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发生于20世纪40年代并在解放区广泛开展的新秧歌运动,不仅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动员、建构解放区革命文艺新秩序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且也对改造民间社会及其民众思想,特别是整合知识分子的情感方式和价值观念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新秧歌运动的工农兵主体文艺指向,在使延安知识分子发挥自身职能专长参与革命文艺秩序建构的同时,开始了角色的转变与思想改造过程.特定政治权力和大众意识的双重趋迫下知识分子话语的缺失及其文化性格的重塑,在这场以改造置换乡土民间艺术使之适用于特定意识形态文化建构的文艺运动中得到了富有意味的呈示.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由民间传统秧歌改造而非自然传承来的延安解放区新秧歌一改传统秧歌戏谑调笑、自在不羁的特色,而成为新的社会历史语境中激励鼓舞民众战斗激情的武器。作为意识形态的直接产物,新秧歌应时而生的意识形态特质已将民间秧歌的本质内核彻底改写,其在创作观念、文本内容和形式等方面都体现出与传统旧秧歌截然不同的鲜明的意识形态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延安整风运动和"讲话"之后,中国共产党更加强化了意识形态对思想文艺领域的规范和控制,也对文艺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要领域所独具的地位及作用有了更为明确的要求。因此,延安"新秧歌"运动的发生及其对民间传统艺术自内容到形式的改造和利用,均使之成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借助文艺形式实施文化革命的一种资源和策略。而文艺"表现新的群众的时代"要求不仅规定了"新秧歌"创作的题材和主题,而且影响了这一艺术形式的总体表演风格和审美倾向。被赋予全新艺术职能和审美要求的"新秧歌",作为40年代革命文艺的一种代表性形式所具有的范式意义,对之后共和国文艺新秩序的建构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上一世纪40年代的延安“新秧歌”运动中,对民间传统秧歌的改造转换,使原本民间的狂欢衍化跃升成为寄予特定意识形态话语诉求的红色仪典和建构革命文艺新秩序的重要资源,其演变过程,呈示了政治权力之于民间、以及特定民俗活动的深刻影响.其中,各分层文化之间、政治话语、革命叙事与民间伦理之间不可避免的碰撞、拒斥甚或对抗与制衡,也深刻地反映了特定时代语境下政党、民间、知识分子在其所共在的话语场域中彼此互融互动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5.
《宜宾学院学报》2018,(2):12-20
大生产运动与延安新秧歌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延安文艺整风后,延安戏剧界不仅对"大戏"进行了全面的否定,而且确立了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方针,走文艺的工农兵路线。此时,延安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成为文艺服务的首选对象。随着《兄妹开荒》的成功演出以及延安领导人对其在大生产运动中价值的肯定、秧歌的价值被发现,延安的新秧歌运动由此拉开序幕。在新秧歌运动中,秧歌也一改民间文艺的娱乐性成为了党政策的推广者,并自觉承担起了宣传与规训的任务。  相似文献   

6.
延安时期的新秧歌运动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晓旭  郝磊 《文教资料》2008,(33):77-78
延安时期的新秧歌运动是将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和当时的抗战思想相结合的范例之一,在中国新时期文艺运动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解读延安时期新秧歌运动的背景和形式,对于继承和发扬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将时代精神与民间艺术相结合的优良传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陕北秧歌是植根于乡土世界与民众精神之中的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传统民间文化形式之一。20世纪40年代,这一传统民间文化形式被发现并纳入中国共产党革命文艺建构与发展的全新轨辙。中国左翼革命对"民间"的发现以及借助对传统民俗活动的挖掘与利用来建构其文化新秩序的策略实施,使借鉴民间传统秧歌的表演形式而创造的新秧歌有了发生的契机,新秧歌运动在这一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下得以展开。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民间文化与现代政治文化中,庆典或节日仪式作为一种文化表演,是基于一定文化传统对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加以程式化的表述性行为。但相对而言,前者具有一种阈限期娱神亦娱人的释放或调整功能,后者则强调特定话语场域政治目标指向中的节制与规范。延安时期的新秧歌运动已经明显地表现了出来了这一特点。伴随新生共和国的建立,陕北秧歌从农村而及城市、从西北边地而及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逐渐成为代表共和国政治文化的红色仪典。新秧歌的这一发展轨迹及其作为国家仪式在一系列革命节日中的在场与规约,不仅凸显了其在国家政治文化和民众节日生活中的特殊地位,也深刻地反映了权威政治话语的力量和上层文化对民间文化的影响,以及特定政党意识形态的文化建构理想。  相似文献   

9.
曾经在延安这片革命圣地上兴起的新秧歌运动已随着光阴的流逝成为了艺术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所留下的关于中国民间舞蹈发展方向的问题却不断引起人们的思索,它开辟的民间舞蹈发展道路在充满着希望的同时又那么绵长,为我们现代从事民间舞蹈的工作者指明了方向,让民间舞蹈与社会前进的主潮流共同发展。本篇论文以中国四十年代兴起延安新秧歌运动为中心,从背景、影响、启示三方面谈起,重点研究延安秧歌运动对中国现代舞蹈重心变化所产生的影响,以及我们现代的舞蹈工作者如何从中汲取经验来更好地发展中国民间舞。  相似文献   

10.
论延安解放区的新秧歌运动薛伟一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确立了文艺的工农兵方向,为无产阶级文艺运动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道路。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的秧歌运动,就是在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指引下发展起来的。延安解放区的新秧歌运动,是实践文艺...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综合归纳法等研究方法,从社会学、民族学、体育学等视角对昌黎地秧歌这一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其所传承的体育文化进行详细剖析,阐释其所具有的社会功能,为昌黎地秧歌的进一步传播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东北秧歌、陕北秧歌,安徽花鼓灯和云南花灯,是“北歌南灯”的重要代表。“北歌南灯”的舞步、舞姿等动律特征和舞具特征反映了汉族民俗舞的南北差异。同时,通过各地区民俗舞之间的交互影响甚至是直接的播迁、传承,又使“北歌南灯”在许多地方保持了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祁太秧歌的民俗学田野考察,揭示出祁太秧歌作为一种地方小戏,不仅存在于传统的乡俗礼仪中,还存在于当代仪式庆典中,并且作为地方民间艺术的典型代表,还积极参加由官方组织的各种文化活动,这些构成了祁太秧歌在当代社会传承与变迁的主要脉络,并赋予祁太秧歌一个全新的民俗语境。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赤峰市萨力巴乡乌兰召村"呼图克沁"是由傩文化、萨满文化、查玛文化、汉文化、蒙古族民间文化等融合的产物。从艺术特色来看,"呼图克沁"继承了蒙古族萨满教傩舞、佛教查玛、汉族秧歌的有益成分,堪称是蒙、汉、藏民族文化交流的结晶。尽管"呼图克沁"受上述文化的影响和渗透,它却始终保持有蒙古族民间文化特色。它为蒙古族群众喜闻乐见。它的演员全是蒙古族人,它的表演全用蒙古语,由此可见,"呼图克沁"是地地道道的蒙古族民间艺术,尽管受多种文化影响,却改变不了它的这一本质。  相似文献   

15.
延安时期秧歌运动概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延安时期,随着中共中央对文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功能的重视,秧歌这一民间文艺形式适时活跃起来,并以"全民狂欢"之势,席卷了整个陕甘宁边区乃至全国,从而形成延安文艺运动史上蔚为壮观的秧歌剧运动。  相似文献   

16.
潘九娘是梅山山歌中唯一有名有姓的女子,潘九娘的故事在梅山地区广为流传.《杨益与潘九娘》是梅山山歌发展成熟后的一首富有代表性的作品,在梅山文艺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价值.由它可以窥见梅山文艺,特别是梅山山歌变化发展的脉络.从梅山山歌《杨益与潘九娘》中的潘九娘形象,可以探视出梅山女性的情感特征、人文习俗与社会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文化社会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白茆山歌《舂米歌》本由专业文艺工作者创作,现如今却成为白茆山歌手的保留曲目。过去对民间文艺源头的认识有两种学说富于代表性,一种是“民间源泉论”,认为文艺的源头在民间;一种是“文化下移论”,认为文化中心不断向外围扩散传播。在新的时期,应认识到两种理论的片面性,民间文艺其实是多种成分相互作用亦即“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休闲及健身意识越来越强.而健身秧歌又是一项集健身性、娱乐性、艺术性为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它以多姿多彩的无穷魅力,吸引着不同人群投身其中,在休闲体育开展过程中有很多优势。通过对健身秧歌健身的价值及在休闲体育开展中的优势展开研究,能为健身秧歌这项民族传统健身项目在休闲体育中更好地开展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定州大秧歌是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剧种,表现的社会生活相当丰富。数量众多的秧歌作品,全面展示了乡村文化。深入研究它的思想内涵、艺术价值、社会意义,对于发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保存民间丰富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