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旅游城市餐饮消费者食物浪费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旅游消费的快速发展,旅游成为驱动城市餐饮食物消费的重要动力,然而旅游城市食物浪费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中国食物可持续消费和粮食安全的重要问题。为探究旅游城市餐饮消费者的食物浪费行为,本文构建了消费者在外就餐食物消费与浪费模型,利用北京、上海、成都和拉萨4个旅游城市159家餐饮企业2293份消费者餐桌食物浪费现场调研一手数据,实证分析了旅游城市消费者食物浪费行为特征,尤其是旅游者和非旅游者的食物浪费行为及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餐饮消费者每餐人均浪费量为79.52g。从消费者类型分析,旅游者人均每餐食物浪费量(96.54g)高于非旅游者人均每餐食物浪费量(73.79g);从就餐原因看,当就餐原因为朋友聚餐时相比其余就餐原因容易造成更高的食物浪费量;消费者的个人特征是影响其食物浪费行为的重要因素,其中受教育水平和年龄结构对食物浪费行为的影响呈“倒U型”特征,即随着教育水平和年龄的增加,消费者人均每餐食物浪费量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另外,收入越高的消费者越容易产生食物浪费行为,不同消费时间、不同就餐频率群体的食物浪费同样呈现出显著差异。减少餐饮食物浪费,倡导低碳、绿色和可持续消费模式需要政府、餐饮企业、消费者等各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参与和行动。  相似文献   

2.
城市餐饮业食物浪费的生态足迹——以北京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物浪费及其资源环境代价已成为全球广泛关注的热点。食物浪费不仅浪费的是食物本身,还意味着在生产和制造这些食物中所投入的各种资源的浪费。本文以北京市餐饮业食物浪费问题为切入点,通过问卷调查和称重的方法对餐饮业食物浪费状况进行调查,并在生态足迹理论和模型的基础上,根据北京市食物来源地的现状,重新计算了均衡因子等模型的关键参数,改进了计算方法,核算和分析了北京市餐饮业食物浪费的生态足迹。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餐饮业食物浪费的生态足迹高达29.47万nhm~2(国家公顷),约是北京市面积的1/5。其中北京市城镇居民餐饮业食物浪费的生态足迹为20.53万nhm~2,占北京市餐饮业食物浪费总生态足迹的69.66%;旅游人口餐饮业食物浪费的生态足迹为8.94万nhm~2,占北京市餐饮业食物浪费总生态足迹的30.34%。研究结果反映了北京市餐饮食物浪费对土地资源的占用,这种无效消耗,对区域的资源和生态造成了很大的胁迫。因此,政府应该加强科学消费的舆论引导,在全社会营造"节约食物文明,浪费食物可耻"的氛围,建议均衡膳食,倡导绿色食物可持续消费生活方式;逐步将"食育"教育引入到中小学校中,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勤俭节约的意识;逐步建立健全促进资源节约的各项规章制度。  相似文献   

3.
旅游餐饮浪费不仅威胁国家粮食安全、让旅游企业经营雪上加霜,更损害了旅游行业形象,不利于旅游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后疫情时代遏制旅游餐饮浪费现象、树立文明的餐饮消费观十分重要。运用地理学、心理学与旅游学等学科理论,系统研究了后疫情时代旅游餐饮浪费问题。研究表明,旅游餐饮浪费具有多种表现形式,浪费现象发生具有复杂的经济、社会与文化根源;治理旅游餐饮浪费需要政府、行业、企业等主体共同努力;通过倡导文明消费、生态消费与文化消费等先进的旅游消费方式,转变现有的餐饮消费理念,形成科学、文明、理性的消费价值观。研究结果有助于唤起学界、业界对旅游餐饮浪费问题的重视,为政府监管和企业实践提供借鉴参考,促进后疫情时代旅游行业的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钱龙  李丰  钱壮 《资源科学》2019,41(10):1859-1870
中国高校食堂中的食物浪费现象较为突出,为揭示大学生在食堂就餐时浪费食物的关键原因,本文使用直接称重法,对29省29所高校食堂食物浪费进行了大规模抽样调查。基于9192份大学生问卷,本文从个体特征、家庭特征、饮食特征、信息干预和区域特征5个维度,探索了大学生食物浪费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高达74%的大学生有食物浪费行为,人均就餐食物剩余重量达到61.03 g/餐,每人每餐平均食物浪费率为12.13%。②整体而言,女性相对男性、本科生相对研究生浪费食物更严重,日常就餐浪费频率越高个体的食物浪费情况越严重;家庭经济条件越好的个体越浪费食物;购置的饭菜重量越大、对饭菜口味的满意度越低个体越浪费食物;相对于在北方高校就读的大学生,在南方高校就读大学生的食物浪费情况更严重。③进一步研究发现,影响南方籍和北方籍大学生的食物浪费行为的因素有所差异,但性别、浪费习惯、家庭经济水平、饭菜重量、对饭菜口味的满意度对南方籍和北方籍大学生食物浪费行为的显著影响与整体样本保持一致。因此,要高度重视高校食堂场所产生的食物浪费,根据大学生食物浪费行为的特征和规律,针对性地出台引导性措施以有效减少“舌尖上的浪费”。  相似文献   

5.
浪费食物是一个全球现象 浪费食物的现象不光发生在中国,而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全球每年大约浪费13亿吨食物,被浪费和损失的食物总价值达1万亿美元,工业化地区每年浪费的粮食可满足8.7亿饥饿人口的需求……这些数字看上去令人咋舌,然而都是事实,而且越是富裕的国家,浪费现象越严重.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外就餐的机会越来越多,但是目前我国酒店并没有足够重视膳食平衡和营养,反而为了追求菜品的色香味破坏食物的营养价值,为了中国居民的身体健康,解决酒店餐饮食品的营养问题势在必行.本文从酒店餐饮食品营养现状出发,分析酒店餐饮中食品营养不足存在的原因,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促使中国酒店餐饮食品走向"健康".  相似文献   

7.
基于实证分析的拉萨市游客餐饮消费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客餐饮消费是游客“食、宿、行、游、购、娱”之首,是旅游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游客餐饮消费进行实证分析,进一步研究旅游者消费行为规律、需求特征,剖析游客餐饮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推动旅游目的地游客餐饮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促进旅游目的地产业结构升级.以拉萨为例,运用游客问卷调查法和餐饮场所实地调研法,基于EXCEL与SPSS软件的统计分析,研究了旅游目的地游客餐饮消费行为规律和特点.从就餐方式、消费偏好、消费支出和游客餐饮浪费等方面探讨游客餐饮消费行为特征及其对拉萨游客餐饮消费感知态度.在此基础上,提出拉萨市游客餐饮发展的有关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10月16日,是第33个世界粮食日,这一天的到来,也让餐饮浪费重新成为关注焦点。从去年起,西宁市实行“文明餐桌”、“光盘行动”后,“舌尖”上的浪费有所下降。据西宁市城市管理执法局统计的数字显示,西宁市餐厨垃圾日处理量从去年的一百二十多吨,下降到今年的一百吨左右,每天最少减量十吨,多则二十吨。也就是说,每个月西宁市的餐厨垃圾至少减了三百多吨。这样的节约,减少的不仅是食物浪费,处理餐厨垃圾的人力、物力、财力也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9.
旅游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异地消费,尤其是食物消费相比消费者惯常环境下的食物消费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与特殊性。本文针对旅游者的食物消费行为,以高原旅游城市拉萨市游客为对象,通过问卷调研获取旅游者在旅游期间、在家和平时在外食物消费的一手数据,对同一消费主体进行不同场景下食物消费的对比研究,并初步分析了影响旅游者食物消费行为差异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旅游者在外对粮食的消费减少,而对肉类、水果和酒水饮料的消费增加;在外和旅游期间食物浪费约为家庭食物浪费的1.7倍,旅游食物浪费比平时在外消费(非旅游)更为严重;旅游者旅游期间的食物消费支出明显高于家庭食物消费支出;不同群体间旅游和家庭食物消费变化差异显著,有宗教信仰的消费者在肉类和酒水饮料上消费变化更大;年龄、婚姻状况、旅游天数、就餐地点、就餐形式是影响旅游者食物消费差异的主要因素。研究结论可为旅游消费行为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并为合理引导旅游消费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中国食物可持续消费内涵及其实现路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灵恩  侯鹏  刘晓洁  成升魁 《资源科学》2018,40(8):1550-1559
食物消费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消费活动。践行食物可持续消费模式是构建绿色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目前中国居民食物消费领域呈现出膳食结构变化大、消费方式多元化等特征,同时存在不合理消费带来的健康隐患、食物浪费严重以及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中国食物消费的可持续发展。文章探讨了食物可持续消费的定义、原则、特征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进一步提出了现阶段中国食物可持续消费的实现路径,即立足中国实际,从制度设计、方案制定、示范推广、科普引导和监测评估五个步骤着手构建食物可持续消费模式。本文研究结论指出应当重点关注大中城市和贫困农村等重点区域,并聚焦流动人口和中小学生等重点人群,在居民家庭和餐饮行业等重点领域优先探索构建食物可持续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11.
随着低碳经济的出现和发展,各个行业都在以“低碳、环保”作为目标,餐饮业也不例外。“民以食为天,生以食为本”,作为“民生产业”的餐饮企业,尽快实施“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低碳化管理,对于餐饮业的未来发展和国家低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餐饮企业通过采购、生产以及消费环节的管理,有助于一个更持续的餐饮生产与消费系统的建立。也有助于减缓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本文结合中国餐饮企业发展的实际,通过对餐饮企业管理中的采购管理、生产管理和消费管理三个基本环节的低碳化管理方法的探讨。为我国餐饮企业低碳化管理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2.
赵军  杨凯  李博 《资源科学》2008,30(1):37-42
城市餐饮业的泔脚垃圾产生量巨大,是城市生活垃圾的主要组份之一,其回收处置是当前国内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的重要课题。以上海为实证区域,基于相关统计数据和课题组对200多家餐饮单位的实地调研工作,较为系统地探讨了当前城市泔脚垃圾实现市场化回收处置在源头减量、垃圾申报、垃圾收费、处置行为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果表明:①泔脚垃圾的源头申报方面不报和漏报的现象较为明显,大量小型餐饮单位的垃圾申报意识亟待加强;②泔脚垃圾管理收费以象征性议价为主,约50%餐饮单位将泔脚垃圾作为普通生活垃圾处理,以规避相关费用;③75%餐饮单位以委托环卫附属部门处置泔脚垃圾为主,社会化程度较低。从泔脚垃圾产生者、处置者、管理者等不同市场角色,初步提出泔脚垃圾市场化回收处置及资源化利用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3.
肥料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农业发展离不开肥料产业的支撑;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肥料产业是绕不过去的一个环节。当前我国肥料产业面临着传统肥料产能过剩、不合理施肥导致的资源能源浪费、环境污染、耕地退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等一系列问题,行业发展亟待破局。文章从基层肥料市场和农业生产调研入手,以肥料产业支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的角度,较系统地阐释了我国肥料产业的现状、问题,提出了肥料和土壤调理剂产业可持续发展应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国家粮食安全、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宋德军  刘阳 《中国软科学》2008,(1):49-55,87
在详细分析物流业与产业发展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产业成长阶段分析模型和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并以绿色食品产业为例作了实证及检验分析,得出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已进入成长阶段和第三方物流发展水平已成为影响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物流业与与产业发展需求不适应等问题突出,导致对产业发展的"瓶颈"效应和社会资源的浪费,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加强对物流业发展的管理,促使两者和谐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张敏 《科技广场》2014,(6):240-242
食品安全与生态旅游是当代热门的话题,本文在研究庐山生态旅游餐饮业发展中食品安全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在制度创新的驱使下,庐山生态旅游经济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及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演化阶段的判定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绿色食品产业所处生命周期阶段及其特征,运用生长曲线(逻辑斯蒂曲线和龚伯兹曲线)拟合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演化过程,对其整体演化轨迹进行测定并进行阶段划分。得出的基本结论和启示是:①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从2006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成长期,产业呈现明显的上升态势;②绿色食品产业经过成长期的适度规模扩张后必须积极促进绿色食品产业向成熟期过渡,政府产业政策的重点不是做"大"而是做"强",通过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绿色食品产业的技术含量与创新能力,实现产业效率提升和产业竞争力增强。研究结论对于揭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演化的内在规律,为政府制定符合生命周期阶段特征的产业发展规划与产业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新发展理念视阈下的我国畜禽疫病防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畜禽疫病的发生与流行是制约我国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畜禽疫病还会对动物性食品的源头安全、人民健康以及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一些烈性畜禽传染病的暴发甚至还会给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带来重大冲击。因此,新时期科学有效地防控畜禽疫病是我国养殖业实现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的国家重大需求。文章从我国畜禽疫病防控的重要意义与历史成就切入,分析了我国畜禽疫病的流行现状及防控困难,并就此提出了未来科技创新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8.
巩固黑土地粮仓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起到"压舱石"的作用。但由于该区域耕地的高强度、不合理或过度利用造成了严峻的黑土退化问题。因此,如何使黑土地粮仓高效、可持续地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保障,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文章系统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黑土地粮仓的农业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系统总结了黑土地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并结合中央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要求,提出了协调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增强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相应对策。以期为东北黑土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为国家粮食战略部署、农业政策制定及国家粮食安全稳固等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