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教与中国的文化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尤其对元代的神仙道化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从人物形象、语言风格、创作模式、思想倾向等几个方面人手,剖析了道教文化尤其是元代全真教对元代神仙道化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莆田学院学报》2015,(3):54-60
重点述评百年道教戏剧三个阶段的研究历程,即:民国时期的道教戏剧研究,1950—1980年间的道教戏剧的研究,1981至今的元代"神仙道化剧"研究以及道教戏剧其他专题研究。指出探讨道教及其他民间信仰与关系,梳理其宗教性和世俗性的相互消长是未来道教戏剧研究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3.
固原地处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交汇之地,为道教在固原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崆峒山早期道教是固原道教文化生成的源头;朝那湫,是固原秦汉时期道教文化发展的渊薮;考古发掘再现了南北朝时期的固原道教文化的状况;元代固原道教在兴盛的同时融进了神秘色彩;明代道教文化是固原历史上宗教最为兴盛的时期;清代后期,由于战乱和地震等自然灾害,道教文化建筑遭到了很大破坏。但民间仍很活跃;民国初期,固原道教文化保持了清代以来的状态;1920年海原大地震,给固原的道教文化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相似文献   

4.
元代道教史籍非常丰富。元代道派的分衍与创新,道教传播范围的拓展,道教史家素质的提高等因素,促使道教史籍在元代得到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5.
产生于中国本土的道教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演变,道教音乐常在大、小道场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民间俗称"唱经"、"念经",并配以各类打击乐和器乐,往往在祈福迎祥、尊天敬神、超度亡灵、祭祖安魂、禳灾避祸、驱鬼降妖等法事中配合诵经讲法。道教音乐起于北魏,兴盛于唐朝,经历了南宋、元代、明代等时期,道教音乐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普及,并形成不同风格、不同地域的道教音乐种类和流派。清水道教音乐隶属于全真道派的道教科仪音乐,亦称道场音乐或者斋蘸音乐。本文主要论述清水道教音乐的地域性特征研究。  相似文献   

6.
道教特有的神仙信仰在丰富和充实元杂剧内容的同时,使“仙凡仙——戏中戏”程式化结构成为可能,构成了元代道教戏剧与众不同的审美意蕴和艺术表现形式,促进了道教与戏剧之间紧密结合与良性互动,既形成盛极一时的元代道教戏剧又促进道教向民间进一步辐射和渗透。道教以其独特的神仙信仰系统丰富和充实了元杂剧主题内容,建立起仙凡仙和戏中戏的程式化戏剧结构。  相似文献   

7.
道教作为中国本土信仰,在东亚文化圈内以隐性的方式传播。这种传播方式导致道教极容易与其他文化逐渐融合。道教约在东汉末年传入越南,并以隐性的方式在越南传播且与当地民间信仰相融合。其结果是使道教深入到越南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产生了一些越南化的新道派。在近代,道教又在越南民间信仰自觉以及新兴民间信仰的产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高台教的出现正是道教越南化的代表结果。  相似文献   

8.
海南道教的兴起与扩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道教最早出现于唐代,勃兴于宋元时期。宋元两代,海南州县普设道观,出现一批知名道人和道教名山胜境。明清两代,海南道教逐趋民间化,县以下观堂祠庙增多,民间授道,山尖道旁修筑风水宝塔,民间盛行多神崇拜。近代以降,海南道教世俗化,几于无处无之,并传人少数民族地区。宋代海南信奉神霄派和金丹派南宗,元代以后主要崇奉正一道。  相似文献   

9.
道教是中国本土化的宗教,它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关于宇宙人生的体验、认知,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汉水流域不仅是我国道教早期发祥地,也是后世道教发展的重要区域。道教的产生与传播同汉水流域自然环境及巴蜀、荆楚文化区文化特质彼此交融密不可分。具体而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与生活方式,经久不衰的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民间原始巫傩信仰、神仙意向与长生追求是汉水流域道教得以生发的文化地理条件。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北方的全真道在金、元时期曾经兴盛一时,至明代开始走向衰落。然而,明中叶嘉靖时期以来,因皇帝的崇尚,道教地位又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在民间,很多高道开宗立派,为道教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全真道支派的崂山道教,也一度中兴,不仅在民间产生了广泛影响,也引起了朝廷的重视,龙门三大派的创立,即是其兴盛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1.
武当道教是中国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武当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地位及其发展历史等方面,都折射出武当道教文化的开放性、兼融性、延续性、辐射性特质.  相似文献   

12.
仅仅把道家视为哲学,把道教视为宗教,认为二者之间有鸿沟的观点,都是偏颇的。二者间的共同性远远大于差异性,道、学、术的三重互动关系,是贯穿二者的逻辑红线。二者与儒、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在这指导下研究道教通史、地域道教史、道教思想和道教哲学,会有一些新的发现。道教的专题研究有音乐、养生、水文化、内丹等侧面,文献方面,民间道教文献,尤其是写本文献,研究价值很大。从道教出发研究儒家、易学、中国古代科技思想和哲学、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会有一些新的发现。  相似文献   

13.
歌诀除了具有一般歌谣的形式外,还包含了对技艺经验的记载,是中国民间文学、通俗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广泛采用了歌诀的形式,用于传授修行方法,这一传统也为内家拳所沿习。内家拳歌诀具有浓厚的道教文化色彩,体现了道教的哲学思想,总结了道教的养生方术和功法要领,也反映了道教的神仙观念。内家拳歌诀通俗易懂,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因而能获得更为广泛的传播,反过来又促进了道教文化的弘扬。  相似文献   

14.
道教宫观山志是道教典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中国道教史、方志史乃至文化史的宝贵材料。本文以元代道教宫观山志为例,对其编纂、体例特征及史料价值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5.
武夷山是道教名山,道教文化资源丰富。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武夷山应充分利用道教文化的旅游价值,开发道教旅游产品,一方面可以丰富武夷山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扩大游客对武夷山文化遗产的认识度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可以利用道教伦理道德的社会教育价值,在旅游过程中强化对游客的环保教育和道德教育,深化旅游的内涵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具有本土化的交融性和相生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远古时期,岭南地区山林远海较多,自然灾害频繁,气候恶劣,巫术盛行。当地的少数民族大都相信万物有灵,信仰内容广泛。道教在神祇的塑造方面善于将国内各民族的神灵信仰纳入自己的范畴中,在现实的修行与传教行为中乐于隐遁山林,超然物外。道教神祇与岭南民间信仰在岭南地区交互影响,共同形成了以道教神祇信仰为基础的岭南民间信仰体系。  相似文献   

17.
魏晋南北朝民间山岳信仰很大程度上受到道教文化的影响,不仅山神信仰与道教文化有密切的关系,民间的灵山崇拜也融入了许多道教服食养生、神仙文化的内容.另一方面,从早期道教神灵信仰、炼制丹药、法术等方面也可看出其对民间山岳信仰的吸收和发挥.  相似文献   

18.
豫南民间道教音乐作为道教文化的载体之一,除具有道教音乐的基本特征外,尚有许多鲜明的地方特色。其音乐结构庞大、旋律婉转华丽、节奏丰富多彩,深深扎根于民间,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为一体,同时又保持了道教音乐超然纯净的清新风格。  相似文献   

19.
不同宗教信仰往往给民间故事留下深刻的民族文化印记,在类型研究上应引起充分注意。道教对中国民间文学、特别是幻想故事有着深刻影响。有许多故事在口头传承过程中因吸收道教影响,在枝节上发生变异,染上某些道教文化色彩,这类情况十分普遍。但它们的基本情节结构尚未改变,仍可作为普通故事类型看待。另一种情况是借助道教神秘幻想,创造新的故事类型,或增添新的情节单元,由新旧复合产生出具有相对独立的新类型。  相似文献   

20.
道教成仙说主要有两种,一为肉体成仙说,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另一种为灵魂成仙说,在唐代以后盛行。由元代道教史籍可以看出宋元道教对传统成仙思想的革新:反对服食、炼丹等求仙术,提倡内丹、心性修炼;反对肉体成仙,提倡灵魂成仙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