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是一名业余通讯员,参加过许多文学创作新闻函授学习班,坚持写稿15年,1992年挣了20元。我曾办过文学社,组织了一批文学青年写小说、写诗歌,《延河》编辑雷乐长、《陕西农民报》编辑穆世俊老师也曾到家做过客。每年订阅报刊杂志、购买图书耗资一二百元,虽然也有小豆腐块文章见诸报刊,但除去稿纸、信封、邮费,年年亏损。1992年,鄙人写稿百余篇,被县广播站用了20篇,报纸刊登一二篇,好在乡政府补帖了80元,区公所  相似文献   

2.
不久前,南京化学纤维厂党委宣传部长凌大同志收到了一封北京来信。他很诧异:北京无亲无友,谁来的信呢?拆开一看,署名杨玉兰。觉得很是眼熟。噢,原来常在报刊上看到过她的文稿。《新闻知识》、《人民日报》(海外版)也都曾介绍过她写稿的情况。杨玉兰是看了《新闻知识》1989年第3期上,介绍凌大坚持业余写稿30年的《穿山透石不辞劳》一文后,“虚心、诚心”地拜师来了。也巧,凌大同志对已过不惑之年、且是两个孩子的妈妈的杨玉兰同志,克服种种困难,坚持业余写稿的精神早就感佩不已。“心有  相似文献   

3.
难忘编辑情     
写稿,在我的生涯中占有一席之地,一年下来也有上百篇稿件被各地新闻单位采用,去年还被《江山日报》评为优秀通讯员。回头看去,引我走上这条“文路”的是《江山日报》专刊部编辑夏哨荣。 论学历,我初中都没毕业,可平时喜欢动笔,有时也把自己认为较好的稿件投寄出去,但时间一天天地过去,却从未能上报。几度失望,又几度重提笔杆,蓦然想入非非:我又不认识编辑,哪会用我的稿!“爬格子”与我无缘了。 1994年3月14日,近一年时间付出的汗水,终于换来了一点收获,一篇题为《街头怪事》的言论被《江山日报》采用。当时的心情甭提有多激动,写稿热情顿时高涨百倍。我利用空闲时间跑东家串西家采  相似文献   

4.
我作了近四十年的新闻工作。在这社庆50周年到来之际,我思绪万千,觉得要写点什么。当年进报社时,我才是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小青年,知道的事情不多,但使我难以忘怀的是五十年代的思想和编采工作作风,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全党办报和群众办报。当时的《群众日报》和后来大区撤销1954年改为的《陕西日报》,都把组织通讯员写稿作为重要方针。记得丁济沧同志任总编辑时,就曾倡导过“每日一信”活动,即要求编辑部每人每天必须写一封信,组织通讯员和群众向党报写稿。总编辑亲自抓读者来信工作,既使党报紧密联系实际、联系群众,又培养了一批工农兵和知识分子写作队伍。据1986年9月召开的本报  相似文献   

5.
张新生没当过一天的新闻干事,更没有“特约记者”、“特约通讯员”的头衔。虽然头上无“冕”,但张新生在新闻写作上却不比专职报道干事逊色,1本300多篇稿件剪贴便是明证,连续4年分别被省军区、《黄河民兵》杂志社评为优秀通讯员是对他最好的褒奖。作为一名业余通讯员,张新生大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写稿,挑灯夜战已是“家常便饭”。1994年是预备役师组建10周年,当时在师机关任干部干事的张新生已在该师干了10年,亲眼目睹了该师10年来的巨大成就和变化,感受很深。他一,连鏖战了几个通宵,终于写出了题为《黄河之水育新军…  相似文献   

6.
我从1984年开始学习写稿,刚开始写稿.热情很高.写了许多稿件,竟未采用过一篇稿件。就在我灰心之时,县委宣传部的通讯干事送给我一本《新闻知识》,我看后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我感到杂志上的文章很对我的胃口,对我学习写稿很有帮助。从此以后,我便和《新闻知识》交上了朋友。每期杂志一到.当即仔细阅读起来.从中汲取养分,使我掌握了一定的新闻业务知识,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我最喜欢读《得奖新闻采写谈》、《新闻业务讲座》、《视听天地》、《新闻采访知识》、《通讯员之友》等栏目。在《新闻知识)}的指导下,十余年来,…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已从事业余新闻写作四年。四年来,我坚持工作和写稿两不误,并以写稿推动工作,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新闻写作水平,先后在《湖北日报》、《中国企业报》、《法律与生活》、《财政》、《新闻知识》等国内九十家报、刊、台发表了四百多篇稿件。现就零碎体会谈一点。时间,来自“化零为整”众所周知,写稿需要时间。我几乎一直从事办公室工作,近年又被“提升”为办公室负责人,工作是  相似文献   

8.
说记者不会写稿,人们也许不大相信。但在某种程度上,这又是真的。而且,这回的主角竟是中国的第一大报——《人民日报》的地方记者。事情是这样的:今年二月下旬,《人民日报》开始改版,中心思想是适应急剧变化的时代,增加信息量,扩大报道面,加强评论和深层次报道,以更加贴近读者。谁知这一改版,该报的一些地方记者竟变得手足无措:按照传统思路写稿不受欢迎;按改版要求写稿又似“老虎吃天”。据改版二十天后的统计,驻省记者的稿件采用率不足45%,而在这之前,其稿件采用率为85%。在这种情况下,该报编辑部不由得惊呼:“本报地方记者变得不会写稿了!”  相似文献   

9.
1956年9月23日到 10月10日,周作人(知堂)在全国文联有关同志陪同下,曾在西安参观游览,前后17天。这是解放后周作人惟一的走出京华,也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西行。 解放后,周作人一直寓居北京城中,以笔耕为生计之手段,从无外出开会或旅行的机缘。 在西安期间,除了外出参观,就是应约写稿。参观当然是累人的事,而写稿之于知堂,却不是什么难事,下笔千言, 期时而成,已经成为他几十年的生活习惯,其时,应《中国青年报》之约而写的 《鲁迅的青年时代》已经开始连载了,这无疑对他 是一个鼓励。因而,陕西报刊约稿,于他都是有求必应。《陕西日报》《延河》曾有编辑登门拜访约稿。除为《延河》所写一稿,至今仍然散佚,未见刊出之外,给《陕西日报》写的三篇皆有报可查;  相似文献   

10.
如此人才     
听说袁世凯做皇帝遭到各方反对的时候,他的儿子袁克令专门办了一份给袁世凯看的报纸,把反对他的说成是拥护。把一张报办给一个人看,这个报业丑闻,听来荒唐可笑。想不到过了几十年,这类事最近又在北京出现。据《中国报刊报》报道,国家科委检查《中国人才报》的报告中说:“《中国人才报》确在6月11日出了两张同一报头、同一期数的报  相似文献   

11.
我屈指一算,写稿已有17载。17年来,1995年创造了我写稿史上的辉煌,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稿8篇,在陕西农民报、三秦都市报等全国各级党报党刊上发表稿件125篇,被安康铁路公安处党委报请三等功。总结我的经验之一即只是因为“爱”。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我就是热爱写稿这件苦差事,积极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反映广大公安干警的精神风貌,唤起千千万万的人对公安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从开始热爱写稿,到后来的上瘾,直至现在一天不写稿就心慌,我始终持之一恒,坚持不懈,用锲而不舍的精神来写稿,使这一艰苦的差事在我的业余爱好中坚持下来,而且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能够失志不渝、坚定不移地写稿,这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这也许是我的自豪和骄傲,但更应该是我的起点和继续前进的动力。  相似文献   

12.
我是云南锡业公司一名青年工人。前几年,组织分配我干共青团工作,工作性质使我经常玩弄起笔杆子来。于是,我便跃跃欲试地学写起了广播稿,有些稿件可真的被播出来了。接着,我又开始给地方小报写稿了。可是,由于自己是个门外汉,不具备新闻业务知识,开始写稿的一段时间里,虽然量多,但采用率却很低,自己一度很苦恼。就在这时,我偶然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新闻知识》征订启事,我即汇款订阅。从此,我每月  相似文献   

13.
我的《“真抓”与“假抓”》一文,写作于2001年2月17日,发表于2001年4月11日的《河北日报》上。虽然自己已经给报刊写了20多年的言论和杂文,虽然此前也获过几十次这样那样的奖项,但这次能获得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对于我这样一个一直工作和生活在小县城的基层作者来说,确实是个意外的惊喜。所以现在我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一种班门弄斧的感觉。我是从1972年21岁的时候开始给报刊写稿的,以后又去上学,1979年接着再写,1980年由消息、通讯转而写杂文和言论。在这期间,我的工作岗位几经变换,其…  相似文献   

14.
史占旗 《传媒》2007,(9):55-55
《知音》杂志早就听说过,但未阅读过.去年底单位告知,可订一份报或刊,我便给女儿订了一份《知音》杂志.  相似文献   

15.
我是乡政府的民政助理员,也是一个业余通讯员。两年半来,我为各级报社、杂志社和电台写稿三百二十八篇,被采用了一百五十二篇。在我工作上和写稿中,《新闻通讯》对我帮助很大,给了我写稿的精神力量,又教我  相似文献   

16.
我是第十、十三两期的解放军报新闻函授学员,曾因此与《军事记者》结下了缘。但由于当时一直在基层带兵,事情较多,尽管在业余时间把所有的教材都认真地学了一遍,但对邮来的《军事记者》大部分没有顾得上细看。直到最近空闲时间多了,我才静下心来,翻开那些尘封已久的杂志。细细品味,似有相见恨晚的感觉:虽说时间过去了几年,但其内容的知识性并不过时,有很多还正是我近来写稿感到困惑、想了解的东西。这几年,尽管通过函授我学到了不少新闻写作方面的知识,也写过不少稿件,在报纸杂志上也偶有小文发表,身边的战友也夸我的文字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17.
通讯员园地     
滑县四间房乡徐慧根,高中毕业后被邮电所聘为投递员。从送报刊中,他爱上了新闻写作,稿件不断被报刊采用。后又被乡党委办公室聘为办事员。他得以及时了解全乡的情况,写稿更便利了。他听说王道口村党支部书记安长春连续26年义务赡养4位孤寡老人,很受感动,先后5次深入采访,写出通讯《一颗赤子心》被省电台播出。今年2月,他听说全乡有1200余辆毛驴车利用农闲跑运输,收到可观的效益。先后跑20多个村庄,访问100多人次,最后写出《四间房乡千余毛驴车活跃在城乡》,很快被新闻单位采用。  相似文献   

18.
初当报道员时,我只顾埋头写稿,半年渐过,却没有一篇见报。焦急之余,去报社请教。一位编辑看了我写的几篇稿件后,对我说:“报道员不光要会写稿,而且还要学会看宣传战线的哺场”’。经他一点拨,我恍然大悟。于是,我将当月报纸全部置于案头,认真阅着,发现报纸上刊登的徐洪刚事迹和与徐洪刚事迹有关的事比较多。我领悟到新闻报道的主旋律是弘扬时代精神。恰巧当晚连队有个战士因救助一位遭欺侮的少女而被歹徒砍伤,住进了医院,我当即赶到医院对他进行采访,并连夜写出《南大桥下战士无畏》,第三天就在《海口晚报》“一曲赞歌”栏目…  相似文献   

19.
1982年暑假期间,我到一位县通讯专干的家里去玩,他知道我正为参加高招屡试不第苦恼,就从他的书架上取下几十本《河南日报通讯》让我看,说《河南日报通讯》可以作为我成才的引路人。当时我还以为他是给我开玩笑;但因为闲着没事,也就随便翻看起来,谁知越看越爱看。在他那里一个星期,我就看了7天,把1980年、1981年和1982年上半年的《河南日报通讯》全看了一遍。临走,我把《河南日报通讯》带回到家里. 1983年初,我开始掂笔写新闻报道.头一篇发表在《河南农民报》上,我是多么高兴啊! 从此以后,我就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一碰到新鲜事,就立即动手写稿. 这一年,我在县以上新闻单位发稿32篇,年终被县委评为优秀通讯员。 1984年秋,我又到县乳品厂当了“合同工”,先后担任通讯员、秘书和团委书记.我邀集了一些爱好新闻写作的年轻人,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  相似文献   

20.
我常为报纸刊物写稿,也不断有章在一些报刊上发表出来:于是,有好心的同事问我:“你认识编辑吗?”我回答说:“不认识:”又问:“听说不认识编辑,稿子不好登吧?”我说:“登我章的那些报刊的编辑我都不认识:”比如年初,我写了一篇《拒绝的艺术》的章寄给了《演讲与口才》编辑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