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将“家国情怀”列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中,历史学科达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很多时候,“家国情怀”教育主要由老师说教式完成,学生参与度较低,“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流于形式,学生无法产生共情和共鸣。笔者认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大卫·库伯提出的体验学习理论可以较好地完成历史学科“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在众多体验式学习方法中情思造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历史体验,在情境中感悟历史,并在感悟中涵育家国情怀,实效性最强。  相似文献   

2.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利用历史故事,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是落实核心素养这一教学目标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责任感与使命感的重要方式。对此,文章首先分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性,然后指出初中历史教学中培育家国情怀的具体对策,旨在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3.
<正>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历史学科的课程目标由"三维目标"发展到了"学科核心素养"。在历史学科的各核心素养中,"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1]历史学科可以通过日常课堂教学、主题实践活动、教师人格涵养等方式实现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除此之外,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也是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20,(14):129-130
家国情怀素养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重要的素养,培养高中生的家国情怀素养体现了历史教育的价值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并且随着高中教育不断受到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学者逐渐注重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本文通过分析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家国情怀的重要性,提出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家国情怀的研究策略,意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培育新时代的高素质接班人。  相似文献   

5.
开展研究性学习,融合乡土历史,有利于丰富教材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家国情怀,进而培育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6.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它包含文化传承、国家认同、责任意识和国际视野等核心要素。从实践进路看,教育者可按照"家国情怀是什么""为什么要培育家国情怀""怎么样培育家国情怀"三个环节推进家国情怀教育。  相似文献   

7.
家国情怀素养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价值追求的核心目标,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实践"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措施。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乡土资源和试题资源,进行多样化的历史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才能将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8.
历史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其中家国情怀是历史核心素养中的核心价值观。历史学科是家国情怀教育的主战场,因此每位历史教师必须肩负着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重任。本文结合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探讨如何实施家国情怀教育,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9.
于杰 《学苑教育》2024,(5):82-84
高中历史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在高中历史课程学习中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历史课程立德树人的价值所在。文章就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与价值进行分析,着重探讨通过高中历史课堂培养和提升学生家国情怀的有效路径,让高中生在历史课程学习中涵养家国情怀、浸润美好品格、树立远大志向,更好地建设国家与社会。  相似文献   

10.
纵观近几年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题,很明显高考的指挥棒已经落在了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上,学生历史学习的目标是具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历史学科思维品质和能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其中,"家国情怀"在新高中课程标准中被作为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价值观,在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家国情怀是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每个学生都能认真理解。培育家国情怀,不仅能够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课程,还能培养学生的优良品格。但是当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家国情怀教育经常被忽视,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因此,将细致地介绍高中历史教学中融入乡土史资源,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进而提升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2.
<正>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时空观念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历史解释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1)五大核心素养相互联系交融,构成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门凸显人文性的课程,"历史教学应指向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1],如何把家国情怀核心素养落实到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是当前所有初中历史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学资源,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情境,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历史,从而实施有效的家国情怀教育"[2]。那么,教师如何创设特定的历史教学情境,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体验与感悟,从而促进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呢?下面,笔者以"明朝的对外关系"一课为例,浅谈如何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有效的历史教学情境,提升历史课堂的生动性,引导学生体验、思考和学习,推进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  相似文献   

14.
家国情怀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美学精神、历史本体之美与家国情怀的内在美高度契合。在中华美学的影响下和深厚文化的浸润滋养下,家国情怀也实现了融合升华。历史学科所蕴含的家国情怀元素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勇担使命”的民族复兴重任有着内在统一性,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高中历史教学中美学理论与家国情怀的融合,对学生审美、人文素养的提升和价值观念的塑造有正向影响。本文以家国情怀为视角提出了高中历史教学的审美化建构,并以审美化建构推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进而为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和价值观念的深层次建构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了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其中作为五大核心素养落脚点的是"家国情怀"。首都师范大学徐蓝教授认为:"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1]据此制定的家国情怀学业水平1、2是能够具有对家乡、民族.  相似文献   

16.
家国情怀是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教师培育学生情感与人格的重心和关键。教师要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可以:撷诗引歌入课,唤醒家国情怀;对话、牵手历史名人,渗透家国情怀;弘扬乡土教育,提升家国情怀;找寻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升华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7.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始终贯穿于整个历史课程。近几年的高考对家国情怀的考查是非常频繁的,选择题、材料分析题和开放性试题都有涉及。对此,教师要围绕家国情怀这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开展教学,引导学生在练与考中,升华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8.
陈洁平 《江苏教育》2023,(20):93-94
<正>《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就是要拓宽学生视野,发展历史思维,培养学科关键能力,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十分重要。本文以人教版历史教材必修二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一轮复习为例,探索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进行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培育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9.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落实核心素养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该采取有效策略来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20.
康文杰 《家长》2023,(5):122-124
<正>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逐渐融入家国情怀、核心素养,旨在通过历史教学帮助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其自身的民族自豪感,促使学生意识到个体对社会的使命感。文章从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育意义出发,指出家国情怀的内涵。与此同时,结合时下现状以及高中生群体的实际学习需求设计培育路径,意在实现历史教学质量的提升,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使之成长为更具责任感、民族认同感的栋梁之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