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王槐永 《教师》2010,(29):109-110
中学语文新教材中文学作品课文的含量大大增加,文学作品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被提到重要的位置上来。教师如何与学生共享这么多精美的“食粮”。成了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就目前的情况看,不少师生在解读文学作品时,依然存在着三重障碍——政治泛化、道德强渗、科学阉割。因为这三重障碍,文学解读活动便不是使学生走进文学,而是离文学越来越远。  相似文献   

2.
文学教育在学生的人格建构和素质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引导学生准确地解读文学作品是实施文学教育的有效途径。形象解读是文学作品解读中最重要的一环。文学形象及其典范形态有三种基本类型,它们分别与人类知、情、意的精神需要相对应,因而各自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教师在指导学生解读文学形象时,必须引导他们识别、把握形象的类型归属和审美价值,这样才能实现文学教育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教学有着明确的指导意见:"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带有更大的个人色彩.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学生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对作品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对作品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作出富有想像力的反应,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不宜强求同一的标准答案."这个意见的核心就是关注和重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而且对"个性化解读"的内涵进行了比较具体的说明.但是,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方法论意义上的原则有哪些呢?归纳起来,可以把握以下三个要点:  相似文献   

4.
汉语言文学作品,有三个层面的东西。笔者引导学生从文字、文章、文学和文化四个层面解读古诗词,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白爱娃 《时代教育》2010,(7):106-106,113
多媒体技术因便捷和优越而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进入英美文学教学环节丰富了课堂教学资源,拉近文学作品与学生的距离,有利于学生解读文学作品.同时也造成了教师主体思想和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受限的局面.本文旨在反思多媒体环境下英美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汉语言文学作品,有三个层面的东西。笔者引导学生从文字、文章、文学和文化四个层面解读古诗词,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文学作品的解读障碍,一方面妨碍着作家完整地传达出具有一定艺术意味的审美信息,影响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准确解读;但在另一方面,是为读者的审美想象留下了施展身手的创造机会,使他们能够以平等的身份在文学活动中,与作家通过作品进行文学对话。  相似文献   

8.
"文学名著鉴赏"三段式教学方法,对于大学生主动建构鉴赏文学作品的知识、培养独立自主地解读文学作品之能力,是行之有效的.具体做法是:第一阶段:教师示范性地解读文学名著;第二阶段:教师、学生讨论式地解读文学名著;第三阶段:学生独立自主地解读文学名著.  相似文献   

9.
中学语文课本里所选的文章,除少量的说明文及其他应用文外,大多数都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是个复杂的存在,为读者留下了多元解读的空间。教学的功利化关闭了语文课程中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空间,多元解读一旦废止,个性解读更无从谈起。学生的阅读个性没有了,教师的教学个性也被捆绑囚禁,文学的美丽、文学的魅力,乃至文学的生命,就将在我们的语文课里一并丧失。  相似文献   

10.
在新时代背景下,名著改编电影成为英美文学教学的重要资源及辅助手段.本文试从分析电影与文学作品在文学性与文化性方面的交叉点与分歧点,探索英美文学教学中电影与文学的互动,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与意蕴,并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视角对作品进行解读,增强对文学作品的品鉴能力与思辨能力.  相似文献   

11.
<正>文学鉴赏指的是读者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并进行解读的方法获得审美愉悦和精神满足。文学鉴赏分成感知、体味和领悟三个阶段,在初步感知作品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围绕作品进行评价,能让学生从探究作品"怎么写"过渡到思考作品"为什么这么写",能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各种方法展开文学领悟,尝试评价作品,从而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2.
文学作品解读上的元素主义分析法实际上受制于实体化文学观,而实体化文学观的哲学根据是实体论思维,即在主客二分基础上将存在对象化为静态实体的思维。实体化文学观包括将文学本质实体化、将文学作品孤立化、将文学意义现成化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和儿童文学研究的蓬勃发展,面向少年儿童的文学作品质高量多。而要实现文学作品的审美效应和价值功能,必须培养和提高少年儿童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解读文学作品,教师要善于引导。要熟知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把握少年儿童的文学审美能力和认知发展规律,紧紧抓住文学的语言、情感和形象这三个基本要素,进一步的启发、引导,帮助他们提高感知生活的能力,发展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使少年儿童在文学解读中增长知识,扩展视野,丰富人生体验,对文学从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的把握,最终给予审美的观照。  相似文献   

14.
许苗 《文教资料》2009,(17):72-74
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电影与文学作品密不可分,既分别独立,又相互交叉.在英美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激发学生将赏析电影与文学作品有机结合起来并进行互动,才能更好地实现英美文学课的教学目的.本文试从英美文学教学的三个环节探讨如何使其有机结合并进行互动,通过课前、课中及课后三个环节的互动教学,使学生更充分地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加深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文学作品的主题是文学作品解读和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文学理论如何看待和阐释这些问题,对日常的文学解读和语文教学有重要影响.本文对文学作品主题的模糊性问题、多主题问题、形象大于思想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阐释.  相似文献   

16.
文学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长期没有得到重视。课程改革让文学教学获得了应有的地位,文学教学研究也逐渐受到教育研究者们的关注。为什么要确定文学教学内容,如何确定文学教学内容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针对初中学段文学作品教学内容面临的问题,从对文学作品的整体把握和细节化探究、对文学作品的正确解读和体验式感悟以及对文学作品的形成解释和生成性评价三个方面,阐述文学教学内容确定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文学作品的阅读课要上出美感、上出高度,需要教师立足文本,披文入情,捕捉隐含在字里行间的意蕴.教师要站在“文学是人学”的高度,从研究作品本身所创造的“人文生态”系统的角度,引领学生解读、探究文学作品的意蕴.  相似文献   

18.
吴云 《安康学院学报》2014,26(6):115-119
为使学生切实提高文学修养、掌握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合作交流的综合素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有必要进行层级教学改革。具体改革措施包括以文学作品解读为主、文学史为辅,新发表文学作品解读与经典作品解读相结合的二元板块式教学内容;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讲、演、评为主的师生互动式教学方式;以阅读、文献整理、课件制作、讲评、小论文等为主的多元作业模式和师生共同参与的全程立体式考核方式。  相似文献   

19.
中学语文课本里所选的文章,除少量的说明文及其他应用文外,大多数都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是个复杂的存在,为读者留下了多元解读的空间。教学的功利化关闭了语文课程中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空间,多元解读一旦废止,个性解读更无从谈起。学生的阅读个性没有了,教师的教学个性也被捆绑囚禁,文学的美丽、文学的魅力,乃至文学的生命,就将在我们的语文课里一并丧失。一、文学世界是一个测不准的量子丛林。经典的物理学理论认为物理世界有其确定不变的客观性质,可以进行准确的测量。但是20世纪20年代由玻尔和海森伯发展起来的量子理论不再这样认为,在…  相似文献   

20.
文学是审美的,文学作品的生成过程有其独立的逻辑走向,同时由于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人们阅历、观点的不同,文学作品具有了多义性,而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只有在感知文学形象的基础上才能对作品作出各种恰当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