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无为是道家学说的核心思想,《老子》和《庄子》,通过政治理论和人生哲学两个层面对“无为”思想进行具体的阐述.对比性地分析《老子》与《庄子》的无为思想,能更清晰地展现出无为的治国理念与个人修养的作用,有利于探讨无为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之友》2014,(4):F0002-F0002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一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老子太清宫镇)人。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  相似文献   

3.
《老子》一书分道经和德经两篇,它所涉及的内容很广泛,既讲道德哲学,也讲政治、经济、教育、军事、治国治民等等,但是它都围绕着“道”这一主线展开的,“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因此,如何正确理解其“道”与“名”的含义,对于研究老子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观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该书体现了吕不韦的治国思想,吕不韦的治国思想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三条主线”。其中,“一个中心”是指以治理天下为中心,而“三条主线”是指关于国家、君臣及治民的理论。《吕氏春秋》中体现的政治思想顺应了战国末期文化思想统一融合的趋势,为秦国的发展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自司马迁谓老子为隐君子以来,论者多以老子为隐士。考之郭店《老子》可知此说不确,郭店《老子》所载内容多为:明确提出修身为治国的重要保证;向王侯、君主等统治者进修身治国之言,继承西周以来的敬王思想,追求“王亦大”这一政治目的;具有强烈的社会担当意识,具有为民请命的思想倾向;提出建立富足美好和谐的理想社会。据上述可知,老子并非隐士,而是一个积极入世者。至于老子后来“归居”,乃是他晚年告老致仕,是一个仕宦者的正常人生归宿。  相似文献   

6.
《老子》的思想以“无为”为主,“元为”有冥符定的主体和丰富内涵。本文根据《老子》原文阐明“无为”的特定主体是“圣人”式的“侯王”,由这种主体实行的“无为”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以百姓心为心”,二是提出了“安、平、泰”的治国目标,三是要求治国的侯王必须具备特定的素质和修养。三方面的内涵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割。  相似文献   

7.
《<老子>五章》一课出自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五章选文,言简意丰,思想精深.本课以三个问题为中心,辅以其他资料,引导学生研读五章内容,力求使学生初步了解《老子》一书中“道”的内涵、老子的治国主张和老子的社会理想,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对老子的主张进行评价,以实现学生和老子的深层对话.  相似文献   

8.
道家以“道”为最高信仰,以《老子》为主要经典。《老子》言简意骇,博大精深,以其深邃的智慧和富有诗韵的语言,探讨了宇宙、自然、治国和修身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给人以无穷的启迪。道家的“无为”思想作为一种道德精神和传统文化,已经内化到当代中国人的头脑中。道家“无为”思想中的政治哲学思想具有不可替代性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勤政廉洁的领导思想是老子《道德经》所阐述的一个重要内容。老子理想中的圣人是勤政为民、廉洁自律与良好的道德人格的统一。为了实现这一理想,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人“治大国”应像“烹小鲜”一样认真、全心全意;廉洁自律应努力做到“知足”与“知止”;格道德修养应微到“去甚、去奢、去泰”。这些思想对现代领导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两千多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不但影响着中国社会,而且已经走出国门影响着世界。但是,老子作为中国哲学的开创者,其爱民治国思想却鲜为人知。用现代领导学的观点考察和审视《道德经》,可以发现老子爱民治国思想的现代意义,以求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11.
<正>孔子的政治思想,是对西周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总结和发展。其主干,就是以施行“德政”和礼治为基础,建立理想的政治制度与和谐的社会秩序。他指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德、礼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12.
邓球柏老师将简本《老子》甲组第一章训为“继智弃偏,民利百倍;继巧弃利,盗贼亡有;继仁弃诈,民复季子”,不妥。简本仍应训为“绝”;训为“继”不符合老子思想特点。研究新出土的史料要坚持“两重新证法”。  相似文献   

13.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我国“子书”中较重要的一部著作。曾有人指出《老子》是一部写给“圣人”——管理别人的人所看的书。因而也可以说《老子》是一部管理学著作。本文将主要探讨《老子》的两个主要观点“无为”“清静”作为管理原则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老子》和《四书》屡屡谈论治国方术,集中表达了儒道两家的治国思想,由于儒道两家的思想体系不同,各自的思维方法与思想意境差异较大,从而治国安邦的方略各表一枝。儒家的理论核心是仁,在政治领域体现为“仁政”。道家的理论核心是道,主张清静无为。儒道两家在国治之标准,如何治国等问题上均有歧见。无论儒家,抑或道家,其治国思想都具有中国上古时代的农业化思想的落后性,儒道治国思想的差异性又统一于共同的时代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一些学者认为“无为”是对人的主体性的全面否定,司马迁在《史记》中肯定了老子的“无为”思想。 “无为”一是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其基本精神是保障事物的自然发展,“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和“无不为”有机统 一。“无为”思想从政治、功利、美善和生态不同层面充分展示了其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运用老子《道德经》中“道”的思想,从“三农”问题本源的探究中阐发对“三农”问题的一种认识,“三农”问题的本质是民生问题,探究其实质上是一个政治问题,用老子的思想对民生问题进行解读,这有助于开拓思维.  相似文献   

17.
博览     
老子教育思想阐释 老子的教育思想散见于《道德经》各章中,是以“道”为统率的,“道”就是至高无上的自然。自然是最和谐、最美满、最长久、最安乐的。它生养了万物,又是万物最后的归宿。老子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1.三个教育原则,第一个原则是正面教育。老子反复强调要“以正治国”,“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如静而民自静”。老师诚实谦逊,学生自然诚实端正。第二个原则是立足于当下。也就是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三个原则是“有名知止”。知  相似文献   

18.
试论《老子》"无为"的行为主体及丰富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子》的思想以“无为”为主,“无为”有其特定的主体和丰富内涵。本文根据《老子》原文阐明“无为”的特定主体是“圣人”式的“侯王”,由这种主体实行的“无为”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以百姓心为心”,二是提出了“安、平、泰”的治国目标,三是要求治国的侯王必须具备特定的素质和修养。三方面的内涵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割。“以百姓心为心”是前提和基础,实现“安、平、泰”是终极目标,圣人式侯王的自身素质建设则是必备条件。“以百姓心为心”,目的是使“民利百倍”,使国家“安、平、泰”,但是如果侯王不具备《老子》所要求的素质,则做不到前两点,“无为”就无法实现。因此三者完美结合之后,才能显示“无为”思想的精妙。  相似文献   

19.
就老子思想主旨而言,老子的“无为”思想并非君主、王侯的“君人南面之术”,更不是老子能动地为统治者提供的一种政治策略。老子“无为”本是老子“道”的一种存在方式,落实到人生实践中来,则首先表现为一种达到其“无不为”人生修养目标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而道最根本的性质是“自然”、“无为而无不为”。落实到社会问题上,最好的治国之道是“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无以为”与“无不为”应该是老子无为思想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互相补充。在此基础上,老子对儒家的仁、义、礼等作了评论和批判。在当时人们特别是统治者太“有为”的情况下,老子的这一思想有着解毒剂的作用,但它也容易招致误解,而且这一思想本身也并非无可挑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