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阶段在人的一生中是启蒙智力与能力、培养优良品德和良好生活习惯的最佳学段。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有以下四点:钻研教材,找准课本中的德育教学点;琢磨学生,把握教育主体进行德育;课外延伸,抓住课堂外阵地进行德育;实践活动,牵出良好习惯养成进行德育。  相似文献   

2.
德育现代化就是贯彻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重要指示,将德育置于现代化的生活情境中,培养学生适应现代化生活和未来发展需要的品德素养和可持续性发展能力。本人不揣浅陋,认为德育现代化,必须围绕一个核心,树立二种观念,把握三种走势。一、围绕一个核心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和谐发展为本。因此务必“把学生真正当成人,当成正在学习走向社会的人,当成正在逐步走向成熟、走向自觉的学习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精神、主体实践、主体创造,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各方面的需要。德育传授政治理论与道德知识,提高学生品德素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说到底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根本的宗旨,这是德育根本目的所在。因此,在德育的所有  相似文献   

3.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重视教法研究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学法的研究.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德育新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如何把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和创新精神上.是优化教学过程的关键,只有让学生主动地思考、探索.将所学道德知识内化为自身行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其主体意识.才能逐步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幼儿德育主要指培养幼儿道德性的教育。所谓道德性,又称为德性或品德,是指"道德主体的品质",强调主体在道德的状态和特性。因此,幼儿德育也可视为培养幼儿德性或品德的教育。  相似文献   

5.
舞蹈艺术教育领域中的素质教育,是指全方位地开发学生的艺术细胞与潜在能力,让学生的思想跟上时代的步伐,使学生的艺术才华得以全面地发挥与展现,实现具有创新能力和与时俱进的一专多能高文化修养艺术人才。本文主要论述如何在舞蹈教育中推进素质教育。1.品德素质是衡量舞蹈专业学生日常行为的标尺品德素质的推进,应先明确德育的宗旨,即教学生如何做人,再培养他们的主体精神和独立人  相似文献   

6.
高校德育要增强实效性,必须从传统的道德教育的模式中摆脱出来,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自主发展;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体验能力、感悟能力和选择能力的培养;注重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品性陶冶和影响.通过德育目标、内容、过程指导的生活化,把教育的重点放在转变和深化学生的品德"情感"上来.  相似文献   

7.
现代德育理论认为,受教育者的德性不是外界授予的,而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由主体自主构建的。在德育活动中,学生不只是被教育的对象,更是能吸收教育影响的主体,外部影响也只有通过学生的自主建构,才能形成其品德特性。为此,学校以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为核心,以课堂为主渠道,以活动为载体,以评价为手段,通过学校、家长、社区三方联动,有...  相似文献   

8.
卓有成效的德育方法应该具有系统性.一要重视受教育者的自主性,主导与主体相结合;二要重视心理素质的发展,品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三要重视道德能力的培养,道德规范教育与道德能力培养相结合;四要重视品德践行,说理教育与品德践行相结合;五要重视暗示教育,明示教育与暗示教育相结合.以上几个"结合"从一定程度上说也是当代德育方法综合运用和融合发展的体现,是对德育方法进行总结和反思的重要方面.(为拓宽视野,以下所举实例多出自台湾地区学校)  相似文献   

9.
伍艺凭 《教书育人》2009,(12):25-25
现实的学校道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学校德育工作者对学生人格和品德的改造过程.致使学生内在成长动力缺乏,德育工作者与学生出现了种种的不和谐甚至对立,德育的实效性不强。我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德育工作者应转变观念,尊重和培养学生的道德需要,确立学生在教育过程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0.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德育的主要任务在于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能力和形成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采取说教的形式效果往往不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恰当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相似文献   

11.
道德认知能力是个体形成道德概念、应用已有知识进行道德分析与判断的基础 ,是个体品德行为的先导。当代各国学校德育普遍重视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 ,而我国学校德育却存在着对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忽视。加强对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是我国当前学校德育的基点。教师的德育能力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关键 ,高师院校在教育改革中应注重对师范生进行现代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的教育 ,使之具备初步的德育工作能力。  相似文献   

12.
班级是实施德育的基本单位。在班级工作中,要想建立良好的班风,班主任必须把传统德育中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转变为“学生中心、情境中心、活动中心”,教师是德育中的教育主体,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品德形成的主体。因为品德形成不是一个由外到内的机械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地有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专为小学高年级学生开设的课程,主要是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对学生进行德育方面的教育,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本文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所渗透的德育策略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作为中职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须运用正确的思想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将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增强抵制错误思想的能力,从而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  相似文献   

15.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受教育者通过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单来说,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我国的学校德育大致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具体到行为上即是对学生吃苦耐劳、勇敢坚强、遵纪守法、热爱集体等品质的养成培养。  相似文献   

16.
1.德育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受教育者通过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单来说,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我国的学校德育大致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具体到行为上即是对学生吃苦耐劳、勇敢坚强、遵纪守法、热爱集体等品质的养成培养。  相似文献   

17.
小学德育必须立足少年儿童品德的可持续发展,着力发掘建构其“价值关系、榜样主体和教育生态”等“根基性”德育资源,着力开发培养其“责任感、公正感、幸福感”等“根基性”品德要素,从而为学生一生幸福奠基。为此,小学德育模式的建构要顺应这种现实需要,要具有“反思批判性与内在根基性、榜样示范性与生态适宜性、自主发展性与教育主导性、整合融通性和专项专门性”等建构特征。  相似文献   

18.
教师是落实立德树人的主体,育德能力是教师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能力。育德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为培育学生的品德、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所具备的一般教育能力,具有全员性、关系性和价值性。育德能力以教师的道德和人格为前提,以育德活动的组织引导为核心,以教师的道德行动为关键。教师教育和培训要把育德能力培养作为重要目标,增强教师育德的自觉意识,开设相关德育课程,重视德育活动及其反思,建立和完善育德能力发展的支持系统,推进育德能力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殷建军 《考试周刊》2009,(31):151-151
1.德育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受教育者通过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单来说,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我国的学校德育大致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具体到行为上即是对学生吃苦耐劳、勇敢坚强、遵纪守法、热爱集体等品质的养成培养。  相似文献   

20.
周自逸 《吉林教育》2008,(17):43-44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比较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在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设置为主。新德育课程标准提出了主体性德育目标——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重视学生完满个性的养成;德育课程内容生活化,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要让学生回归生活,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品德结构,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德育教学方式关注体验性教学,重视德育实践活动,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