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暗示方法是不可忽视的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可分明示教育和暗示教育两种。明示教育是直接、外显的教育方法,即鲜明法、直截了当地讲清某些道理,如会议报告、课堂讲授、个别谈心等都属于明示教育的方法。暗示教育则是间接、内隐的教育方法,这种方法并不直接讲什么道理,而是把道理暗含于一定的载体之中,使受教育者自己感受到其中道理,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启发和教育。例如,在学校定期举行升旗仪式中,庄严肃穆的气氛和五星红旗冉冉而升的情境,会使学生感到祖国的神圣尊严,从而熏陶和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这就是一种…  相似文献   

2.
在小学教育中,明示是一种惯用的工作方法。老师对学生在指导教学、布置作业或任务,答复问题和进行表扬、批评时,通常是毫不含糊准确无误地直接表达自己的意思。然而,在某些场合,对待某些对象和问题,采取暗示的方法往往收到比明示更好的效果。暗示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语言暗示。即不直截了当地表示自己的态度、观点和意见,而  相似文献   

3.
暗示教育是采用暗示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意见,使学生悟出"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的道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学生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效果就越好."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恰到好处地运用暗示方法,会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4.
暗示教育是采用暗示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意见,使学生悟出"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的道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学生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效果越好。"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恰到好处地运用暗示方法,会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5.
暗示教育是采用暗示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意见,使学生悟出“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的道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学生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效果越好。”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恰到好处地运用暗示方法,会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6.
暗示教育是采用暗示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意见,使学生悟出“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的道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学生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效果越好。”暗示,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恰到好处地运用暗示方法,会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7.
暗示教育是采用暗示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意见,使学生悟出"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的道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学生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  相似文献   

8.
暗示教育是教师采用暗示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意见,使学生悟出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的道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学生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效果越好。在班级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中恰到好处地运用暗示方法会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案例一:星期一班会时笔者总结上周工作,布置美育节活动  相似文献   

9.
暗示教育是采用暗示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意见,使学生得出“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的道理。暗示,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恰到好处地运用暗示的方法,会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0.
杨媛 《贵州教育》2011,(20):1-1
暗示教育是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环境、行为榜样等手段和方式,给孩子积极的暗示,使孩子受到正面的影响和激励,不知不觉地接受所示意的观点和意图,从而得到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快乐成长的动力,使学生悟出"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的道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学生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效果越好。"可见...  相似文献   

11.
心理暗示是一种含蓄、间接的教育方法.心理暗示只要求被暗示者接收暗示信息,没有苛求,是一种没有批判的教育.心理暗示在没有冷战、没有对峙、没有对抗的条件下,通过教师的语言、行为和教学环境等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心理暗示比直接劝说更容易为学生接受和认可.  相似文献   

12.
师孝武 《高中生》2014,(8):46-47
动词时态是高考的重点,也是难点,同学们可以通过"明示法"与"暗示法"来解一般过去时考题。 一、巧用"明示法" "明示法"是指在解题过程中,充分发掘已知条件,利用题中直接信息进行解题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3.
暗示是最常用,最有效的非直接行为向学生传递信息的一种教育技巧。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有眼神暗示、肢体暗示、语言暗示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巧妙的运用暗示,能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构建和谐课堂。  相似文献   

14.
暗示是一种在师生间不存在对抗情绪的前提下,通过含蓄的语言、示意的举动和诸多间接的方式,巧妙地向学生发出积极的、具有启发意义的期望信息,从而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反应和情感指向的教育方法.暗示的关键是“示“,即对学生的发展目标给予方向性的引导和启迪,促使其领悟,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杨连山 《天津教育》2002,(7):48-49,50
暗示是一种在师生间不存在对抗情绪的前提下,通过含蓄的语言、示意的举动和诸多间接的方式,巧妙地向学生发出积极的、具有启发意义的期望信息,从而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反应和情感指向的教育方法.暗示的关键是"示",即对学生的发展目标给予方向性的引导和启迪,促使其领悟,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暗示”是一种心理影响,即用一种不明显的方式向他人发出某种信息,他人得到信息后,在不知不觉中作出反应。在班务工作中,班主任运用“暗示”手段,能使学生于不知不觉中调整自己的情感、语言和行动,从而达到教育要求。情感的调整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李兆军 《现代教育》2011,(Z2):59-59
暗示是一种可以把握、操纵、驾驭个性的思维智慧术,是一种可以开掘的人的潜能。暗示使人的心境、兴趣、情趣、爱好、心愿等方面发生变化,从而又使人的某些生理功能、健康状况、工作能力发生变化。暗示的最大效果是要影响其心理,让他自动自发,不是完全听命于人。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它是一种能创造出奇迹的教育手  相似文献   

18.
一、暗示的概述及作用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暗示是指在无对抗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信息.暗示学专家们也常把暗示定义为环境与个人之间的不停交流,通过它可以建立无意识的心理倾向,可以激发人的潜能.暗示对人的影响是直接渗透的,比理智更加深入人的内心世界,它的作用快而突发.暗示有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两种,暗示的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有语言暗示、行为暗示和环境暗示等.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具有可暗示性,洛扎诺夫将人的可暗示性认为是“人类个体之中一种普遍的品质,由于它,才使人和环境间的无意识关系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19.
暗示教学这种教学形式的特点是在教学过程的开端甚至结束,并不直接提出“学习什么”,而是创造一种情(?),把学生引入某种身临其境的环境条件,激发他们急于参与活动的心理需要、直接兴趣和动机,启迪他们产生相应的情感、想象和思维,使他们自然而又必然获取某种知识和技能,或受到道德陶冶审美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暗示,能把学生有意识心理活动同无意识心理活动结合起来,从而大大地发挥学生的智慧潜力。因此,在《琥珀》一课的教学中,我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  相似文献   

20.
班主任的语言艺术,是指班主任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获得的信息,融合自己的思想、道德、意志、情感,通过简练、生动、有趣的语言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使学生乐意接受并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在教育实践中,班主任的语言要像涓涓细流一样从口中自然、流畅、准确、精练地流出,要让学生心悦诚服。在做学生工作时,要善于把有声语言与无声语言有机结合起来,使抽象和形象、无形与有形、明示与暗示形成珠联璧合之势,从而取得最佳教育效果。一、此时无声胜有声对于学生中出现的不良行为,有些班主任动辄大声呵斥、疾言厉色,结果不是收效甚微,就是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