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宗白华意境理论的贡献在于,他赋予传统意境范畴以人生观、宇宙观的形上学特定内涵,从发生学角度以虚实二元的互动相生阐释了意境的深层创构,并揭示出意境的审美表现在于空白、飞舞和禅境。宗白华奠定了意境美学现代体系的理论根基。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代美学大师,宗白华在吸收中国古典美学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对于哲学、社会、人类、宇宙的深入思考,对"意境"这一古典美学范畴进行了独特的界定和解释,赋予意境以更加深广的内涵。宗白华的意境论具有内涵的丰富性、层次的创构性、视角的开放性和思辨的深刻性等重要特点,具有独特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3.
宗白华先生其独特的“散步式美学”方式对中国古代美学中“游”这一审美范畴作出了富有现代性意义的诠释,赋予了它新的内涵和生命力。本文从对“游”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审美内涵的探析出发,并结合宗白华的“散步式美学”对于“游”的审美意蕴的发挥,为现代人达到审美的生存寻求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4.
宗白华作为一位中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对20世纪中国美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那非凡的艺术气质,独特的知识结构,留学德国学习美学和哲学的经历,以及对中国艺术的深切体验,使得他在美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上,能以西方美学为参照,以中国传统思想为本根,以体现生命意识的中国艺术为核心,为后人的美学研究提供了范式,在审美的人生观方面,宗白华推崇一种既超尘脱欲又积极进取的人生境界,反映了艺术化的心灵境界。同时,他还继承中国传统的诗学观,将意境看成艺术家由情景交融而创构的境象,其中体现着艺术家的人格涵养,在虚实相生的意境中,宗白华特别强调了艺术的动静相成,在叔本华的影响下,宗白华对中国艺术中的音乐精神有深刻的感受和见解。  相似文献   

5.
宗白华的艺术理论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美学艺术理论的土壤之中,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理论重生命、崇意境的特点,而且结合他自己精深独到的见解,使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焕发新的光彩。同时,他将这种艺术理想融于艺术创作之中,写下了风格清新、意境深远的诗集《流云》。理论与创作的互证互释,使宗白华的艺术世界成为他审美人生的一种最好的印证和诠释。  相似文献   

6.
宗白华美学在全球化时代愈发彰显出"中华精神".一方面宗白华的美学思想及其艺境论以生命为本体,追求生命精神的超越;另一方面宗白华"妙悟"为本的审美认识方式与生命本体有着内在关联,体现了生命与艺术一体化的境界.宗白华美学体系的成功创建与多元互补的方法论布局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支撑宗氏美学架构的方法论值得探究.从本体、经验到方法,宗白华将现代"中国美学"推向了一个新境界.  相似文献   

7.
宗白华的美学研究具有雍容、灵动与洒脱的学术风格,这种风格被称为“散步美学”;散步美学的主要方法论特征是直觉与逻辑的统一,在对中国艺术意境的描述与阐释中,宗白华具体而娴熟地运用了这一方法;这一方法之所以出现在宗白华的美学研究中,主要是因为宗白华不仅有丰富的东西方艺术体验与修养,而且还有将东西方文化与艺术“渗合融化”的理想、视野与实践。让人怅惘的是,散步美学的方法虽令人向往却无从摹仿。  相似文献   

8.
宗白华的“意境”是一个具有浓厚形而上意味的范畴,他在这个概念中寄寓了自己对于宇宙真理的探索意志,而宗白华对于中国画艺术的研究,都旨在阐明中国画意境中所蕴含的中国人的宇宙观念,并致力于揭示出构造这种意境的形式元素的独有特征。  相似文献   

9.
舞动之美——中国艺术意境的一种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红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29(1):100-102,106
深得中西方文化三昧的宗白华先生从他独特的生命美学视角观照“舞”在中国艺术意境里的内涵与外延。“舞”的空间是中国哲学生生不息、玄妙无常的“道”的体现,是我们“由动入静”的幽邃之径。“舞”在中国传统艺术里有着深远的范畴,宗白华先生在实现他的意境理论构造的同时向我们揭示了大到建筑,小到印章,贯穿诗词书画中的舞动之关,给予我们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传统的艺术。宗先生的这一独特的审美视野拓展了我们对美的感受与欣赏角度,是值得我们记取的。  相似文献   

10.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音乐美学中研究和探讨意境美的重要作用和独特含义,是探讨中国音乐艺术本土化、民族化、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研究范畴。这里着力论述了艺术意境与音乐美学意境的异同、音乐审美中意境美的特征,提出意境美是音乐审美的最高追求。  相似文献   

11.
“妙悟说”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学说。这个学说由朱光潜和宗白华先生引入近现代美学。形成了现代美学“妙悟说”,从而标明了“妙悟”在审美中的地位和作用。“妙悟”在审美中居于本源性的基础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这个思想,是朱光潜和宗白华先生留给我们的重大启示之一,对于中国当代美学的建构具有不可忽视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宗白华先生终生情笃于艺境之追求,极大地拓展了意境的外延.首先,他将生命意识引入造型艺术,拓展了意境在建筑、雕塑等领域的应用;其次,在音调艺术中,把音律和时间结合起来,让音调艺术从宇宙本体“道”出发,重新挖掘在时间中的音调艺术;最后,在融合时间、空间的拟态艺术中,他把“舞蹈”艺术的价值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并肯定了中国传统戏剧“化景物为情思”的意境创造方法.  相似文献   

13.
宗白华在中国古典艺术批评理论的启发下,将生命本体的美学观念运用于现代艺术的解读,建立了“生机主义”的现代批评理论话语模式,开辟了生命意象批评与境界体验批评的方法,并具体展现在对中国现代诗画及西方现代艺术的批评实践中.宗白华以其批评思想、批评实践以及批评史研究这三个维度建构了现代“艺术批评学”.宗白华的艺术批评学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规避了中国现代艺术批评“唯西方是从”的方法论缺陷,并对当代中国艺术批评学和批评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宗白华先生是一位学术研究的开拓者。他以西方美学为参照,以中国古典美学为根基,成功地开拓出中国古典美学转换发展的新空间。本文意在结合宗先生美学研究的实践,浅析他以中华文化为根基的学术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宗白华先生的美学论文《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分析了中国诗画在空间意识表现上的美学特征。他认为:中国诗画中空间意识的表现手法是散点式的,其特征具有音乐的节奏与和谐的境界,其象征中国人最根本的宇宙观即形而上的“道”。宗先生的这一观点是辩证的、独特的,富有独创性。  相似文献   

16.
歌德及其浮士德精神影响了宗白华的一生,他研究歌德的主要篇目是《歌德之人生启示》。宗白华对歌德的研究旨在从歌德或浮士德精神中找到当时中国青年解救的办法乃至当时整个中国的出路问题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7.
作为"五四"白话文学及新文学运动之初所发生的"文"、"白"和"新"、"旧"之争的一部分,胡适与辜鸿铭之间文学与文化的分歧,从表象上看,集中于他们对中国文化与文明的现代化途径与方式的不同认识上。但其焦点,却在于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之本质性理解和现代价值之评价上,在于他们对文化与文明的真正涵义与基本旨归的认识与实践方式上,在于他们对传统道德理性与现代科学理性彼此在现代思想、学术与精神生活领域的冲突与如何协调平衡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