞大的蒙古汗国,己经分列成四个汗国(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儿汗国),元朝皇帝在名意上还是四个汗国的大汗。在那个时期,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西方各国的使者、商人、旅行家纷纷慕名到中国来观光。其中最有名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出版的一批中国古代史教材和历史读物中,对元朝上都的地理位置其说不一,而且大多不符实际,有必要加以勘正。公元一二五九年七月,蒙古大汗蒙哥率军进攻四川合州钓鱼城,被守城宋军用炮石击中,死于军中。正在进攻鄂州的忽必烈听到蒙哥的死讯后,为了与留守和林的少弟阿里不哥争夺汗位,答应了南宋权相贾似道的乞和条款,匆匆引军北还,回到开平。一二六○年三月,忽必烈废除传统的忽里勒台(一译“库烈勒台”)选汗制,在开平宣布即大汗位。一六六四  相似文献   

10.
东道诸王公贵族的王府封地,主要分布在今东北西部和东蒙古草原地带,有元一代蒙古王府始终享有较大的自治权,诸王可自行设置官属.任免官吏;享有各种经济、政治特权;拥有大量军队,是国家依靠的重要军事力量。蒙古汗国时期,以东道蒙古亲王监镇东北地区。辽阳行省设立后,东道诸王封地王府仍然保留其原有的特权,与辽阳行省之间没有行政隶属关系,二分别直属中央。蒙古诸王府是享有一系列军政、经济特权的特殊行政区。  相似文献   

11.
元代伯颜丞相是功臣名将,同时也是一位文质高厚的诗人。他原系蒙古八邻部人。其曾祖述律格图,事太祖,为八邻部千户。其祖名阿刺,承袭父职,兼断事官,平忽禅有功,得食其地。其父晓古台从宗王旭烈兀开西域.伯颜即长于西域。至元初伯颜奉旭烈兀之遣入朝奏事,世祖忽必烈见其貌伟、听其言历、遂将他留用在  相似文献   

12.
忽必烈     
元世祖忽必烈是成吉思汗四太子拖雷正妻唆鲁和帖尼的第二子,生于公元1215年9月23日,1260年4月28日即蒙古大汗位,同年6月29日,建元中统;1264年9月7日,改年号为至元,1271年12月18日改国号为“大元”,1294年2月15日病逝,终年80岁,在位35年。蒙古语尊称为薛禅(贤)皇帝。忽必烈为蒙古藩王时便“思大有为于天下,延藩府旧臣及四方文学之士,问以治道”,热心学习汉文化。至蒙哥汗(元宪宗,1251—1259年在位)时,忽必烈以皇弟之亲,受任总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南驻爪忽都之地(即金莲川,地处滦河上游),着手任用汉人儒士,改变“汉地不治”的情况,并  相似文献   

13.
大蒙古国时期(1206-1271年),一些蒙古诸王出于统治的需要,任用儒士为他们服务。诸王身边从事职的汉人必Du赤、投下官员,他们还有意识征召名士Zi访治道,召用儒士充当家庭教师教育子弟。儒士与蒙古诸王的接触,对蒙古统治阶层了解中原物制度、改变他们的观念,进而促使他们逐步改变对中原的统治方式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蒙古汗国以及元朝对天山南北诸地的统一管理,打破了西域地区各个互不相属的城邦之国的界限,加快了政治及民族格局的重组,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经济化交流。统一西域后。蒙古统治施行“诸教并蓄”的宽容政策的前提下,伊斯兰教由西向东不断地扩展并最终占据了统治地位;多种语言字并行的基础上形成了察合台。察合台的形成、使用、发展与普及,对于伊斯兰教在天山南北广大畏吾儿地区的传播与发展以及现代意义上的维吾尔民族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十三世纪初,铁木真成吉思汗依靠强大的军队,形成了蒙古政权。公元一二二七年灭掉了西夏。在蒙古向西夏和金与南宋用兵作战的时候,成吉思汗病死于六盘山,由其儿子窝阔台继为大汗。公元一二六○年忽必烈自立为大汗,一二七一年定国号为元,一二七九年灭南宋。元朝的统一为中原地区和边疆各兄弟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在客观上提供了发展的条件。尤其元比较重视农牧业等经济的发展。固原地区在元时期,隆德县地入静宁州,化平(今泾源)入华亭县,原镇戎州东山、三川县并入镇原州,另与旧镇戎州之开远堡(今开城乡),置开成府(路)。因为宋、金时代  相似文献   

16.
刘秉忠上书忽必烈的万言治国策是其政治思想的主要表达.万言书是刘秉忠结合中国古代政治逻辑和蒙古制度而提出的具有实用主义的治国方略.这一治国方略中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在元朝政治实践中大都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7.
成吉思汗建国后,对自己的家族进行了分封。他亲自统治外蒙古高原的中央地区,后来为幼子拖雷所承继。蒙古高原以西是长子术赤、次子察合台、三子窝阔台的封地,称作“右翼诸王”、“西道诸王”。蒙古高原以东是二弟拙赤·合撒儿、三弟合赤温之子按赤台(分封时合赤温已去世)、庶弟别里古台、幼弟帖木哥斡赤斤的封地,称作“左翼诸王”、“东道诸王”。近年来,国内外对东道诸王的研究日益活跃,提出一些新的见解,这是值得重视的。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着重从投下分封制度的角度,对东道诸王之首、显赫一时的斡赤斤家族作进一步剖析,以加深对蒙元时期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大理国与佛教宋颖露公元937年,五代后晋天福三年,云南白族首领段思平乘南诏衰乱,获得政权称“骠信”(国王),都鄯阐(今大理市),建大理国。世代兄弟子侄相传22世,举国上下皈依奉佛。公元1254年,蒙古忽必烈绕道攻南宋,兀良哈台军由青海沿金沙江南下先侵...  相似文献   

19.
17世纪蒙古史家笔下的成吉思汗诸弟及其后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7世纪蒙古史家以成吉思汗——忽必烈系为正统,而否定异系,即成吉思汗其他子孙后裔、诸弟及其后裔。《元朝秘史》、拉施特《史集》等早期文献记载了不少有关成吉思汗与诸弟哈撒儿、别里古台之间矛盾的史实,为编造类似的故事提供了史实的影子。蒙古史家们虽肯定哈撒儿后裔,强调他们对大汗后裔的三次援救行动,但又揭露和谴责其的不端行为。同样合赤温、别里古台后裔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20.
蒙元时期,六盘山区是一个特殊的地区。因蒙元政权早期三位最高统治者即成吉思汗、蒙哥、忽必烈都以这里为大本营,进行过大规模的军事活动,加之开城安西王府的设立和屯田的广泛开展及镇戍军的驻扎,这个区域迁徙居住有大量的蒙古人和中亚各部族,诸如回回、畏兀儿、钦察、康里、阿速、哈剌鲁、唐兀、阿儿浑等。这里遂成为诸多民族迁徙、定居的重地,导致了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与发展。伊斯兰教的快速传播,促使蒙古人与各族人民相互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共同体——回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