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收藏》2018,(5)
正由西安美术学院、陕西国画院、陕西省美术家协会、陕西省中国画学会、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共同主办的"君子如玉——程征艺术展",3月18~30日在陕西美术博物馆举办。此次展览分为文献、绘画作品、木版年画捐赠三大板块,展出程征各个时期70余幅绘画作品,以及程征捐赠给陕西美术博物馆160幅墨线稿凤翔木版年画中的30幅精品。展览策展人张渝以程征的画作《玉》为启发,为展览定名:君子如玉。一来以玉寓程征之  相似文献   

2.
佩玉的绝响     
王敬之 《收藏界》2011,(1):109-109
在世界上恐怕再也找不出像我们中华民族这么爱玉的民族了。在2000多年之前的典籍《礼记·玉藻》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相似文献   

3.
玉石之美者。和田玉作为“中华第一玉”,历经数千年长盛不衰。儒家文化以玉比德,君子要品质如玉、风度如玉、修养如玉、性格如玉,和田玉因其温润细腻,刚韧洁敛而深受人们的喜爱。特别是羊脂玉,人们更是极力索求,不惜重金购买。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举国上下藏玉、玩玉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电视台"周末鉴宝"、"天下收藏"、"国宝档案"、"盘玉"、"赌石"、"新疆和田玉之谜"的系列报道,电视剧《玉碎》的热播,《收藏界》、《中国收藏》、《收藏》及各种玉  相似文献   

5.
不论朝代怎样变迁,玉制品的凝重,玉材质的通灵,始终是人们审美追随的对象。“君子比德于玉”几乎成为历代中国人修生养性的座右铭,也由于玉器集艺术和财富于一体,因而它也是极具收藏和鉴赏价值的艺术品。  相似文献   

6.
《收藏》2017,(6)
正玉为天地之精华,在古人的心目中有着很神秘的色彩,被认为是祥瑞之物,能驱凶辟邪。殓葬用玉,被赋予保佑死者亡灵,令尸骨不朽的功能。《周礼·春官宗伯·典瑞》:"大丧共饭玉,哈玉。"《说文解字》:"哈,送死者口中玉也。"这种葬俗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这漫长的历史中,只是哈殓之物因时代不同而有所变化而已。  相似文献   

7.
丁子荃 《收藏界》2012,(9):22-28
自古以来,玉在所有艺术品中的地位几乎无与伦比,而近日发生的玉器真伪的论争更是所有古今艺术品无法比拟的:一件"金缕玉衣"使几位文物界的泰斗中枪倒下,一把"汉代玉凳"揭出了玉器造假洗钱的黑幕,而最近的真假玉器之争又将"齐家玉器"推到了风口浪尖——孔圣人说的"君子"玉,正在遭遇愈来愈多的"伪君子"玉的挑战。本期"藏界视点"择录了几位玉器专家和收藏者的不同观点,并配发了来自不同圈子收藏的齐家玉器的藏品,供大家"‘齐玉’共欣赏,‘真假’相与析"。  相似文献   

8.
静水流深     
正明代担当和尚有一首题画诗:"如有一笔是画亦非画,如无一笔是画亦非画。"陈传席先生在其《中国绘画美学史》中对担当和尚的这首诗做过如下阐释:"画要类某物,要象形,要有色彩。但这只是画的本身,但画之贵不在其本身。这正如玉,玉之贵乃在从玉的身上看到'君子之德'。"担当在这首诗里,指出画的意旨并不在于形色;若以形色论,他的画是"非画",因为没有一笔是"画";如不以形色论,而以笔墨所体现出的更深层的内容及意蕴论,比如"即禅即画",那么,他的画则笔笔是禅机,笔笔皆是"画"!中国艺术家往往关心的  相似文献   

9.
礼仪、祭祀用玉在中国很早就使用,《周礼》中最早记载了玉器使用的规章制度。周代的玉器向礼仪性玉器方向发展,开辟了玉器"道德化"、"宗教化"、"政治化"的新时代。古代玉器的研究、兴起较早,始于汉碑上的《六玉图》,宋人聂宗义的《三礼图集注》,其后的《宣和博古图》以及吴大徵的《古玉图考》等。新中国成立以后,发掘数量众多的西周墓葬,大量玉器出土加上国  相似文献   

10.
张海军 《收藏界》2013,(6):28-33
玉,一个美好的字,它伴随着一个民族度过了漫长的岁月。据考古发掘资料可知,中国人使用玉已经有7000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中,人们给玉赋予了许多美好的寓意。从古到今,不少人把它当作家传之宝或者定情之物,甚至认为是君子的象征。长沙市博物馆收藏着数千件玉器,年代从战国时期一直到清末民初,其中尤以战国两汉时期最为精美,而这  相似文献   

11.
不可居无竹     
宋笑三 《收藏》2013,(8):122-125
宋代诗人苏轼在一首名为《于潜僧绿筠轩》的诗中写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东坡居士嗜好口腹之欲早已尽人皆知,而他对"居中竹"的偏爱居然能胜过盘中餐,实在让人绝倒。其实,中国人对幽幽绿竹的情愫古已有之,《诗经》有云:"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将"绿竹"与"君子"比兴,其味隽永,婉转悠长。而据《太平御览》记载,晋代大书法家王子猷曾"暂寄人空宅住,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啸咏良外,直指竹日:何可一日无此君"——这便是"不可居无竹"的来历。竹子原产于亚洲,不论中国、日本还是东南亚,对它都给予了不加掩饰的喜爱。中国文化里,竹子被视为"虚心有节、挺拔凌云、不畏风雪、随处而安、怡然自得",进  相似文献   

12.
《收藏》2016,(15)
正相信即使是玉器行内的资深人士,恐怕很多人也没有听过"琇莹玉"。这一名称的由来,其意取自中国典籍,如"充耳琇莹"(《诗经》);"琇莹,美石也。"(《毛苌传》);而其物则来自辽宁岫岩所产的岫玉。岫岩地区既有透闪石玉,如"河磨玉"与"黄白老玉",也有蛇纹石玉,而通常所说的岫玉,指的就是蛇纹石玉。岫玉历来以块体巨大而著称于世界,玉王迭出,雕刻及处  相似文献   

13.
吴东浩 《收藏》2014,(6):44-49
玉在中国 古人云:“玉入其国则为国之重器,玉入其家则为传世之宝。”玉以其致密坚韧、温润细腻之特性,被古人赋予人性化美德——仁、义、智、勇、洁,这也是中华民族所追求的修身准则,故而《礼记》有言“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玉由礼器以至于演变成配饰,伴随着华夏文明的发展历程,具有其他任何材质无法取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在《集邮博览》2013年第11期杂志上,《异省同号的普资加印片》一文的作者提出了一个疑问:本属于黑龙江的《漠河·北极圣诞》邮资片,却使用了山东的省码"15",这种"借"用省码的情况是如何产生的?"省码"是指从普通邮资片《良渚玉琮》开始,在加印邮资片正面右下角"邮政编码"前增加的一个阿拉伯数字,一个省一个编号(中国集邮总公司有00和32两种编号),通过这个编号可  相似文献   

15.
鸣虫雅戏     
正"蝈蝈",鸣虫之首,又名"百日虫",因其夏产冬逝,寿命百日。大禹之时,国人爱之。《玉篇·虫部》中说"禹虫也",《诗经·国风·周南》第五篇即是《螽斯》,"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蝈蝈质朴,鸣声靓丽,节奏欢快,其之情状,载歌载舞。诗篇颂扬蝈蝈之种族兴旺,表达了生产力低下时,人们对生命繁衍的欲求。成语"螽斯衍庆"由此而来,成为子孙满堂之吉祥语。"络纬啼残诉寒乍"。"蝈蝈",属于农耕文  相似文献   

16.
《集邮博览》2010,(9):88-88
2010年9月28日(暂定)和10月18日(暂定),中国邮政将发行《孔庙、孔林、孔府》和《梅兰竹菊》和两套邮票,又适逢中秋和国庆两大节日,北京市邮票公司特别设计并制作了"四季旖旎君子风范"系列邮品、"儒家文化"系列邮品、"两节邮礼"系列邮品。  相似文献   

17.
木的复兴     
Vivian 《收藏》2013,(2):120-125
如果说工业革命让人类进入了"铁与火"的世纪,那对木材的再次认知,会不会引领着人类走进全新的"绿色纪元"中国人常说:"君子比德于玉",其实,相比坚硬的石料,木材倒是更贴近人们对自然、对人生、对社会的态度:可生自身畔,可居于旷野;坚者如金石,柔者似腐土;既能中规中矩,又能机巧百变;成材便为栋梁,不材得终天年。正因为如此,小到纸笔家具,大到园林建筑,木材才能成为贯穿中国古代艺术领域的核心元素。对木材的喜爱,绝不是中国人的专利。相反,因为材料取得和加工的简便,它是几乎所有古老文明制作日用品和艺术品的首选材质之一。从黑非洲的木雕到太平  相似文献   

18.
赛而优则读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有一句话时或风行,叫作"引进竞争机制"。似乎中国自开辟以来,便一直被祥光瑞气所笼罩,和谐一片,没有竞争,是理想的天国。仔细一想,其实也不尽然。所谓圣人之世,君子之国,竞争也还是难免的。试看《镜花缘》里君子  相似文献   

19.
胡鸿章 《武当》2004,(10):42-43
一、道言 《庄子·让王篇》和《吕氏春秋·贵生篇》都有这样一条语录:"故曰: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由此观之,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之道也。今世俗之君子,危身弃生以殉物,岂不悲哉。"古人以为,治身与治国有相通之处,能治身者必能治国。一部《道德经》,世俗儒家多以为是一部治国论的著述,其实老子本意  相似文献   

20.
春秋战国至汉代流行在剑柄、剑鞘上嵌镶玉饰称为玉具剑。剑是当时诸侯、大夫必佩之物,以玉饰剑是表明身份、地位的产物。春秋、战国至汉代大量玉饰剑的出现,应说是与“古之君子必佩玉”和“君子无故玉不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