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兼语式又称递系式,其特点是:一个句子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前一个动词的宾语同时又兼作后一个动词的主语。兼语后面一般无语音停顿,反映在书面上是不用逗号,属单句类型。古代汉语的兼语式,按其结构可分为如下几种:使令式、命名式、拜封式、推举式、"以……为""以为……"式、"有"字式等。使令式兼语句型在文言中使用频率尤为突出,因此有必要在此钩沉,厘清其基本知识,供方家指正。使令式由古代汉语使动式演变而来,它常以"使、令"等为第一动词,使其动作发出者具有明显的标志。使令式兼语句型,往往能凭使令动词判断出来,有的兼  相似文献   

2.
古汉语凝固结构是指文言文中某些词语经常结合在一起使用而形成的固定形式,也叫固定结构。研究并掌握古汉语凝固结构,对于阅读和研究古典文献,尤其是对中学文言文教学大有裨益。本文就中学语文教材所选文言文中的常见凝固结构,例列十五类,见教于方家。一、以为、以……为文言中的"以为"和现代汉语的动词"以为""、认为"相当。如:①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  相似文献   

3.
本文先分析了几种语义不同的"以为"构式,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复音动词"以为"的来源和形成。动词"以为"来源于表意动义的"动词‘以’+动词‘为’",它是这一跨层结构词汇化的结果。基于语义的相通,表意动义的"以A为B"可以变换为"以为AB",致使"以为"二字紧邻出现,再加上韵律和双音化的作用,于是被重新分析为词了。  相似文献   

4.
"给予事件"是由"给予"类动词记录和表达的一种复杂事件,"以"字句式是其编码形式之一。先秦时期"以"字句式结构类型主要有:以+(OD)+V+(OI)、V+(OI)+以+OD、以+(OD)+V+于+OI等。以语言类型学绘制的"给予事件"语义地图为参照,先秦"以"字句式表达受事—与事结构、受益者结构、言说类结构和受事目标结构等七种语义类型。双宾语结构和"以"字句式的动词句法分布具有比较一致的特点,并有可能因各种语用因素影响,"以"字句式产生于双宾语结构。  相似文献   

5.
介词"除了"的语法意义表示排除,它来源于魏晋时期的"动+结果"完成貌结构"除+了","除"是清除、去除义行为动词,"了"是完毕、结束义完成动词。"除了"的词汇化主要经历如下三种形态:"动+体标记"结构,多动词结构,状中式结构。介词"除了"(包括框式介词"除了……之外")萌芽于宋代,发展成熟于元明。"除了"的词汇化主要有两大动因:一是多动词句法环境,"除了"是在该句法环境的V1句法位置实现虚化的;一是隐喻认知机制,由清除、去除这一具体动作行为义投射为抽象的范围排除义。  相似文献   

6.
《春秋经传集解》被动句式主要有"见"字句和"为……所……"式,此外还有少量的其他结构形式;"被"字句尽管是汉代新起的被动句式,但其运用在晋初并不占优势;"受"字句为数不多,但确实是一种被动句式。《集解》谓语以单音节动词为主,少量的双音节词语大多为同义并列结构,它是彼时汉语词汇正在向双音化发展的反映。《集解》谓语动词以光杆动词为主,少数句子动词带有后补成分,未见直接位于动词前的前加成分。《集解》被动句式基本上表示不幸或不愉快的事情。  相似文献   

7.
汉语的"被"字句不是通过移位生成,而是通过"纯粹合并"生成。汉语动词被动化的基本结构可以表述为:……被VP……。长、短"被"字句具有不同的生成模式,短"被"字句是汉语"被"字句中的基本式,长式"被"字句中"被"字后面的名词是动词功能"再造"的结果,不能随意省略。  相似文献   

8.
"V也V了"结构是现代汉语口语和文学作品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格式,该格式中动词以拷贝形式出现在"……也……了"这个构式中,本文就该格式的语表结构和构式含义作一详实探究。  相似文献   

9.
《战国策》中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形式较为丰富;从数量上看,"于"字式、"为"字式数量最多,"见"字式其次,"为……所……"式较少,"被"字式最少。其中的动词绝大多数是单音词,复音词非常少,这与汉语音律节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认定"义动词大致分为两类:"内向"动词与"非内向"动词。其中,"内向"动词可以形成两种不同的句式,一种是"主动宾"结构,另一种则是双宾句。构式理论认为这两种句式属于不同的构式,具有不同的构式义,双宾结构整体上具有"取得"义。"内向"动词之所以可以进入双宾语"取得"句式,是因为这类动词表示使句式义表示的动作行为得以实现的"手段",即通过"结交"这种手段而有所得。"主观性"是语言的一种特性,当说话人想要表达某人通过"结交"的手段有所得时,则会采用这种"取得"义双宾句式。  相似文献   

11.
"很+X"结构的语义制约条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详尽分析了"很"与后续成分X组合形成的各种"很+X"结构的语义特征:X可以是形容词性成分、动词性成分与名词性成分等;认为"很+X"结构作为一种构式用来表达主观感受上的程度"高",其核心语义制约条件为"无界"和"层级性".  相似文献   

12.
构式语法突破了传统语法单纯结构分析的局限,致力揭示形义之间的某种系统联系。认知语言学认为每一种构式表达一类与人类经验有关的重要基本情景,双宾构式是句法形式S+V+O1+O2与"给与性转移事件"的结合体,是以"转移"为原型义而展开形成的网络系统。构式为动词及整个语句提供基本的情景(generalscene),而动词表述这个情景中的某些突出的行动(salient action)。  相似文献   

13.
《搜神记》里的被动句共83例,分为六种形式:见字句、为字句、于字句、被字句、“为……所”式、受字句,其中“为……所”式最多,有36例。该书被动句有三个特点:用含有同一个动词的不同形式来表达被动意义,有的谓语动词带宾语,谓语动词有的是不及物动词。  相似文献   

14.
从历时角度探讨"VP+在+L"构式的承继理据性,可以确定构式的基本事件类型为"存在事件",基本义为"存在主体以某种方式存在于某地"。动词事件与构式事件可以以子类、前提、方式和结果等关系进行互相作用,从而整合出具体的句式义。动词事件与构式事件在保证共享一个以上参与者的前提下,通过各种关系相互整合,这正是动词与构式的互动体现,也是"VP+在+L"产生多义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5.
对孟综等编写《汉语动词用法词典》中的1308个动词作了穷尽式分析,发现能够充当动词重叠式连谓结构前项的动词共有179个,其中单音节词151个,双音节词28个,对所有符合条件的动词进行了穷尽式罗列。这些动词的特点是:以单音节、动作动词、自主动词为主,且都是持续性动词。同时我们发现,能够作动词重叠式连谓结构后项的词相对固定,主要有"看、去、玩、说"等,其中以"看、去"为主,换言之,"VV看、VV去"是动词重叠式连谓结构的常态表达式,对各个动词构成的动词重叠式连谓结构类型作了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16.
英语中的同源宾语结构往往以不及物动词带与动词同源的宾语这样的结构出现。现有文献从构式语法、生成语法等各角度对其进行了探讨。本文将从功能语言学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解释,提出英语同源宾语结构来自于"谓语+状语"结构的概念语法隐喻,相比之下突出动作者的主动性,且这一类的同源宾语结构是所有英语同源宾语结构的原型,其他同源宾语结构由此扩展而来。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构式语法框架内讨论了双及物结构的构式义与动词义之间的关系。认为双及物结构具有"致使-拥有"的构式义,它对进入该结构的动词进行语义框架的核查,只有动词适切才能与该结构相容。当进入该结构的动词具有"给予"义时,动词语义向句法投射,构式义得到强化,此时的结构为典型双及物结构;当动词不具备"给予"义时,句法辐射动词,构式义赋予进入该结构的动词"致使-拥有"义,此时的结构为非典型双及物结构。动词词义与构式义的互动形成一个连续体,处于两端的动词分别为具有"给予"义和"损耗"义的动词。  相似文献   

18.
一、简单的“有……者”式的无主句。这种格式,“有”是动词,“者”是特殊的指示代词,与前边的动词或动宾词组构成名词性词组,作动词“有”的宾语,句前不带状语。这是一种典型的“有……者”式的无主句。如: ①有怠而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有过于江上者(《察今》) ③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二、带状语的“有……者”式的无主句。这种格式的结构形式,基本上与上面一种相同,不同的只是动词“有”前带状语。这种  相似文献   

19.
“以……为……”是古汉语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凝固结构。它的用法主要有四种情况:一是“以”、“为”都充当动词,连用构成兼语式的意动句;二是“以”、“为”都作动词,连用构成兼语式的使动句;三是“以”作介词,用“以”构成介宾短语作动词“为”的状语,表示动词“为”所凭借或依据的对象;四是“以”充当连词,与连词“为”连用,表示“为”这个动作是“以”前面动词所表动作行为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芋老人传》:"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中的"以"课本未注,《教学参考书》串译为"因",把"以今日"视为介宾结构作动词"忘"的状语.笔者以为"以"是动词,当释为"有","以今日"与"忘昔日"分别是由"而"连接的两个动宾结构."以"训"有"是有训诂根据的,《经词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