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工智能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场域、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精准分发、助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化的同时,潜藏着削弱教师角色、加大育人难度、隐私泄露和技术伦理等问题。为此,要推动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创新。因势而进,明确教师育人地位,打造智慧育人队伍;因材施教,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注重育人过程人文化;顺势而为,加强技术监管,防范人工智能带来的技术风险。  相似文献   

2.
智能思政是人工智能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并在教育方式上的一种创新性实践。智能思政有效性的提升有赖于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各要素的精准衔接与协同驱动。在内在机理上,人工智能以技术嵌入的方式为思想政治教育赋值、赋能和赋效,为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发挥重要作用。在实践样态上,通过智能分析引擎、多模态分析、算力算法、智能识别以及人机协同为教育者精细管理、精准决策、精致施教和精确评价赋能,最大限度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邱叶 《教育探索》2023,(10):44-48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教育的优势在于实现信息传播的精准高效、成为师生交互的有益补充、促进学生管理的全面及时和有利于构建虚实相融的教育形态等,但同时也存在数据思维压制思政教育的人本属性、算法逻辑削弱思政教育的情感交流、智能技术不成熟不完善干扰思政教育的系统性等问题。人工智能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要积极开展创新实践,切实提升教育质量,凸显“智能思政”教育理念的人本意识和价值原则,增强教育模式的情感联结和虚拟体验,推进教育系统的互联共享和紧密协同。  相似文献   

4.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谁来讲道理”和“怎么讲道理”是数字思政面临的一个崭新问题,它涉及到如何界定新时代思政课教师与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之间的关系。基于人工智能的主体性争议,智能系统不能成为思政课教学的实践主体,不具备交往主体的社会属性,缺乏思维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作为技术中介的人工智能赋能教师“讲深”思政课中的真理和情理;拓展“活化”思政课道理的实践场域;助力学生“感悟”思政课中的道理。在数字思政实践中,要明晰“教师—人工智能”的关系,构建以师生为中心的思政教育类人工智能,加强对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教育,实现算法模型从可解释到可信任的逻辑,真正实现人工智能应用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5.
智能思政是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新兴事物,智能技术在为思想政治教育创设新场景、提供新手段的同时,其可能引发的伦理风险也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智能思政伦理风险的生成是内生性逻辑、功能性逻辑和应用性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在伦理关系失衡、伦理价值失序、伦理行为失当和伦理规范失控等方面。为确保智能思政健康发展,需要从价值引领机制、协同治理机制、法规约束机制、素养培育机制和监测评估机制等维度出发,做好智能思政伦理风险的整体性防控。  相似文献   

6.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量子计算等科技的快速发展,人类进入人工智能时代。智能时代,智能技术与教育的不断融合,在为教育带来便捷、培养时代新人的同时,也衍生出复杂的伦理问题。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中的伦理风险主要表现为:“我—他”师生的传统伦理关系错乱、数据壁垒和鸿沟带来的合法权利丧失以及确定性算法和不确定性发展之间的伦理背离。究其原因,与“一切皆技术”的算法崇拜主导着当前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与固有制度观念的时空分离以及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中的多元主体责任壁垒密切相关。为合理规避这些伦理风险,促进其可持续健康发展,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建立系统完善的学生隐私保护规制,构建各责任主体共同参与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7.
由ChatGPT掀开的科技盛宴中,生成式人工智能凭借“合和共生”的基本逻辑,从人机交互、智能升级和共生发展等维度出发,为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带来新机遇。然而,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体系、价值功能、智慧形态和关系性质方面的内在张力也使得转型实践备受掣肘,难以体现教育内容的聚合性要求、彰显意识形态治理功能、凸显思政育人的实践智慧、生成人人交往的精神共同体。因此,须辩证地看待生成式人工智能赋权增能的历史实践,挖掘技术潜能的同时也应认识到技术限度,从整合教育形态、形塑技术生态、坚持价值赋魂和培育主体素养入手,激活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赋能密码,助力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向善向好。  相似文献   

8.
基于国家教育数字化发展战略的智能思政是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智能思政建设既是对当下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之困”的回应,也是向社会主义教育立德树人本质的回归。推进高校智能思政建设,既要深入研究智能思政“何以必要”的合法性问题,澄清价值意蕴;也要深入洞究“何以可为”的现实性问题,厘清现实要求;还要深入探究“何以突破”的创新性问题,廓清实践路径,从而推动智能思政建设的“祛魅”“解码”“纠偏”“破藩”,实现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从“相加”到“相融”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人工智能以智能算法精准聚焦大学生学情、以“代具”外包大量重复性教学工作并赋能“创新型”思政课教师、助力教学评价以推进“教”与“学”的共生发展,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转向高质量发展进程。然而在具体实践中,由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尚不成熟,加上思政课教师对AI存在某种认知偏差,致使大学生学习浅层化加剧、思政课教师“教书”与“育人”角色混乱,人工智能管理的数据风险又影响了数据对协同育人的价值创造。因此,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要求思政课教师牢牢抓住自身的教学主导权,在提升智能素养水平的同时挖掘“人机协同”教学潜力;高校要设立人工智能管理思政课教学支持中心以解决数据风险;思政课教师要构建双师行动者关系网络以落实“人机协同”,以满足大学生多元化、立体化、复合化的教学需求。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事关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落实。智能感知、智能计算和智能交互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数据采集、模型构建和反馈运用具有内在的耦合机理,契合了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客观化、科学化和专业化发展的现实需要。但智能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亦有其内在限度,表现为技术理念偏差下的主体性困境、评价算法算料中的客观性悖论以及评价过程中的外在伦理性风险。应树立新时代评价观以确保评价方向、拓展技术应用场景以提升评价效能、加强规章制度保障以规范评价行为,助力智能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数字化、专业化和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11.
智玉英 《海外英语》2023,(23):124-126
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实现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研究以英语专业课程为例,构建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下的课程思政设计框架和实施路径,为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外语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理论参考。研究发现,当前的人工智能技术为外语课程思政创新提供了可能,但要成功实施,需要系统设计各环节,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过程。本研究不仅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外语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启示,也有助于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最终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2.
教育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领域,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对教育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同时,也给教育伦理带来了一系列风险和挑战。人工智能在教育应用中导致的伦理困境和可能面临的伦理风险,主要表现在人工智能与教育主体的权利嬗变、算法推荐与学生个性的发展异化、人工情感与人机互动的情感危机、智能感知与教育数据的价值困境这四个方面。为了防范和消除这些伦理风险,“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法为界”是人工智能在教育应用中的理性选择,教育责任则是“可信赖的人工智能应该做什么”伦理准则的实践指向。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深度融合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智慧化发展,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革新的重要趋势。但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也隐匿着一定的伦理风险,呈现出隐私侵犯与责任失守、智能仰赖与茧房围困以及情感疏离与交流异化等多方面伦理风险样态。究其成因,与思想政治教育智慧化发展过程中工具理性偏移弱化人文关怀、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技术素养的欠缺以及伦理规制与政策法规的迟滞等关联密切。据此,要强化责任自觉,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责任伦理规制;回归教育主体,坚守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聚焦情感向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智慧化教育场域中的情感温度等风险规避路径。  相似文献   

14.
数字技术赋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挚画崭新图景,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动力之源。在数字化的进程中,人与技术的关系历经从“代具”到“复本”再到“他者”的演变,一定程度上对既定的伦理规则产生冲击。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伦理风险表征为主体失格、关系失序和认知失衡,技术在服务教育教学的同时,也正以“异己的力量”存在着。本文基于本源性视角,探寻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的伦理应然,将人本回归、技术向善和秩序重建相统一,以期为两者的健康融合与良性发展觅求镜鉴。  相似文献   

15.
数字化技术的日臻成熟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描绘出崭新的实践图景,注入鲜活的创新动力。从价值维度看,数字化技术能满足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活动需求、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呈现形式、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崭新样态,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虚拟体验场景。但在现实维度,教育主体“技能恐慌”、教育内容“庞杂碎片”、教育方法“喧宾夺主”等多方面挑战,日益成为数字化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式微性”力量。因此,在实践维度提升教育主体的数字化素养、优化教育内容的数字化呈现、重视教育方法的数字化转型,是提升“数字思政”育人效果、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格局的有效手段。从理论上把握好数字化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进路,有助于在教学中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增强其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更好地提升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育人水平。  相似文献   

16.
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将推动新一轮教育大变革。高校思政课是公共课,也是意识形态教育课,更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就当前技术发展情况来看,AIGC赋能高校思政课,有助于增强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的契合度,推进思政课“大平台”建设、知识传授与学习的方法创新,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开展教学评估。通过AIGC赋能所带来的泛在化空间、沉浸式体验、交互式学习彰显了技术的价值功能,但AIGC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也存在不少隐忧,包括大学生数据安全风险,教育伦理问题,技术局限性所致的误导性输出,师生群体中智能鸿沟的普遍出现,西方不良价值观念渗透的危险等。在充分享受AIGC带来的红利时,应极力避免其附随的问题与风险,需要在法律框架下完善信息保护技术与机制,重塑教师的“人生导师”角色,构建虚实共生与人机协同模式,提升师生群体的智能素养,同时筑牢意识形态安全屏障。  相似文献   

17.
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已经成为共识的大背景下,人工智能并未如预期的那样完美地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本文从研究“智能+教育”的典型应用场景出发,分析“智能+教育”广泛应用面临的数据基础、制度规范、道德与伦理约束、社会关系异化等带来的风险挑战,然后,基于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人工智能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探讨通过重视顶层设计、加强数据治理、提升技术能力、强化法理研究、加强智能素养培养等治理策略,发挥智能融合教育的积极作用,构筑我国“智能+教育”发展的先发优势。  相似文献   

18.
人工智能在全球引领了新一波技术热潮,并对教育行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将开创教育行业新纪元。本研究利用科学知识图谱绘制工具“citespace”对“人工智能+教育”相关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系统的计量分析,梳理研究现状,通过聚类分析归纳目前学术界研究的四大视角,包括中观层面的行业变革以及技术应用,以及微观层面的人才培养和教育主体,并进行了深入分析:一是人工智能对教育行业变革的影响,包括智慧教育的赋能路径、智能技术的解决方案和智慧课堂的创新探索等;二是人工智能的技术应用,包括ChatGPT等应用推动教学效率提升、大数据教学模型构建、在线教育体系构建等;三是推进人才培养和知识学习方面,“人工智能+教育”融合带来观念和实践的变化以及对知识学习途径的创新性影响;四是人工智能对教育主体的影响,教师角色需要重新定义和塑造,学生角色要推动自主、个性化、混合和泛在学习,低年级教育要利用人工智能改变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最后,人工智能发展也带来了新的伦理困境,需要制定算法向善和数据向善的伦理准则,建立人工智能算法监测与数据安全防护措施,来构建人工智能的治理框架。  相似文献   

19.
数字技术创新日新月异,数字化生存成为普遍现实,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必然趋势。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以人的思想引导、价值观塑造为价值旨趣,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管理、评价等方面的系统变革、智能升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双向赋能的动态过程。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要明晰思想政治教育与数字技术融合中的潜生风险、内在张力以及进阶逻辑等,遵循“问题驱动+目标引领”、“伦理限度+功能效度”、“系统进化+迭代升级”的原则,在理论研究、基础建设、实践探索方面系统谋划、持续发力,以数字化赋能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第四次技术革命来临,各国纷纷将人工智能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人工智能已成为职业教育变革的重要推力。在梳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与实践现状基础上,从模式变革、秩序衍生、逻辑旨归三个维度探讨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教育变革的内蕴逻辑,分析革新驱动差异、教育秩序冲击和智能职教伦理风险等方面的现实挑战,提出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三条途径:构建开放发展格局、丰富教学实践形态、完善技术伦理规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