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掌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在校企合作教学新模式下的教学应用及进展情况,将老年服务与管理学生分为A组(实践交替教学模式)和B组(传统高职院校教学模式),对《中医养生保健》《老年心理护理》《老年护理综合实训》《老年人康复与训练》和《养老机构管理与运营实务》课程进行实操考试项目的教学与考核。结果显示:A组较B组在《老年心理护理》的放松疗法项目和《老年护理综合实训》的心肺复苏项目的掌握度上有显著的提升(P<0.05)。最后,得出结论:校企合作教学新模式对高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发展具有促进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高职衔接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起点,而课程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文章以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为例,以课程为核心探讨了"3+2"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方式。首先,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要由中高职教师共同研究建立,在知识培养方面,中职阶段侧重打好基础,高职阶段侧重提升。中职培养的是汽车"护士",高职培养的是汽车"医生",在职业能力方面要形成衔接的、递进的能力培养体系。其次,建设好衔接课程,确定好衔接课程的中高职课程的目标、梳理好课程内容,采取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达到中高职衔接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考试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方法,能对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价。但考试的最终目的不是检验学生,而是通过考核的方式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教学方法的改进,促进学生不断学习。从高职院校的独特教学模式角度,针对非医学背景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在"人体生理解剖基础"课程考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本门课程的考试改革。  相似文献   

4.
中高职"3+2"分段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搭建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的现实探索和重要举措,课程衔接则是实现中高职"3+2"分段有效衔接的基础与核心。近年来,我国中高职"3+2"分段课程衔接不断改革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中高职院校不同阶段课程目标界定不够明确清晰、课程内容更新滞后、课程设置重复、衔接缺乏特色等。基于以上分析,文章提出实现中高职"3+2"分段课程有效衔接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高职"三二分段"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尝试,对课程的学习情况分析有利于完善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方案。本文通过对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中、高职"三二分段"学生课程学习情况调查分析,探究问题,并提出完善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实践三二分段专升本应用型人才五年贯通"3+2"高本衔接协同培养,探索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与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高本衔接的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高本协同培养基础、学习形式及培养模式、人才需求调研情况分析,提出"3+2"分段培养目标与定位;构建了"3+2"高本衔接课程体系;确定了高本衔接转段考核方式;提炼高本衔接取得的成效;从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转段升本率、加强课程设置的连贯性等方面对"3+2"高本衔接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7.
大力推进"课程思政"与专业建设有效衔接,是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高职专业内涵建设的需要,更是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通过梳理高职"课程思政"与专业建设不能有效衔接的现存问题,提出通过落实一个根本任务,发挥线上线下二者相结合的全课程思政价值引领,用好课堂、实训和实习三个阶段全程开展思政教育,发动政校企行四方资源全员开展思政教育等措施,实现"课程思政"与专业建设有效衔接,提升高职英语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8.
"老年中医养生"课程是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中的一门职业核心课程。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案例教学法、行动引导教学法等有效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以使学生具备中医养生的基本素养,在实训中能够指导老年人进行因人、因时和因地摄养等养生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9.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核心是课程的衔接,在职业教育体系内,统筹考虑"对口招生"中高职教育"3+3"衔接模式下的课程体系,整体设计中、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突出中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模块、职业基本能力课程模块、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模块、职业能力拓展课程模块、职业综合实践课程模块,以及职业资格证书与技能鉴定的衔接,避免教育资源和智力资源浪费,促进人才培养递进衔接。  相似文献   

10.
为了初步构建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先后调研了湖北地区30家有代表性的养老机构。围绕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三大主线,提出培养课程的内核、中核、外核的课程体系,并分解成相对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期望对老年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有积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调查本学院高职护生对“互联网+老年家庭护理服务”意愿情况,为学院老年护理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本校高职在校护生669名,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调查。结果 仅有4.3%的高职护生了解“互联网+老年家庭护理服务”,4.48%的高职护生了解此项服务护士准入资质,19.9%的高职护生表示非常愿意从事此项服务工作;学生生源地、就读护理原因、有无做志愿者或社区服务的经历,有无照顾居家老人经历都与护生从事“互联网+老年家庭护理服务”工作的意愿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在校高职护生从事“互联网+老年家庭护理服务”意愿偏低,学校教育可以考虑加入老年家庭护理实践及理论,提高高职护生从事“互联网+老年家庭护理服务”的意愿。  相似文献   

12.
"电路原理"和"模拟电子技术"是电气信息类专业的两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本文针对学生学习中对"电路原理"课程的专业基础定位模糊,以及对"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畏难的问题,提出加强两门课程知识点衔接,将"模拟电子技术"相关知识点融入"电路原理"课程教学中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实践证明,该教学方法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学习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在高职护生老年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文选取高职护生老年护理教学专业的200例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均有100例学生,对照组中采用常规的教学方式,即传统的教学方式,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对团队基础建设护理教学模式进行应用,将两组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其对学习的满意程度进行记录,以方便对比。结果:观察组学生的学习驱动力、控制力以及创造力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满足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观察组学生的学习满意程度以及综合学习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满足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课程体系的衔接作用十分重要,也是专升本进行课程转接的关键所在。本文主要围绕汽车检修及维修技术专业的高职学生现阶段的学习现状,进行人才培养衔接课程的体系分析,并且通过对专业课程体系的了解,对"3+2"专升本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存在问题进行了相关探讨,希望可以以此为其他专业的高校衔接专业课程提供有效范例及依据。  相似文献   

15.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在课程建设上建构了以老年生活护理、老年心理护理和老年常见病护理三大护理主干的课程体系,其中<老年心理护理与康复咨询>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围绕中高职教育如何实现有效衔接的问题,对以汕头职业技术学院为中心的高职学制运行和汕头市中职学校的教学现状以及衔接情况进行深入了调研,其结论为:高职教育阶段的学习制度实施情况理想,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估良好;中职学生的升学意愿更趋内在化;实习实训课程的建设与衔接形式的多样化成为中高职学生的共同期待。强化高职院校引领,深化实训教学一体化建设和明确人才培养层次可为中高职实现有效衔接提供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7.
高职院校老年康复与训练课程建设,对于提升养老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老年康复服务技能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在充分发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势、推进“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和满足老年人的需求等方面探索课程建设模式;在课程目标、课程思路、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等方面确立课程建设机制,并不断丰富和完善课程内容体系。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对健康服务需求增加,而老年护理人才紧缺,需要高职院校调整专业结构,新增老年护理专业以解决人才紧缺问题,缓解社会矛盾。本文从老年护理教育发展背景、发展现状以及发展的路径与措施等方面探索湖南高职院校开设老年护理教育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9.
黎小瑾 《职教通讯》2012,(30):64-65
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目的是学会计算机工具的实际应用,并为专业学习和今后的实际工作服务。它是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主旨,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基本目标,以操作学习为特征的一门基础课程。是信息化社会学习的重要工具。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做好衔接,在教学中采用"一体化"教学,以就业为导向,突出课程的应用性。  相似文献   

20.
中高职课程衔接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职业技术人才应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阐明中高职课程衔接缺乏统一的课程衔接体系、课程考核方式单一、课程内容落后行业岗位需求等问题,可以通过整体规划、资源共享、师资对接、证书互认、校企合作等方法完善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课程衔接体系。采用调研方法了解机电类职业对于中高职学生不同的能力要求,以专业基础课——机电基础为例,按层次、分级别制定中高职机电基础课程的课程标准,实现中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