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九五八年下半年,我开始在工人日报做校对工作。不久,我们校对组先后出了两起重大的政治性差错,一是把一则国际消息中的“南越……”错成“越南……”;另一是把一个大字标题中的“叛国”错成“判国”。这两起重大差错使十多万份报纸不能发行,损失资金好几千元。差错出了以后,同志们非常紧张。我因初做校对工作,没有经验,心里更是紧张。由于紧张,脑子“运转”不灵,有时连很熟悉的字都怀疑它是否正确。紧张并不能防止差错,有时越紧张越出错,越害怕错误越多。这两次政治性差错发生后,我脑子里开始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校对工作能不能不出错?怎  相似文献   

2.
最近与北大一位学新闻的学生交流,他问了我不少问题,一些问题有代表性,我记录下来与诸位分享. 学生问:去年您写过一篇《为什么要拉黑劝你别报新闻系的人》,很多像我们这样的新闻专业学生也有这样的想法,您怎么看这个专业? 我回答:很多学新闻的学生缺乏专业自信,新闻到底有没有学?如果有学,学在哪里?当然有,但不在“传播”中,而在新闻内容生产的逻辑中.现在新闻学的最大问题,是失去了内容生产的逻辑,而陷入传播陷阱中.当新闻被“如何做一个迅速刷爆朋友圈的10万+标题”之类的问题所主导,新闻学就成了“按摩”服务学,纯粹是术而无学.越往新闻内容生产的源头追溯,越能找到新闻学之本.  相似文献   

3.
因是报人,近水楼台地便有了好几份报纸在手里,办公室里又订有多种“外报”,花花绿绿一大堆.留心看看,现在的报纸是越办越厚,越办越花哨,记者的稿子也是越写越长,越写越“生动”,翻开报纸,确实是满篇的热热闹闹,如果埋头进去,几个小时出不来,但仔细想一想,又看到了什么?  相似文献   

4.
几年前,笔者当上了通迅员。开始一段时间,我给报社寄去了一些稿件,然而大多未能采用。有一些好心的编辑在退稿时附言:“由于版面有限,您的稿件不能刊登”。起初,我倒也心安理得,认为自己写的文章本来不错,只是由于“版面有限”而未能见报。但后来越想越不对头,为什么我写的稿子总是“版面有限”呢?想着想着,终于悟  相似文献   

5.
有一天,芝麻官闲暇无事,随手从桌案上拿起今年的第三期《新闻爱好者》阅读起来.他越读兴趣越浓,并脱口说:“文章真好!”“啪!”惊堂木重重地拍了一下.芝麻官大叫着:“胡说,真是胡说!”气得脸都发紫了.服侍他的衙役忙问:“老爷,为何生气?”停了一会.芝麻官才说:“《新闻爱好者》是每月10日出版.竟然有人说我在1988年3月10日在  相似文献   

6.
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一尊从末在国际场 合展出的“中医教学模型——针灸穴位单跪铜人”格外引人注目,并被人们称之为“稀世珍宝”.它能不能“针入汞出”?它是不是宋金战事中互不相让的珍宝?它是不是历朝历代人们一直在寻找的“正统针灸铜人”?本文将与你一起探寻.  相似文献   

7.
1987年第5期《新疆新闻界》刊登了一篇《新闻乎?广告乎?》的文章。文虽不长,我却越读越胡涂,越纳闷。文中写道:某报“第二版的下半部刊出了一则广告”,“在该报的第一版右下角又刊载了一条同这则广告一模一样的‘新闻’”。于是乎,作者就发出了“新闻乎?广告乎?”的感叹与诘问。我不明白,为什么在不同版面列登了内容近似的广告与新闻,就使作者“乎乎”起来。这是一。第二,文中写道:“晚报本来版面小,容量不大”,“如果不是走后门,编辑部的用意又何在呢?”这句话的  相似文献   

8.
如何提高新闻稿件的“采用率”?一些通讯员常提出这个问题.我当过业余报道员、专职新闻干事、记者、编辑,同样有过上述的苦恼和经历.怎样解决稿件“采用率”低的问题呢?我认为,除认真分析“采用率”低的原因以外,还应该找出克服的办法. 一、主题一般化所写的稿件没有捐导意义,缺少针对性.抓的主题平平淡淡,在全局引不起什么震动,只是一般化的报道。所以,这类稿件编辑难以选用. 一篇稿件的能否引起读者的兴趣,选好主题是很重要的。在写稿时如何选好主题呢?一方面,要通过看报纸,听广播,学文件,摘调查研究,对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心中有底,另一方面,动笔时要考虑稿子的主题能不能给人们以启发?见报后效果怎  相似文献   

9.
曹林 《青年记者》2020,(10):96-96
看到一篇评论,观点挺好,批评很多年轻人对时事冷漠,但语言让人觉得很别扭.比如这句话:“何以漠视和逃避成为了青年人对待社会公共议题的态度?”为什么不能直接说“青年人何以漠视和逃避公共议题”?多简洁明了.还有这句:“我们并没有储备下应有的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敏感度与处理能力.”不知所云,为什么不直接说“我们缺乏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处理能力”?还有这句:“理智的青年一辈应该学会将自己从充斥着安逸而无意义的娱乐性议题的环境中抽离出来.”为什么不能用汉语的语态语序好好表达“青年人应该远离无聊的娱乐议题”?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流行音乐?这是研讨流行音乐问题的前提。设若论证对象不一,就势必你打你的枪,我放我的炮,以致问题越争越乱。事实上,如何界定流行音乐,这在我国音乐界,乃至广播电视界,众说纷纭,具体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流行音乐是“在群众中流行的音乐”。  相似文献   

11.
李俊生 《大观周刊》2012,(32):232-232
在间接言语行为中,Leech和Brown&Levinson提出“越间接,越礼貌”的观点。尽管很多研究显示出于对礼貌的考虑是人们选择不同表达形武的原因.但是我们并不能把礼貌与问接的关系筒单归纳为“越间接,越札貌”。  相似文献   

12.
采访过程中“问”是一门学问。那么怎样问才能使采访达到预期效果呢?根据我的体会,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一、化整为零,破题细问。当你回答别人提问时,往往有这样的感受:别人提的问题越小、越具体,你就越容易回答。采访也是如此,提问题宜小不宜大,宜具体不宜笼统。一些初学采访的同志所以“碰壁”。原因之一就是提问题太笼统,爱提那种“大而空”的问题,结果使采访对象摸不着头脑,不知从何谈起。如何避免这  相似文献   

13.
农民收入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近几年,茌平县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针,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条主线,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658元,实现了“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2.5%的目标.但是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如何使农民增收的路子越走越宽仍然是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以数据为基础理清思路、找到线索、客观评价,是收听率数据分析的基础课题。本文中的“1/2/3/4法”是指:一个问题、两个维度、三个方向和四个不能。一个问题,即分解需求,问题越单一明确越好操作;两个维度,即纵向和横向;三个方向,包括自身、竞争对手、宏观环境;四个不能,包括不能无限放大、不能无限细化、不能作为单独的决策依据、不能取代其他的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15.
地方电视台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事实证明地方电视台的自办栏目离“泥土”越近,越有生命力.正定电视台通过打造草根文化栏目,从肥沃的民间文化土壤中汲取源源不断的素材和创作灵感,赢得了观众的广泛支持和参与,实现了节目的本土化、品牌化和个性化,也由此提高了地方电视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邓航 《新闻窗》2007,(5):27-27
如果对一道简单的道德问题要大家来作答,见过一些争论,却没有见过这么针锋相对的争论。围绕“捐赠”与“感恩”,近段时间的媒体似乎成了正方、反方的辩论场。在新学年开始的这个特定时刻,各方仿佛要将心里话一吐为快,把真理越辩越明。只苦了处在舆论旋涡之中的湖北襄樊5名贫困生,在“感恩门”前徘徊、挣扎,欲拔不能。[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文心雕龙·论说》中说:“论如析薪,贵能破理。”这句话可以用来说明论证的目的和要求,也可以用来说明论证的方法。是非不决,论以明之,所以论应当“破理”。怎样才能“破理”呢?要能“破理”首先就得识理。譬如破柴,只有看清纹理,才能迎刃而解;“越理而横断”,是不能奏效的。论证一个道理比破柴复杂得多,识理固然不易,要把一个道理说透彻,使读者明白、信服,那就更难了。  相似文献   

18.
嘴巴     
友直 《档案管理》2005,(2):93-94
前些时,我给我的家人说,我现在是“三懒一勤”:腿懒,不想多走路。带来的问题是深入基层少,了解情况少,决策就可能失误;手懒,不想动笔。我也知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记不写.看过就忘,忘了就不能指导自己的工作,有时忘了事还会贻误大局;脑子懒,不想记东西。记东西是要下工夫的,一遍,二遍,三遍,甚至是“长亭外,古道边,口念脑记无数遍”。脑子是越用越灵.越记越想记,厚积薄发。这是我的“三懒”。说到“勤”,仅指嘴巴也即是说,  相似文献   

19.
新闻专业学生为何缺失新闻敏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03年12月16日,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李希光教授在给学生开设的新闻学课堂上,让学生把某大报上刊登的领导讲话和长篇会议报道改写成“一句话新闻”。结果全班同学由于没有在素材中找到最有价值的新闻,全班得了零分,惟一及格的是两位旁听生。李希光说,“看来新闻传播学院的学生真是越读越糊涂”,竟然赶不上那些从来没有读过新闻与传播学的人。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为什么失去了新闻敏感?为什么找不到新闻?为什么越学越糊涂?  相似文献   

20.
许多地方为了搞好计划生育,便对计划生育工作实行了“一票否决”,即这项工作没搞好,单位和领导者个人不能评任何先进.这个办法还真灵,它使号称“天下第一难”的工作,在这些地方开展得颇有成效.我们广播电视部门,是否可以仿照这个做法,对宣传纪律问题,也来个“一票否决”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