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初中英语教学中,逆反心理是一种“常见病”。这主要是因学生年龄较小,认识事物的能力较弱和兴趣、情感不稳定等因素造成的。初中学生对新事物有很浓的兴趣、好奇心和热情,但他们的兴趣、热情在很大程度上又是不稳定的,一旦兴趣失去,热情消逝,对事物就会表现一种反感、厌烦的态度,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2.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逆反心理是一种“常见病”。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年龄较小,认识事物的能力较差,以及兴趣、情感不稳定等因素造成的。一方面,他们对新事物热情、好奇而感兴趣;另一方面,他们的兴趣和热情很大程度上又不稳定,一旦兴趣失去,热情消逝,立刻就会对事物反感,这种厌烦的心理就是通常所说的逆反心理。这一心理在低年级中表现尚不明显,容易被忽视,但随着英语学习的深入,学习难度的增大,便逐渐暴露出来。 英语教学中,这种逆反心理的存在,造成大面积学生掉队,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因此,帮助学生消除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3.
教育文摘     
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起因产生逆反心理的学生,对学习,对教师和周围的同学都会产生一种厌烦和对立的心理体验,一般在行动上表现为不认真学习。长期处于逆反心理状态的学生,会缺乏兴趣与友爱的感情。教学活动中引起逆反心理的原因概括起来可分为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两种。产生逆反心理的直接原因有:第一,教学内容难度太大,超过学生的认识能力;或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学生不需费力气就能完  相似文献   

4.
周胜华 《湖南教育》2004,(19):47-47
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人们对某类事物产生反感情绪,故意做出与该事件发展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青少年中的确存在这样一些学生,他们采取一种消极、冷漠甚至敌对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学习。这就是逆反心理的表现。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因此,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对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使之科学转化。  相似文献   

5.
逆反心理是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违背常规的心理活动,并以否定的情绪表现出来,即为逆反心理。对此广大思政工作者予以高度重视,从多方进行探索和分析,提出许多预防和克服的对策,这是十分必要的。但如果将逆反心理单纯看成一种消极的有害的心理活动,这就有失偏颇了。 诚然,在部分学生身上存在一些逆反心理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我们在教学中,常常可以遇到学生有逆反心理的现象。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一种常见“病”。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年龄较小,认识事物的能力较弱及兴趣不够稳定等因素造成的。中学生对事物有很浓厚的兴趣。他们一旦失去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也逐渐消失。就会产生一种厌倦的心态,这就是人们说的逆反心理。如果产生了这种逆反心理,后果是很可怕的。说严重一些,有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不难想象我们教师的工作有多么重要。  相似文献   

7.
浅议学习心理障碍及其对策(下)肖尧望三、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对某种事物或结论所产生的逆向反应的情绪,具体他说,是一种“你要我这样我偏不这样”的情绪,其表现多半是怀疑、抵触和不满。学生一旦产生或强化了这种心理,必然成为一大学习障碍,而且对教学过程也会造成...  相似文献   

8.
心理学认为,逆反心理是一种情绪厌烦或情绪对立状态,是人在感情上的反感、烦闷的体验.因此,帮助学生克服英语学习逆反心理的过程,就是培养和提高其英语学习兴趣的过程.教师必须努力去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并着力加以解决,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相似文献   

9.
一、逆反心理作为客观存在的学习现象应予以辩证分析。从含义上看,逆反心理是一种脱离习惯轨迹和定势而对外界刺激采取抗拒反应的心理现象,它可以表现为情感淡漠、心理失衡、生活代沟、人际关系困惑等盲目躁动行为及矛盾无适的思想倾向;在学校里,学生不喜欢同老师交往、注重感性轻视理智等,也都是逆反心理的苗头。但一般说来,在不加限定的情形下,逆反心理主要用于表征学生对教学的一种拒斥,显示其对所学内容的否定、曲解、怀疑或厌烦的情绪,由此而言,当前在马列主义理论课(简称马列课)上,大学生学习逆反心理明显,学习兴趣较为…  相似文献   

10.
周江云 《成才之路》2009,(16):21-21
在心理学中,逆反心理指的是一种比校稳定的,对客观事物表现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倾向。逆反心理大都具有危害性,逆反心理过重或自己不善于处理和自我调节,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引起心理障碍。逆反心理还容易造成感情失控,使学生与家长、教师感情疏远、关系僵化,甚至对立,学生就会听不进正确的教育和劝导,  相似文献   

11.
在学校的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会遇到一些好顶撞教师的学生。教师让他做什么,他就偏不做什么。教师让他向东,他偏要向西。这都是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那么,学生为什么会产生逆反心理?逆反心理的实质是什么?如何调适?这是每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应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逆反心理的实质 所谓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传统定势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它作为一种特…  相似文献   

12.
“逆反心理”是指一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遇到干扰和障碍,致使目标无法实现或当需要无法满足时,产生的一种对抗情绪。一旦条件具备,这种情绪就会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这就是“心理反泄”。换言之,“心理反泄”就是“逆反心理”的外在表现。“逆反心理”在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它对学生的品德、情感、意志、个性等方面,都有极其消极的影响,如任其发展,造成“心理反泄”,必将导致严重后果。一、“心理反泄”的成因1.生理因素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处于青春期的人,性腺功能显现,大量分泌的性激素,能增强下丘脑的兴奋度,使…  相似文献   

13.
正"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种事物产生厌恶、反感情绪,从而采取逆向的态度以及对外界的劝导作出背道而驰的举动。这种心理状态在六年级学生中表现较为普遍。学生一旦产生逆反心理,随之对学习就产生消极态度。鉴此,老师千万不可掉以轻心,本文就六年级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谈谈粗浅的看法。一、六年级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1.好奇心的驱使。受好奇心的驱使,他们喜欢新事物。事实说明,好奇心过强能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理需要,这种心理上的认知需要可以转化为学习活动的动机,诱发学习兴趣,促使学习者去探索有关的事物和认知信息。小学高  相似文献   

14.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学习动机.学生如果能在学习中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思考和学习,学习的效率就会事半而功倍.进入初中后数学两极分化严重,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意志薄弱,一部分学生对数学产生畏惧心理,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严重影响了数学学科的成绩.  相似文献   

15.
方幼华 《广西教育》2012,(18):81+93-81,93
初中物理的课程目标之一是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学生对科学的探索兴趣,让学生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有满足感及兴奋感。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学方法必须依据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乐趣。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一种非智力因素,是动机产生的主要原因。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情绪就会低落;没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学生就会失去前进的目标。心理研究还表明,  相似文献   

16.
兴趣是人对认识和活动的心理表现.是一种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是在个体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忽略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就会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学情绪,学习效率较低。那么,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如何看待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相似文献   

17.
孟四清 《天津教育》2009,(11):41-42
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对学校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冷漠态度甚至厌恶、逃避的心理状态以及出现不良行为。厌学的累积效应不仅会使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更可能使学生对学习形成一种“厌恶性反应定势”,即一接触学习情境就可能无意识地表现出焦虑、压抑、烦躁甚至恶心等种种不适应的心理、生理反应,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及对策贾凤玲逆反心理是一种情感体验过程中的特殊心理活动,是在心理活动支配下的行为意向,表现为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于一定情境之下感知、认识、接受事物时所持的一种特殊反对态度。一、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类型自负型。这类学生自我评价很高,...  相似文献   

19.
诱导兴趣增强情趣激发情感宋翠霞一、创设情境,欣赏品折,诱导兴趣儿童的兴趣往往带有积极的心理倾向。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表现出情绪愉快、孜孜以求、乐此不疲的心理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创设课文情境,可激发起学生爱学习的兴趣。如《草原》一课,课文寓深...  相似文献   

20.
一、作品的感染力和单项景物表现技法的掌握,能培养学生学习水彩风景画的兴趣 在学习中,学生对某种艺术表现技术技巧掌握的熟练与否,能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影响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水彩风景写生训练的过程也如此,在学生对水彩风景画艺术产生兴趣后,教师如果不采用正确的训练方法让学生掌握水彩风景写生的方法,学生也会因此而看得出,感受得到,但表现不出,故而产生放弃念头,影响水彩风景画学习的兴趣.产生厌学情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