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突利可汗在内战中战败只身南下归附隋朝 ,隋文帝册封其为启民可汗。在隋朝的大力扶持下 ,突厥启民政权在内蒙古建立。这个政权直辖于隋朝中央政府。隋朝与启民政权保持着密切的宗藩关系和使臣往来。隋炀帝曾先后两次亲自出塞北巡。中原王朝皇帝亲临塞北藩属政权巡视 ,隋炀帝是第一位。  相似文献   

2.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封建政权大分裂、大动荡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大融合、大发展时期,又是中华民族文化大发展、大成熟时期。其间,各民族文化包括中外民族文化的传播、交流甚是频繁。西域音乐在中原的传播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现将西域音乐之兴起、东传及在中原的流行、影响等内容集结成文,以求教于方家。古代人使用“西域”一词时,其界定范围有广义、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西域包括新疆及其以西的中亚、西亚、北非、地中海东岸及印度北部的广大地区;从狭义上说,西域指玉门关、阳关以西,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葱岭以东,我国历代中央及地…  相似文献   

3.
地处河湟一带的化隆,处于隋帝国的边缘,即中原政权与非汉民族政权的争夺对峙地带。《刘君墓志》是反映隋朝对青海化隆经营的一方墓志资料。本文对墓志涉及的刘政家世、仕途经历、归葬等文化现象进行考察,从个案的角度反映了隋朝中央政府对河湟地区治理的情况,以及中原文化在西北边疆地带的传播与交流。  相似文献   

4.
一、西北和北部地区(含新疆) 1.强大民族分布与演变:匈奴、东胡(春秋战国)→匈奴、西域(秦汉)→"五胡"(魏晋)→突厥(隋朝)→东西突厥、回纥(唐朝)→契丹、党项、女真(五代北宋)→完颜女真、蒙古(南宋)→瓦刺、鞑靼(明朝)→蒙古(漠南、漠北、漠西)、维吾尔族(清朝)。 2.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1)秦朝:派蒙恬抗击匈奴,在河套置城设县,迁徙人民,修筑长城。 (2)西汉:对匈奴采用战争与"和亲"并用政策;张骞通西域,汉朝与西域各国建立友好关系;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3)东汉:追歼北匈奴;汉明帝任命班超为西域都  相似文献   

5.
北魏与西域关系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魏与西域关系述略马国荣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北方各游牧民族纷纷入居中原,同汉族一起建立了许多地方割据政权。公元386年建立的北魏王朝,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少数民族即拓跋鲜卑为统治民族的、统一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的王朝。公元423年,拓跋焘即皇帝位...  相似文献   

6.
裴矩,隋朝时期重要的政治家,在巡抚岭南和经略西域问题上,维护了隋政权的稳固,边疆的安定。同时他也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他对于处理好隋政权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也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7.
"丝绸之路"是汉代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与外界联系交往的主要通道之一。隋唐时期是丝路贸易发展的黄金时期。隋朝采取军事和政治方针,拓展西北疆域,建立对西域发展贸易的商镇、军镇;派重臣裴矩在河西走廊进行招商活动,扩大隋与西域、中亚、波斯的经济联系,积极发展丝路贸易。唐朝在"安史之乱"之前的将近一个半世纪中,以强大的军事、政治、经济力量保障了丝路的畅通。中原政府在丝路广设驿站、推行"过所"、"公验"等制度,其丝路贸易管理政策在隋朝基础上有所完善和发展,直接推动了丝路贸易的全面繁荣。  相似文献   

8.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都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这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上的一件重大事件。“都”,意为“全部”;“护”为“保护”,设立西域都护就是为了保护西域各政权免受匈奴之害,同时防止西域各政权之间互相兼并和攻击。西域都护直属西汉中央政府,其办事机关称都护府,设在西域中心乌垒城(今轮台县古尔庄)。西域都护是西域最高地方长官,大致相当于内地的郡太守,秩比二千石。  相似文献   

9.
慕容鲜卑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的重要少数民族,其在中原及辽东地区先后建立5个政权,史称五燕。在政权的各时期,慕容氏统治者都保持着龙城归葬习俗,这与其民族意识及汉化进程密切相连,是慕容氏在入主中原后努力维系政权的民族性、保持民族发祥地之统治政策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0.
吐蕃是我国藏族的祖先,主要活动于我国西南边疆的青藏高原。隋末唐初,吐蕃开始崛起,到其赞普松赞干布时代(相当于唐太宗时代),统一了各部,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奴隶主贵族政权——吐蕃帝国。吐蕃帝国建立之时,正是中原唐王朝立国之初,由于当时两国国内形势的影响,在唐太宗和松赞干布的努力下,双方建立了较为密切的关系。公元七世纪中叶以后,唐太宗与松赞干布相继去世,两国关系就不断发生争执,此后战争在双方关系中基本居于主要地位,而在西域地区的争夺角逐则贯穿于两国关系的始终,它不仅导致了唐帝国在西域地区的统治最后崩溃,而且对两域地区的民族关系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隋朝建立后,为进一步解除来自于西北的突厥和吐谷浑的强大威胁,进而开通西域,安抚诸夷,保障丝路贸易,将河西作为重要的战略基地,全力以赴进行经营.在此过程中,积极加强河西的民政建设,完善边防保障体系,大兴屯田,发展农牧,开展互市,繁荣民族贸易,取得了极其显著的成效,有力地促进了河西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渤海政权建立的过程中,民族因素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高句丽文化特别是中原先进文化的强烈影响、契丹贵族发动的营州之乱、黑水靺鞨扩张势头的受挫、后突厥汗国崛起后对辽西走廊交通的控制,为渤海政权的建立创造了有利条件并提供了机会。  相似文献   

13.
隋末,隋朝政乱.东突厥复盛。隋炀帝自“雁门之围”后,失去了对内蒙古地区的控制。始毕可汗立足内蒙古地区通过操纵依附其的北方,特别是内蒙古境内的各割据政权和武装势力而插手中原的政局。从这个意义讲,当时内蒙古地区的变故直接影响到中原的政局。  相似文献   

14.
对学界已经形成定论的有关元朝经营西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进行了勘误,确定了火州之战的时间,重新考订了畏兀儿政权从别失八里迁都火州的时间,证明了元朝退出西域的正确时间,重新厘定了元朝前期西域的政治格局  相似文献   

15.
在契丹政权建立之初,有大量中原汉人北迁。韩延徽对北迁汉人的安置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推动了契丹政权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董保德功德记》与隋代敦煌崇教寺舍利塔王惠民隋代重视经营西域,西域也频遣使来华,于是早有“华戎所交一都会”①之称的敦煌成了隋朝中央政府特别关注的一州。裴矩《西域图记》“序”云:“发自敦煌,至于西海,凡为三道,各有襟带……总凑敦煌,是其咽喉之地。”②莫...  相似文献   

17.
<正>古凉州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是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融汇、传播与辐射之地。凉州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以凉州为中心的五凉政权、五凉文化在这里沉淀。对凉州及“五凉”史料的解读能使学生深入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以乡土史料的可观可感可知可触历史提升其对史料的认知能力,进而达到落实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8.
匈奴是我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生活在蒙古高原一带,以强悍和善骑射著称。战国后期,匈奴建立了奴隶制政权,首领称为单于。匈奴政权的建立,实现了我国北方的统一,这为整个匈奴地区统一于中国创造了条件。匈奴兴起后,经常南下到黄河流域抢掠。中原王朝与匈奴之间的和战关系,直接影响到河套与西域地区的安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于阗国使刘再■的国籍及出使过程探微钱伯泉五代时期,因为陇右和河西民族纷争,战乱不息,内地的中央王朝与西域的地方政权联系较少.只有于阗国,与中央王朝一直保持着正常的交往,其原因在于它与立足瓜州(今甘肃安西县)和沙州(令甘肃敦煌市)的曹氏归义军地方政权关...  相似文献   

20.
历史上,西域与中原王朝“时绝时通”^[1](235)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的状况是一个王朝强弱的坐标。西域诗歌是反映这种情况的晴雨表,随着国力的强弱,表现出明显的时代性特征。汉王朝是西域诗歌的曙光期,拉开了西域诗歌的序幕;三国两晋南北朝是西域诗歌的空白期,却是古典诗歌艺术上成熟的年代;唐朝是西域诗歌的高峰期,士人的意气风发为中华民族的流金岁月献上华丽的诗篇;两宋王朝无力经营西域,士人只能通过幻想去模拟其风光,抒发对汉唐盛世的追忆之情;大漠烟尘中蒙古王朝的绝对征服,则给西域诗歌带来了御用文人的歌功颂德;明王朝派遣陈诚出使西域,以使者的眼光留下了不一样的西域风情;清王朝时期,西域则聚集了一批政治失意者,他们的浅吟低唱为古代的西域诗歌画上了句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