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眼睛,是人的心灵的窗户。要表现出一个人的“灵魂”,无论画家还是作家,都不会放过对人物眼睛的描绘。鲁迅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画眼睛”。他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我怎么做起小说来》)。《祝福》对祥林嫂的眼睛描写了三次:一次不如一次有神,真切地反映了人物每况愈下的生活历程。《伤逝》对子君眼睛的两次的描写亦是神情毕肖。在鲁迅的创作中,大量的“画眼睛”却不局限于肖像描写,而是指最能显示人物精神世界的典型细节。孔乙己那件“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就是孔乙己的“眼睛”。在《故乡》里,二十多年后的闰土见“我”不再喊“迅哥儿”而虔诚地叫“老  相似文献   

2.
文学就是人学。人物塑造在小说中具有特殊的意义。鲁迅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的典型人物形象。鲁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中最有特征的东西,他刻画人物力求写“形”传“神”,“神情毕肖”。古人有“作画形易而神难”之说,“神似”是比“形似”更高的艺术追求。鲁迅曾深有体会地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相似文献   

3.
一鲁迅先生在为俄文译本《阿Q正传》作序时,一再谈到他创作《阿Q正传》的意图是为了要“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其实,论者早有指出,不仅《阿Q正传》,而且鲁迅小说的主要和多数篇章,都曾以不同程度和表现形式。采用了同样的“画魂灵”的艺术手段,并产生了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如茅盾作于1927年的《鲁迅论》中就说过,鲁迅小说,描出了“‘老中国的儿女’的灵魂上,负着几千年的传统的重担子”,它使人读了“不能不懔懔地反省自己的灵魂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小说创作一开始,就与以“娱乐、消闲”为主要目的和追求的通俗小说、大众文化区别开来。他指明,自己所写的是严肃的“为人生”的小说,这正是鲁迅所开创的“五四”新小说的最本质的特征。鲁迅所提倡并身体力行的“为人生的文学”,是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的,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的真的文学;是关注下层人民,着重揭示病态社会的人的精神病态的文学,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而它最终指向的是绝望的反抗。作为一个无限丰富却又充满本体性的困惑的灵魂,鲁迅是在真实与说谎的矛盾的张力中来进行写作的。正是时时面对这样的写作的困境,就决定了鲁迅小说写作上的一系列的特点:本体性的隐喻性、“复调性”和音乐性。鲁迅在自评小说时,提出了一个审美标准:“从容”还是“逼促”。这是鲁迅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观。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说:“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是先生创作体会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前辈作家作品的规律总结,真可谓慧眼独具,慧眼识“眼”。“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人物心理活动的外化,也是人物肖像描写的中心。“画眼睛...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小说创作一开始,就与以“娱乐,消闲”为主要目的和追求的通俗小说,大众文化区别开来。他指明,自己所写的是严肃的“为人生”的小说,这正是鲁迅所开创的“五四”新小说的最本质的特征。鲁迅所提倡并身体力行的“为人生的文学”,是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的,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的真文学;是注关下层人民,着重揭示病态社会的人的精神病记的文学,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而它他最终指向的是绝望的反抗。作为一个无限丰富却又充满本体性的困惑的灵魂,鲁迅是在真实与说谎的矛盾的张力中来进行写作的。正是时时面对这样的写作的困境,就决定了鲁迅小说写作上的一系列的特点:本体性的隐喻性,“复调性”和音乐性。鲁迅在自评小说时,提出了一个审美标准:“从容”还是“逼促”。这是鲁迅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观。  相似文献   

7.
“画疤痕”是鲁迅小说重要的艺术细节。鲁迅小说中的疤痕描写,可以透视封建制度对不幸人们生命的蔑视,透视封建思想对下层人民心灵的戕害,透视悲剧主人公灵魂的挣扎,疤痕透视病态社会“巨大疤痕”。鲁迅在多篇小说运用了“画疤痕”的艺术细节,体现了他一贯的“写灵魂”、“写病态”、“写不幸”艺术主张。  相似文献   

8.
人物对话,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艺术手段之一。好的人物对话,能突出人物的个性,揭示人物的灵魂,使人物形象活在读者的心中。鲁迅曾说:“显示灵魂的深者,每要被人看作心理学家,尤其是陀思妥夫斯基那样的作者。他写人物,几乎无须描写外貌,只要以语气,声音,就不独将他们的思想和感情,便是面目和身体也表示着。”(《集外集·〈穷人〉小引》)鲁迅自己便是这么一个高明的心理学家。他小说中人物的对话不仅表现了人物的面目,而且显示着人物的灵魂,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突出人物的鲜明个性,是鲁迅小说中人物对话的一个显著特色。读鲁迅的小说,我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小说创作一开始,就与以“娱乐,消闲”为主要目的和追求的通俗小说,大众文化区别开来。他指明,自己所写的是严肃的“为人生”的小说,这正是鲁迅所开创的“五四新小说”的最本质的特征。钱迅所提倡并身体力行的“为人生的文学”是,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的,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的真的文学;是关注下层人民,着重揭示病态社会的人的精神的病态的文学,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而它最终指向的是绝望的反抗。作为一个无限丰富却又充满本体性的困惑的灵魂,鲁迅是在真实与说谎的矛盾的张力中来蜓与作的。正是时时面对这样的写作的困境,就决定了鲁迅小说写作上的一系列的特点:本体性的隐喻性,“复调性”和音乐性。鲁迅在自评小说时,提出了一个审美标准:“从容”还是“逼促”。这是鲁迅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观。  相似文献   

10.
《祝福》中的语言描写兴和县第一中学杜静波,孙力畲鲁迅先生说:“要极俭省地画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是怎样做起小说来的》)所以,一般地说,人们在讨论小说《祝福》的人物刻画时,把“画眼睛”当作刻画人物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来讨论,这诚然是不错的...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小说富有深刻的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性。不仅为文学殿堂塑造了一系列意义深刻而又栩栩如生的典型,而且以其高妙的“画眼睛”和“勾灵魂”等艺术手法使作品更具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鲁迅小说中的每个细节都有着独到的匠心,他常以白描手法,涉笔于“手”,创构出一幅幅令人深思的画面,充分体现了丰满而又洗炼,隽永而又舒展,诙谐而又峭拔的艺术风格。收入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鲁迅小说,有多篇直接写到“手”,有的甚至用了“繁笔”,这些笔墨都是小说的重要细节,有着深广的意蕴,闪射出令人瞩目的艺术光彩,是典型的妙“手”生花。一、凸现人物肖像《故乡》中的少年闰土是一位“顶着银圈,手捏一柄钢叉”的小英雄,英俊可爱,但中年闰土则是一位遭受过  相似文献   

12.
一一九三三年夏月,鲁迅应上海天马书店编印《创作的经验》一书约稿,写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纵谈了他从事小说创作的目的意图,经过情形,并进而简明地总结、传授了他若干主要创作经验。其中有道:“忘记是谁说的了,总之是,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鲁迅在这里指的主“画眼睛”的就是我国著名的东晋画家顾恺之。恺之字长  相似文献   

13.
鲁迅小说所达到的思想深度 ,是前所未有的。它对于劳动人民和下层人物的悲剧命运的描写 ,是与众不同的 ,他不是着重于叙述他们如何贫困 ,而往往把他的笔伸向人物的灵魂。罗丹曾说过 :“只要注意一个人的脸 ,就能了解这个人的灵魂。”因此 ,我们在读鲁迅的小说时 ,不妨读读小说中所描绘的那些独具个性的脸 ,即人物神态 ,看看它们各自不同凡响的艺术作用。下面以中学语文课本选入的鲁迅小说为例谈谈浅见。一、神态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孔乙己一到店 ,所有的人便都取笑他 ,当有人说他偷了东西 ,并举出“亲眼见他偷何家的书 ,被吊着打”。这时的孔乙…  相似文献   

14.
鲁迅在他的小说《呐喊》《彷徨》中,塑造了中国社会二十世纪初知识分子的人物群像,侧重表现他们的精神危机,以内向的反省与忏悔对他们的痛苦灵魂进行了深刻追寻。按照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对政治和社会所采取的态度,他们基本上可以分为抗议、疏离、退隐和裂变四种。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他们似乎都掉进了一座精神与灵魂痛苦的“炼狱”而无法自我解脱,鲁迅的笔触总是紧紧地地集中在对主人公的痛苦灵魂的深刻追寻上。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其总体的表现趋向是给我们一种追寻意味。通过对主人公“怪异”行为的抓取,描绘出一幅幅痛苦灵魂挣扎图。  相似文献   

15.
从朴素的唯物论出发,我国传统艺术是很讲究艺术辩证法的。书法的疏密、繁简,图画的浓淡、虚实,戏曲的平奇、形神等等,无一不有着对立统一的艺术法则。鲁迅不但对辩证法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精湛的研究,而且在他的小说创作中,也自觉地运用了艺术辩证法,从而更增加了他的小说的艺术魅力。全面探讨鲁迅小说的艺术辩证法,不是本文的任务。这里仅就艺术辩证法在鲁迅小说中的运用略举数例,以见一斑。一、“画眼睛”和“画灵魂”画眼睛,就是中国传统画法中的画龙点睛。南北朝画家张僧繇,东晋画家顾恺之,都曾有过画眼睛的故事。张僧繇“尝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而不点睛,云‘点之则飞去矣。’人以为妄,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则二龙飞去。未点睛者如故。”顾恺之主张绘画“以形写神”,尤其注重画人“点睛”。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厥少,于  相似文献   

16.
“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是深刻的创作经验之谈。鲁迅先生在这方面始终在作着认真的探索,“画睛”艺术手法高超,造诣精深,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祝福》中对祥林嫂眼睛的传神描摹,已有许多细致深入的分析和恰如其分的称颂。这里只想简要分析一下人们还注意不多的《药》中的“画睛”艺术。小说《药》中的各类人物,除了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勾勒的夏瑜之外,鲁迅无不刻意画了他们的眼睛。着力最多的是刽子手康大叔。一般论者往往着重分析他“满脸横肉”、衣衫不整的外  相似文献   

17.
<正> 在鲁迅小说教学中,我们不仅感到作品中那些主要人物神态逼真,个性鲜明,即使是寥寥几笔写的次要人物,也都是跃然纸上,栩栩欲活的。其中奥秘在哪里呢?鲁迅寥寥几笔就能写活一个次要人物,首先是因为他善于给人物“画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子。相传我国古代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画人物,数年不点睛,他认为:“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阿堵“是“这个”的意思,此处指眼睛)之中。”(《历代名画记》卷五)鲁迅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  相似文献   

18.
在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我们看到了一位怀着科举失败的隐痛,而又以读书人自居的被人称作“孔乙已”的人物。他出现在鲁镇的咸亨酒店,并且总是混在“站着喝酒”的“短衣帮”中。是他们之中“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对他的分析可以说太多了.我只想运用换位法,从另一个角度再来审视一下孔乙己。孔乙己到咸亨酒店仅仅是寻口酒喝借以麻醉自己那失落的灵魂吗?封建科举制度曾经摧残了他的肉体与灵魂。他要在这小小的成亨酒店寻求些什么?  相似文献   

19.
一、课文分析抽象化。对课文轻诵读、重分析,而分析及高度抽象化。一位教师讲鲁迅先生的小说《药》时,先讲了许多鲁迅的思想发展历程及其小说的创作意图(引用了很多资料),然后将课文和作者其它几篇小说作为例子加以印证,简单地分析了一下鲁迅笔下一个“病态”的人物形  相似文献   

20.
鲁迅小说所达到的思想深度,足前所未有的。它对于劳动人民和下层人物的悲剧命运的描写,是与众不同的,他不是着重于叙述他们如何贫困,而往往把他的笔伸向人物的灵魂。罗丹曾说过:“只要注意一个人的脸,就能了解这个人的灵魂。”因此,我们在读鲁迅的小说时,不妨读读小说中所描绘的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