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在阅读有关佛教历史的书籍和文章时,经常会碰到“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这两个词。那么,什么是小乘佛教?什么是大乘佛教?两者的关系怎样?我们通过简单梳理印度佛教的历史,就可以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2.
佛教东来两千年,已经内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其传入伊始,佛教并不被广泛接受。究其原因,佛教在进入华夏大地时还保留着较多南亚文明的特点。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佛教与东亚文明在价值观念方面屡有冲突。但在佛教缓和并解决一个个矛盾和冲突的过程中,佛教也逐渐“中国化”了。  相似文献   

3.
魏道儒 《百科知识》2009,(20):47-49
佛教典籍就是人们常说的“佛经”。“佛经”一词有两个含义,一是泛指佛教的所有典籍,包括经、律、论“三藏”以及各种佛教著述,我国古代称为“众经”、“一切经”,现在常用的名称是“大藏经”。二是特指“三藏”中的“经藏”部分,被认为是释迦牟尼所说,并为后代记录整理的所有经典。这些经典一般都以“如是我闻”形式开头,表明经典内容是亲自听闻的佛语言。  相似文献   

4.
李东辉 《知识窗》2007,(12):25-25
“三味”常用的意思有两个。一个是佛教用语,指心专注于一境。这是佛教重要的修行方法之一。另一个是指事物的诀窍或精义。例如:“个中三味”、“文学创作三味”、“得其三味”中的“三味”都是“诀窍”或“精义”的意思。“人生三味”可以理解为“人生的深刻道理”、“人生真谛”。  相似文献   

5.
“三味”常用的意思有两个。一个是佛教用语,指心专注于一境。这是佛教重要的修行方法之一。另一个是指事物的诀窍或精义。例如:“个中三味”、“文学创作三味”、“得其三味”中的“三味”都是“诀窍”或“精义”的意思。“人生三味”可以理解为“人生的深刻道理”、“人生真谛”。  相似文献   

6.
五台山     
《金秋科苑》2012,(21):92-93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与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四川峨眉山、共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与尼泊尔蓝毗尼花园、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并称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或者世界五大佛教名山。  相似文献   

7.
印度佛教于后汉(约公元70年代)传入中国,其初始与当时流行的神仙方术思想相结合。而神仙方术在道教创立过程中,亦利用佛教的某些教义来编造道教的教义及科仪。魏晋“格义佛教”时代,大量印度佛教经藏转译成汉文经典,其中又以玄学名相、老庄思想来释明佛教般若思想。  相似文献   

8.
何何 《百科知识》2001,(7):53-55
这是一个老问题,似乎又永远是个新问题。佛教、基督教等传统宗教,当然不同于迷信。梁启超曾说佛教是“智信而非迷信”,至于基督教,更从来反对迷信,在中古时代甚至迫害“巫师巫婆”。那么,从宗教哲学的研究来看,二者究竟区别何在?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个老问题,似乎又永远是个新问题。佛教、基督教等传统宗教,当然不同于迷信。梁启超曾说佛教是“智信而非迷信”,至于基督教,更从来反对迷信,在中古时代甚至迫害“巫师巫婆”。那么,从宗教哲学的研究来看,二者究竟区别何在?  相似文献   

10.
董力燕 《科教文汇》2008,(1):169-169
玄奘大师对佛教经典翻译的贡献无人能比,印度学者柏乐天称玄奘“无论如何是有史以来翻译家中的第一人”。本文结合玄奘大师翻译佛教经典的原则、方法及其取得的成就,揭示了翻译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木鱼     
木鱼,是蒙古、纳西、藏、汉等族木制体鸣乐器,流行于全国各地。木鱼历史久远,很早就随佛教传入我国,一直在寺院中应用,为佛教法器,用于聚集僧众和诵经之中。关于“木鱼”之名,最早见于唐代高僧怀海掸师所撰《救修清规》之中:“木鱼,相传云,鱼昼夜常醒,刻木象形击之,所以警昏情也。”据此,木鱼当为佛门僧侣所创制,有警示僧众昼夜不忘修行之意。木鱼在佛教中常用以伴奏“梵吹”(宗教歌曲),带有浓厚的宗教色  相似文献   

12.
魏道儒 《百科知识》2009,(11):54-56
唐代初年,有一位名叫那提的印度僧人,游历了古印度各地和南亚、东南亚诸国之后,来到中国。看到唐朝的佛教盛况,那提说:“脂那东国(指中国),盛传大乘,佛法崇盛,瞻洲称最”。“瞻洲”即“南瞻部洲”,也译作“阎浮提”,泛指当时已知世界的所有地方。那提这句话的意思是,中国大乘佛教的兴旺发达,在隋唐时期居世界第一。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第一次较大规模的“法难”,北魏太武帝灭佛以政治因素为首要原因和主要根源;其灭佛政策的推行,对中国佛教的整体发展格局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受戒》这篇小说从语言、人物、情节、环境等方面,诠释了佛教中的关于“受”与“戒”的真义,形成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让人深深感动。  相似文献   

15.
社科文摘     
《百科知识》2009,(23):59-60
“大千世界”指什么 “大千世界”是佛教语。据《华严经》卷四说:以须弥山为中心,以铁围山为外廓,在同一日月照耀下的四大洲和七山八海,叫作一个世界。累计一千个世界,叫作“小千世界”;  相似文献   

16.
刘昆 《科教文汇》2013,(5):70-70,72
牟宗三借佛教“一心开二门”的观念在中西哲学之间搭桥.使“良知”替换“一心”而作为内在超越,使“物自身”替换“真如门”.对应“无执的存有论”;使“现象”替换“生灭门”,对应“执的存有论”。从而将“良知”束之高阁,使得“二门”与“万法”之形而下层面的政治制度能解除束缚。  相似文献   

17.
人们都知道南京东郊有一座“江南第一明秀山”栖霞山,知道山上有一中国“四大丛林”之一的佛教胜地栖霞寺。如今人们已注目到在栖霞山麓有一颗现代化科技“金星“正在崛起升腾。这颗“金星”就是中外合资企业——南京金星石化实业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18.
安培德卡尔(1891-1956)是印度最伟大的贱民领袖、“印度宪法之父”和佛教改革家.他开辟了印度历史的新纪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而被称为“印度瑰宝”.  相似文献   

19.
余倩 《科教文汇》2008,(23):226-226
王梵志《观影元非有》以通俗的语言、浅显的形式,阐发了佛教中“缘起性空”,影空、身空、一切皆空的深刻涵义,希冀众生莫要执着“我法”、“执幻为真”,否则只是竹篮打水,一场枉然。  相似文献   

20.
邹元丰 《大众科技》2008,(7):214-215
佛教主张宇宙万物本质上的平等,提出“众生平等”,佛教的平等思想的内涵具体包括人与人之间平等,众生平等,众生与佛的平等,众生与无情的平等四个层次。佛教认为,一切众生平等,没有远近亲疏恩怨的分别,一概一视同仁,这种平等心是一种极高尚的心理素质和精神境界。该思想对于提升个人的素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世界具有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