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加快区域绿色发展背景下,基于涵盖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废水、二氧化硫和固体废气物污染物排放两类四种非期望产出,运用方向距离函数下全局曼奎斯特-鲁恩博格生产率指数(DDF-GML)重新估算2001-2016年我国29个省市的绿色发展情况,利用16个重污染工业行业的企业利息支出的反向指标研究绿色信贷、环境规制与区域绿色发展的关系,发现无论是绿色信贷还是有效环境规制均能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但二者影响绿色发展的机制不同,绿色信贷通过影响效率进步和技术进步两种机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影响,而环境规制则只能影响效率进步。绿色信贷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受环境规制的调节作用,并且在技术进步中更为显著。因此,各地区要结合自身所处的绿色效率和技术进步阶段,采取不同的绿色信贷和环境规制强度,使绿色高质量发展落实到实处。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2010-2019年能源上市企业数据为例,在构建企业绿色责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基于企业行为演化归纳凝练了企业绿色责任行为类型,分析了能源企业绿色责任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作用机理,探究了不同类型的企业绿色责任行为模式对于两者之间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能源企业绿色责任与全要素生产率间的作用呈倒U型关系,企业绿色责任行为模式对全要素生产率呈正向调节;相较于约束型行为模式,积极的企业绿色责任行为模式对于全要素生产率调节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3.
制造业绿色转型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全要素生产率不仅是衡量生产要素的质量、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指标,也是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核心指标,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是考虑环境污染产出的全要素生产率,是绿色发展背景下体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指标。文章以2012—2021年我国制造业28个行业为研究对象,运用方向性距离函数测算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进一步定量分析其绿色转型的方向和潜力。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不高,在研究时期内呈上升趋势,制造业28个行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仅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效率最优。制造业在附加值提升方向上的转型升级潜力较大,不同行业的绿色转型方向和潜力存在显著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基于制造业行业数据,运用面板估计和工具变量方法估计出口国内增加值、进口、全要素生产率、行业不完全契约程度和制度环境对制造业行业就业的影响,结果显示:出口国内增加值率的提升总体上显著促进就业,高技术行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对就业的正向促进作用大于其他非高新技术行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将降低就业。高技术密集型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对就业的负面效应与低技术密集型行业大致相同。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对就业影响为负值。全要素生产率对就业创造的影响为负值,对就业破坏的影响为正值,对总体就业配置率的影响为负值,制度环境优化也是就业决定因素之一。低技术行业中间品进口对就业的替代效应大于高技术行业。  相似文献   

5.
文章选择我国2002-2018年30个省份的数据为样本,采用动态SDM模型研究了绿色信贷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结果发现:绿色信贷的提高显著促进了本地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同时也促进了邻近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绿色信贷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积极影响的长期直接、间接和总效应以及短期直接、间接和总效应均统计显著,并且长期效应要大于短期效应;绿色信贷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组成中的技术效率有着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是与技术进步的关系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尹宽 《唐山学院学报》2019,32(1):99-108
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对我国31个省市2000-2015年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估算,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这16年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处于上升态势,原因在于我国技术进步率的提升;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是得到改善的,西部和中部下降的原因在于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下降;从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上看,技术引进、自主创新能力、对外开放水平和政府因素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为正,基础设施建设和制度因素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为负,产业结构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在统计学上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带来了战略机遇,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涌现为我国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源泉。数字技术对于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具体体现为:数字技术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不同数字技术的融合应用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1+1>2的乘数效应;创新要素结构优化是数字技术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机制,具体表现为研发人员结构优化、产学研投入和自主型创新投入的增加;数字技术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果在企业规模和行业间存在异质性,即在大中型企业、服务业中的影响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比各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方法,采用C—D生产函数法,建立适合中国烟草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模型,对1983—2005年中国烟草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变动作实证分析,并得出结论:目前烟草产业在政府规制条件下,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率低下,难以提高产品质量,满足消费者健康需求,以及适应市场化取向改革的要求,应努力改变现状,从而为提高中国烟草产业适应市场的能力和竞争力提供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基于全要素生产率对海西经济区增长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状态空间模型,对海西经济区1991至2008年间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动情况进行研究,分析了劳动、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对海西经济增长的贡献。此外,还对海西经济区各省份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资本投入仍然是海西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全要素生产率相比之下较为逊色;海西各个省份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有一定的共性,但也分别有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创新驱动就是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基于2004—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对高等教育数量与质量影响全要素生产率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发现二者均能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且高等教育质量的作用更大;高等教育数量和质量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地区异质性以及时间异质性;高等教育数量与质量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分别集中在技术效率变动与技术进步,且会通过不同路径分别影响技术效率变动与技术进步。高等教育数量既直接影响技术效率变动,也会通过增加人力资本存量,进而影响技术效率变动,而高等教育质量通过提升创新能力促进技术进步。为助力经济发展新格局的形成,提升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应适度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保证高等教育在区域间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2002-2011年期间的省际数据,运用Malmquist指数法测算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趋势,并把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构成分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变化两个部分.结果显示:2002-2011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为0.863.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水平的影响,技术进步的提高与下降与全要素生产率呈正相关,直接影响着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相似文献   

12.
选取安徽省1990-2006年数据,以进口、出口和FDI作为对外开放的替代变量,并测算出全要素生产率数据,运用VAR模型分析了对外开放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同时实证检验了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得出的实证分析结论认为,安徽省对外开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通过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传递的,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产生的贡献较小,目前安徽省经济增长主要还是由要素投入增加引起的。  相似文献   

13.
以内生增长理论为基础,利用我国省际面板数据检验了国内研发、知识进口和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国际技术溢出是我国技术进步的主要来源,高等教育程度的人力资本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为负,其原因在于人力资本配置的非效率;研究还发现,只有中等教育程度的人力资本才是国际技术转移的吸收者。此外,分组检验没有发现技术外溢和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  相似文献   

14.
《宜宾学院学报》2019,(2):58-69
使用MinDS模型构造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算2007-2015年四川省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结果表明:四川省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3. 21%,技术进步具有促进作用,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具有抑制作用;在四川省的五大经济区中,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由高到低依次是川东北经济区、川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成都平原经济区、川西北经济区;总体上的单位工业增加值碳排放量的冗余是逐渐减少的,但仍需要继续推进工业节能减排工作。对结果进行收敛分析的结果表明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是发散的,技术进步是收敛的,成都平原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的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是发散的。  相似文献   

15.
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是保持农业持续发展、稳定粮食供给的关键因素.基于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分析农村劳动力流动背景下农业生产技术转型特征,采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估计农业生产前沿技术、农业技术效率、农业规模效益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等变化,分析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特征及区域差异,据此从农业要素市场发展与要素配置、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型等角度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安徽省1978—2011年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估算,实证分析资本和劳动在经济增长中的产出弹性以及各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增长率。通过对1978-2011年间不同子期间进行划分,评析改革开放、治理整顿、软着陆以及金融危机等因素对全要素增长率的影响,并分析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对产出的贡献,提出促进安徽经济增长的建议。研究发现,安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对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以内生增长理论为基础,利用我国省际面板数据检验了国内研发、知识进口和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国际技术溢出是我国技术进步的主要来源,高等教育程度的人力资本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为负,其原因在于人力资本配置的非效率;研究还发现,只有中等教育程度的人力资本才是国际技术转移的吸收者。此外,分组检验没有发现技术外溢和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07年至2015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模型,测度了中国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效率。实证分析表明,技术效率的提高是推进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动力,而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有限。我国物流业没有充分发挥新技术、新设备带来的使用效率,导致投入资源的利用率较低。可以通过改变人才的供给结构、对物流企业进行流程再造来提高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效率。然后基于三种理论假设,选取9个指标运用灰色关联方法对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7个指标与其关联度都较高。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的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物流业发展规模和财政投入等对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都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市场的有效运行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外部条件。作为竞争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反垄断法》可以维护市场竞争的公平公正,改善营商环境,促进企业发展。基于2004—2018年上市公司数据,并借助《反垄断法》实施这一准自然实验,检验了《反垄断法》实施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反垄断法》的实施能有效规制各地区行政垄断程度,有助于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分析发现,《反垄断法》有助于遏制地方政府管制的信贷资源分配“歧视”,提升企业融资便利性,倒逼企业加大研发、人力资本投入,优化投资效率。异质性分析表明,《反垄断法》的实施,对国有企业、低成长性企业、僵尸企业及东部地区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0.
区域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应是建立在资源利用效率基础上的相对均衡,运用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和空间统计分析方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研究我国省域高等教育效率及其空间交互特征以及对投入产出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2003-2011年我国高等教育生产率增长主要表现为规模扩张效应,但2007年之后,外延式增长方式已日渐式微。生产率指数多数时候没有出现显著的空间相关性,省域高等教育资源投入产出水平与教学全要素生产率显著相关,但相关水平并不高,而与科研全要素生产率没有显著相关关系。因此建议应及时改变高等教育发展方式,通过制度创新和内部挖潜来推动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