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基石,文化自信引领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文章针对文化自信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译与传播的现实困境,从多角度提出创新路径,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出国门迈向世界,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互鉴。具体创新路径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使用“新技术”,自动翻译技术减轻外译人员负担,新媒体技术提升传统文化感染力;二是走进“新时代”,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内容,提升优秀传统文化国际话语权;三是赋予“新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突出资本带动的整合优势;四是开启“新征程”,开启“文化自信”的新征程,开启“全球传播”的新征程。  相似文献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部编版语文教材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文章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为大概念,挖掘部编版语文教材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关联,并以"大自然的语言"为例,基于学科整合观开展中学地理模块化教学,以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环境下,在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高校要深刻把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则,积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体系,整合文化资源,打造新媒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平台,激活传统文化魅力,完善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激励机制,增强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4.
陈林 《江苏教育》2023,(2):26-28
“文化”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高频词。中国的学校无论进行怎样的文化建设,都不能离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无论进行怎样的文化叙事,都需要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文化建设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一种“理解”的方式进行:解释与阐明,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溯源中形成学校文化认同;应用与洞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照中演绎学校文化叙事;神入与自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支持中实现学校文化的传承与超越。只有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根”的作用,学校才能准确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5.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破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面临的难题一方面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借鉴价值的内涵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同时补充拓展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另一方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现代表达形式。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优秀传统文化的革故鼎新、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有机统一的四重逻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要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认同、话语表达、资源发掘、传播载体等方面创新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市按照湖北省教育厅的统一部署,深入贯彻落实中央8号文件精神,以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抓手,在全市中小学广泛开展以“忠、孝、雅、诚”为主要内容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和谐文明校园的主题教育活动,具体措施如下。  相似文献   

7.
2014年4月,教育部在网站正式公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落实过程中,“教什么”“谁来教”“怎么教”等诸多问题,是一线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实际困难.笔者以为,为了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更深人人心、更见实效,在《纲要》的落实过程中,教学内容可以因地制宜,适当突出地方文化;教学师资可以不拘一格,大胆选用社会艺人;教学形式可以知行结合,强调入脑人心.  相似文献   

8.
随着“地球村”的建立,世界连成一个整丨本,中华文 化的影响力也逐步提升。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千年, 流传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都是经典,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 和栋梁,应该学好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做传播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的使者。在小学教育中,老师应该将传统文化带 入教学课堂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课本上知 识的过程中了解和学习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 素质。  相似文献   

9.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小学数学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教师以“剪窗花”的教学为例,通过实施“欣赏剪窗花艺术,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趣味性”“实操剪窗花过程,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性”“追溯剪窗花历史,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性”等教学策略,探索小学数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育人策略。  相似文献   

10.
为全面树立和坚定文化自信,新课改和新高考背景下的地理课程中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案例、活动、试题的数量和类型逐渐增多,所以教师要更加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地理教学的有机融合,不断开发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理课程资源,推动文化素养和地理核心素养的整合,从而更好地继承运用、传播弘扬、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人载体指的是人本身及其思想言行,它们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发挥着对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效用。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有其历史底蕴、现实基础和道义力量,我们必须不断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人载体,树立人人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者的新理念;完善国际文化传播人才培养方案,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力;讲好中国故事,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数千年,是广大未成年人的成人之“魂”和“根”,蕴含着做“中国人”的基本精神、基本规范和追求境界。当代中小学校须有文化自觉,深度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价值,培育中小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基于此,广大中小学校要保持文化育人的德育敏感,不断夯实课堂教学作为转化传统文化德育价值的主阵地,同时还要持续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综合活动的德育整合。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产生于马克思主义在对文化层面理论的剖析过程中,所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立足于无产阶级,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内涵和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特征进行阐述,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重要价值,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最典型的“中国元素”之一。中小学校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可以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创设文明的校园环境;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落实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对本土优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开设符合校情的特色课程;加强对教师开展主题化、系列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推进教师教学方式、方法创新,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1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牢固根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从不同层面同时建构富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国家、地方与校本三级课程体系;并以“传统文化专修课”、“传统文化主题活动课”与“渗透性活动课”等方式,在不同学段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生通过“渗透”“浸染”,获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与洗礼,从而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牢固的站稳脚跟。  相似文献   

1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世代传承与发展的古典文化体系,蕴含着丰厚的教育价值,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文化精神为内容的育人活动,为新时代学生培根铸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归属,其教育过程是个体生命在文化涵养浸润中从文化理解、文化认同到文化自信的养成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做到“知行合一”,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立场;要寻根探源,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文化的精神基因。在课程化实践中具体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各种活动实践中活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17.
高校是传播文化的主阵地,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域下,传统文化教育逐渐被融入各个学科的教学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就是弘扬传统文化的载体,有着显著的人文性,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责无旁贷。就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教师而言,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变革教育形式,明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紧迫性,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8.
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和传承发展。文章研究对比了人教版、湘教版、鲁教版、中图版四个版本的必修与选择性必修共20本教材(2019年版)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地理联系密切;传统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形式;“问题导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的核心栏目;同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侧重“因材而异”,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往往蕴含自身的价值内涵与精神理念。最后,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地理学科特点,总结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两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地理融合的路径,可潜移默化地实现“培根铸魂”。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研究中华民族生产、生活、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有效载体。做好汉诗英译工作有利于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汉英两种语言迥异,分属不同语系。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汉英诗歌更是各有特点。使汉诗英译符合英语诗歌标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然会遭遇原作和译作在语言、文学和文化三个层面上的矛盾。诗歌翻译程度是有限的,翻译过程中“音”“形”“意”的损失不可避免。文本以古诗《墨梅》英译为案例,深入剖析了诗歌翻译中的“意失”“仪失”“诣失”与“艺失”。汉诗英译要正视这些易失问题,尽可能减少易失,才能更利于中国古典诗词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做贡献。  相似文献   

20.
随着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化解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疑虑和误解就需要培养高层次的外宣翻译人才。结合英语专业课程特色,探索如何建设“中国文化外宣”课程思政“课程链”。以“对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一思政主题为线,联通相关课程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引导学生通过第二课堂和创新创业项目形成课程思政教育产出,从而培养熟悉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兼具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外宣翻译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