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帅 《新闻世界》2013,(1):148-149
媒介的负面报道通常为对反常和消极事件的报道,其主观目的是为了揭示问题,以维护受众的知情权。然而其达到的传播效果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本文从这两方面分别论述负面报道传播的心理机制,探讨负面报道的心理传播过程,并为规避消极影响提出了几点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周琼 《东南传播》2015,(4):138-140
在现行媒体运行的环境中,正面新闻产生负面效果的原因也非常复杂,有政策屏蔽的原因,有角度选择的原因。媒体在新闻报道中要发挥新闻揭示真相,引领舆论的功能,必须从各方面把握正面报道的负面、正面效果的度,以达到传播目的。  相似文献   

3.
戴恒曙 《新闻世界》2009,(11):89-90
“负面报道”是通过反映和暴露社会阴暗面,来达到促使公众警醒、推动社会前进的作用。“负面报道”所产生的社会效果是正面还是负面的,不在于事件本身,而在于媒体的报道思想、报道角度、报道手法。在新闻实践活动中,记者编辑如果妥当地处理“负面报道”,就能够发挥“负面报道”的正面功能,对公共利益以及社会健康运行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新闻报道通过两种报道推动社会和谐进步: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每种报道都存在报道的正面效果与负面效果。新闻媒体通过负面报道进行舆论监督,以促使社会做出一定的改革,同时这些报道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矛盾、维护稳定,正面效应巨大。当前我国负面报道因为各种原因,受到某种程度的限制。负面报道如何扩大正面效果、缩小负面效果,既是新闻观念的问题,也是新闻报道的技术与艺术问题。  相似文献   

5.
“负面报道”的概念始于何时,暂且无从考据;此说与日俱盛却是有目共睹,并且还派生出了“控制负面报道”“减少负面新闻”等说法。  相似文献   

6.
"负面新闻"报道作为新闻报道中的一个谨慎话题,在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一块"禁区",媒体报道中占据绝对优势的是正面新闻.随着我国民主制度的不断健全和民众知情权意识的提高,如今,负面报道已不少见.对于带有负面信息的报道,不能笼统的一概否定,笔者认为:负面报道不等同于负面效果,通过具体的分析、考量、把握,负面报道也可以达到正面效果.  相似文献   

7.
廖昌喜 《新闻界》2001,(6):45-45
近年来,我国新闻界出现了一个“负面报道”的新闻概念。那么什么是负面报道?这个报道是如何界定的?它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如何在新闻实践防止负面报道的产生?笔者拟就这些问题进行一些简单的探讨。所谓负面报道,是指在各类媒介传播的新闻信息中产生了负面社会效应的报道。这里指的“媒介”不仅是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还包括互联网等新媒介。“新闻信息”,不仅指常规的新闻消息,还包括传媒发布的一般信息。“负面社会效应”,是指新闻信息传播后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对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生活秩序产生了损伤或…  相似文献   

8.
杨泽鑫  谭丽 《东南传播》2018,(5):121-123
恐惧诉求是一种常见的传播方式,在公益广告中的运用较为普遍.但不同的恐惧强度会影响受众的态度和行为,若公益广告中的恐惧强度把握不当,受众会采取防御性回避、反对和抵制的行为,即公益广告产生了负面效果.本文从保护动机理论、新平行过程模式理论和恐惧心理禁区理论三个角度来分析公益广告中运用恐惧诉求策略所产生的诉求效果以及产生负面效果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媒体传播产生的负面效果,不仅有损媒体的公信力,而且也会对受众造成伤害。本文从传播效果研究入手,分析了媒体传播负面效果产生的主要原因和分类,并提出了基本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特殊的新闻报道手段,隐性采访有助于新闻媒体更好的揭示社会问题、履行舆论监督职能。但隐性采访的不当使用也会产生不良后果,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本文分析隐性采访对新闻行业本身、法律方面所带来负面效果,分析新闻记者在选取隐性采访作为报道手段时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陈娟 《新闻实践》2010,(7):23-25
社会烦闷心理实际上是一种公共情绪,可以归结为一种负面的“情绪型舆论”,它主要是社会环境变动与公众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无论什么样的情绪型舆论,正面的或者负面的,传媒都不能视而不见,也都不能过分放大,否则会产生相反的传播效果。如果说将“网事”从网络媒体的信息海洋中打捞出来,是传媒解烦实践的第一步,那么,接下来传媒要做的就是冷静地进一步报道并解读“网事”,对这种负面的情绪型舆论给予疏导。  相似文献   

12.
林芳 《报刊之友》2014,(9):50-51
中国的“拆迁史”可谓是一部浓墨重彩的悲喜剧,一边是暴力拆迁的恶性循环,一边又是“拆迁暴富”的不断刺激,“拆二代”也由此开始进入舆论的视野,作为一种负面形象而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以网络媒体上有关“拆二代”的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多维思考,主要探讨了大众媒体对于“拆二代”负面形象建构的成因,分析了大众媒体所构建的拟态环境对于“拆二代”负面群体形象认知起到的重要影响,最后对媒体应该如何更好地向受众传递信息给出一些中肯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是党对新闻宣传工作的基本要求。正面宣传能够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达到团结、鼓励、稳定的积极作用。然而,由于新闻传播过程的复杂性,因传播者操作不当、或因受众对所接收的新闻信息的不同解读等原因而导致的正面宣传产生负面效果的现象时有发生。这种不容忽视的现象亟待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文章回顾了博客论坛,认为图书馆学术性博客论坛固然有其诸多的正面传播效果,但也有其传播的负面影响,对其负面传播效果进行客观的分析研究,及容易导致负面传播问题的分析,其目的在于扬长避短,因势利导,更好的利用好、建设好这一新生事物,促进中西部落后地区的学术交流和图书馆业务工作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全国性问卷调查,对灾后重建三周年媒介宣传报道的效果进行了检验.检验主要包括“受众对灾后重建的关注度”、“受众对灾后重建报道的信任度”、“受众对灾后重建的认同度”三个指标.从这三个指标来看,灾后重建三周年的舆论引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中的一些经验值得借鉴.文章在对灾后重建三周媒介宣传报道效果进行评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成就报道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微博中的负面情绪传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璐 《今传媒》2012,(2):54-55
近两年来,微博蓬勃发展迅速成为公众舆论的重要策源地,在几次重大的舆论焦点事件中,微博传递信息、发表言论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视。微博除了传播信息和言论外,还可以传递情绪。情绪的传递是无形的,影响也是潜在的,但是却同样对公众产生巨大作用。本文以微博中的负面情绪为研究对象,探讨微博中负面情绪的传播机制。  相似文献   

17.
“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的概念来自西方新闻理论。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概念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主观的。这里有两层含义。  相似文献   

18.
杨亚萍 《新闻世界》2011,(7):297-298
在现代传播环境下,出现不少媒体将一些负面报道过分放大化的现象,也即"被传播"现象。由此引起了公众的恐慌,带来了不良的社会示范效应,也损害了媒体自身的公信力。这主要是受媒体间恶性竞争的驱使和部分媒体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的影响。本文针对"被传播"现象的出现,提出了媒体舆论引导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有一种舆论认为,媒体过于偏好负面情绪表达,习惯于将一些负面情绪和畸形价值观层层放大,以此制造传播效果。我们不否认,部分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为了传播效果的需要,的确存在标题党横行等乱象;但是,同样不能否认的是,多数所谓的负面情绪表达关联的大都是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真实声音,它们听上去可能不像正面报道那样欢乐祥和,但往往也是真实反映了底层民众的利益诉求。  相似文献   

20.
“负面报道”的概念始于何时,暂且无从考据;此说与日俱盛却是有目共睹。并且还派生出了“控制负面报道”“减少负面新闻”等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