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司空图(837——908),字表圣,晚唐著名的诗歌评论家。他是把诗歌纳入他整个的生命中,作为其一个部分来追求的。他对诗人创作心态的揭示,实是他本人体悟宇宙自然(即他所谓的“道”)独特的心理状态的反映;他对诗歌自身美的旨味的要求,实是他生活理想的体现。也  相似文献   

2.
老子的“虚实相生”观对司空图营造意象多有影响;庄子的“心斋”对司空图也大有启发。同时,中国画论及其他诗人的诗论对司空图的意象理论也有一定影响,从而最终促成了司空图以“虚”为纲来建构诗歌“意象”体系。  相似文献   

3.
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用二十四首诗论述了诗歌的风格意境。它虽说每篇充满着山水自然的生动描写,但诗人正是通过写自然之"实"表现了其崇尚自然、关爱自然的真实思想。同时,这种思想是晚唐社会思潮的反映,也是诗人自然生态意识的本能体现。而把握住这一点,对当下保护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现存文献资料,兹对晚唐诗人李洞诗歌的意象使用加以考索、辨正,并兼论其诗歌意象的深刻文化内蕴、丰富时代精神、深邃思想意识、独特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5.
《二十四诗品》是唐末诗人司空图的一部重要的诗歌理论著作,它论述了二十四种诗歌风格,也对体和用、形和神等进行了探讨,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司空图在对二十四种诗歌风格进行论述中,多用自然意象如花、竹、云等,以进行更恰当的形容,体现出自然之美。  相似文献   

6.
<正> 唐代诗歌的全面繁荣和成熟,使文学理论与批评也相应地出现了较大的突破,其中晚唐诗人司空图的诗论,开拓了我国古典诗歌理论的审美领域。 司空图(837——908),字表圣,河中虞乡(今山西虞乡县)人。作为诗人,在高手林立的唐代算不了大家,而使他能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地位的便是他的《二十四诗品》。 司空表圣生当晚唐,目睹乱离的黑暗社会而又报国无门,只好逃避现实,归隐到中条山王官谷。自号“耐辱居士”,与名僧、高士相往来,过着亦僧亦道的生活。又通过品诗、写诗,寻找精神上的慰藉和寄托,力求心境的平静和空灵。惟其如此,才能远离祸害,宠辱皆忘。因此,追求冲淡、自然之美,是司空图的最高审美理想。这种情趣,在《诗品》中得到很好的反映。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的诗歌平淡自然,真实婉转,浑厚玲珑,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特别是诗中的很多具体意象(如鸟、云、菊、松、酒等)都有其深刻的象征隐喻意义,寄托着诗人的理想和情操,是诗人人格的再现。但若将“鸟、(云)”、“菊(松)”、“酒”(包括各自类似的意象)三单论其一是片面的,只有三的完美统一才构成一个完整的“陶渊明”。只有将艺术性和思想性完美地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把握陶渊明诗歌,才能真正认识陶渊明其人。  相似文献   

8.
晚唐诗人李商隐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善于运用意象来表达内心情感的优秀诗人。在他的诗中,"雪"意象有着独特而丰富的象征意义,其中故乡、仕途、美人是雪意象在他的诗歌当中三种最常见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9.
司空图诗歌不同于晚唐诗坛颓丧凄凉的风格,而具有清和雅正的特点,这与他向前人学习有关,其中他尤其推崇以王维为代表的风格淡稚的诗人,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也体现出继承学习王维的倾向,其待作追求清新淡雅的风格、静谧的意境,并在表现手法上继承和学习王维诗歌。  相似文献   

10.
晚唐著名诗人和诗论家司空图的诗歌在晚唐诗坛上颇具特色,即以“雅正”为主要风格,有别于晚唐颓丧凄凉的诗风。形成这一风格,主要与其祖辈仕进相对成功的家世因素激励、个人相对顺畅的仕途人生、儒佛道思想的交融影响以及诗人“渟蓄温雅”等诗学观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夜意象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书写主题。唐代诗歌夜意象描写丰富而且多元,晚唐诗人李商隐流传下来的近600首诗歌中,关于“夜”的意象描写很多,且以“夜”为核心的词汇非常丰富。统计发现,李商隐诗歌中关于夜意象的描写有550余处,说明其诗歌创作不仅善于运用夜意象,而且夜意象描写丰富、密集。李商隐诗歌夜意象具有时间、情感、社会指向,大致可以归纳为黄昏意象、灯烛意象、月意象、梦意象等几种类型,这些意象显示出其诗歌的凄寒孤寂、朦胧哀艳、幽怨感伤等审美特征,而这种特征是由晚唐时代风貌、精神流变等社会因素以及身世家庭、性格爱好等个体因素使然。  相似文献   

12.
晚唐诗人李商隐是中国古代诗人中刻意追求意象美的杰出代表,他是一位积极入世的诗人,但因其政治追求的失意和人生际遇的坎坷,情感长期郁积,导致他的诗歌意象运用独特,形成了一系列以悲剧心态为情感底蕴的诗歌意象,有浓烈的主观色彩和悲剧情调,从而产生了跨越古今的美学感染力。  相似文献   

13.
晚唐诗人杜牧曾以诗人所独有的艺术敏感力,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指出李贺诗歌意象的丰富性及其奇崛冷艳的特征。意象美是李贺诗歌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诗歌意象,乃是诗人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有机融合的产物,它渗透着诗人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因此,透过意象这一审美层次,我们可以了解李贺心灵深处的情感活动,进而把握其诗歌创作的独特风格。 “一个有个性的诗人总有他独特的感觉和想象习惯,从而在意象使用上也会有自己的侧重面”。下面我们试从李贺诗歌意象的选择、组合与创造三方面分别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4.
李商隐是晚唐诗人中的领军人物,文名早就,以无题诗为大成。由于他诗歌意象运用独特,造成其诗歌内容婉转多义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代诗味论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晚唐司空图提出的“味外之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司空图强调诗歌深刻悠远的“韵外之致”,将诗歌艺术美的标准引向了诗歌深刻的意蕴层面,是对钟嵘“滋味说”的发展和超越。同时,司空图从“离形得似”、“不着一字”的角度分析诗歌“味外之旨”产生的途径,既丰富了诗味论的内涵,对诗歌的创作和鉴赏也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社会背景和文化心理上,探讨晚唐诗人许浑写作咏史怀古诗的直接动因及诗歌的内在含蕴,并对其诗歌定式之弊端给予具体的剖析。  相似文献   

17.
诗歌意象是反映诗人人格的一面重要镜子,由于人格的独特性,诗人的诗歌意象也有其独特性。本文以徐志摩的诗歌意象为例,运用诗歌的意象分析法,详细分析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18.
意象思维是中国古代特有一种思维方式,无论是诗歌创作还是诗学评论,即通过意象来表达作者的情思。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无疑就是其中的美学典范,文本中有着大量的精炼性词组构成的密集意象群,以此来体现古典文人的诗歌创作论和诗歌批评论。同时由于司空图的妙笔生花,《诗品》集诗学与诗歌一体的文本特殊性,又分析了《诗品》意象下所隐含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意象角度出发,运用意象批评与文化心理批评等方法,对李瑛诗歌中石头和鸟两个主体意象进行了新的读解;进而认为两个主体意象反映出诗人审美习惯和思维方式的稳定性和生长性,是李瑛几十年诗歌创作生涯中内心生活音乐化的有力表征。  相似文献   

20.
韦庄是晚唐一位重要的诗人,其诗歌中存在着大量的植物意象。通过梳理分析可知,韦庄诗中的植物意象在具体使用时呈现出颜色鲜明、拟人化以及结合他物构成意象群的特点,在情感方面其诗歌主要承载了诗人的国破家亡之痛、拯物济世之盼、羁旅怀乡之愁以及山林村居之闲。韦庄常用的一些植物意象虽与唐末诗人有共同之处,但这些意象在哀叹个人"小我"命运之余,又展现出体恤百姓,关心家国的"大我"情怀,有着传统儒家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