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分析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至建国前抗日根据地、解放区文学和"文革"前17年文学的特点,认为两者虽然都是"为工农兵"的,但是前者突出的是政策意识,后者突出的是历史意识;前者着意表现阶级关系,后者着意表现"社会"意义;前者一般地写出人物性格,后者有意识地塑造典型形象。因而前者显得浅薄,后者显得厚重。从总体看,后者的成就远远超于前者。  相似文献   

2.
第一代白毛女扮演者王昆与第四代白毛女扮演者谭晶有着不同的生活时代和艺术经历,她们的演唱风格也各有千秋。演唱技巧上,前者运用传统民族声乐演唱方法,后者在运用民族唱法的基础上借鉴通俗唱法以及美声唱法;角色塑造上,前者侧重于革命时期苦难劳动人民的形象,后者侧重于以现代思想理解当时的人民艰苦生活的形象;舞台表演上,前者吸取戏曲程式化的模式,后者在借鉴民族戏曲表演的基础上加以个人大气的表演风格。两者各有特色,值得后来者借鉴学习。  相似文献   

3.
阿来的<尘埃落定>与曹雪芹的<红楼梦>虽然相隔数百年,两者之间却有不少相似之处.但是若以女性主义批评视角加以考察便可发现,前者并没有达到后者的美学高度.两者在写作重心的取舍、对女性的审美观照、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上都表现出了鲜明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是我国现代文坛反映农村土地改革的两部长篇小说.它们在创作方法上存在诸多差异,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在刻画人物手法上,前者以"静"的表现见长,后者以"动"的描写取胜;在矛盾处理和形象塑造上,前者表现出强烈的真实性,后者表现出鲜明的倾向性.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得出:在艺术手法上,<暴>要优于<桑>,而在形象的典型性和矛盾的处理上,<桑>又要高于<暴>.  相似文献   

5.
郭沫若和郁达夫的主观抒情小说分别塑造了“爱牟型”形象和“于质夫型”形象。前者以傲然抗世、追求个性与完美的性格形成愤世情结,后者以抑郁、自伤而不乏追求美好的性格形成自卑情结。郭氏以散行的文体和诗化的心理结构使小说产生了意绪化的审美效果,郁氏则以诗化的结构使小说产生了意境化的审美效应。  相似文献   

6.
<诗经·氓>与李金发的<弃妇>虽然同写"弃妇",但一为典型形象,一为象征形象;前者表现了我国诗歌的古典形态,后者则是现代初期象征派的代表;前者以赋比兴为基本手法,后者以象征为主要手段;前者表现了古代男权社会中妇女的悲剧,后者则写出了现代社会中作为个体存在的人的悲哀.  相似文献   

7.
徐志摩《雪花的快乐》与鲁迅《雪》皆发表于1925年,都是对于生命的礼赞,却表现出迥异的艺术特点和审美风格。从意象的塑造上看,前者是具象的,后者是抽象的;从情感的传达上看,前者是浪漫的,后者是表现的;从生命哲学上看,前者是希望的,后者是绝望的。从中发现这两位杰出的艺术大师之所以"道不同不相为谋"是有其深刻原因的。  相似文献   

8.
人物形象塑造上的人情味追求和作品艺术表现上的极富感染力共同铸就了《为党生活者》这部无产阶级文学名著的艺术魅力。前者表现为主人公对常人生活的渴望之情、对地下工作的痛苦之情,对老母亲的亲情和对女友的“私情”;后者体现在体验感受式的表现角度,人情化生活化的内容构置、平缓亲切的叙述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细微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细节捕捉。  相似文献   

9.
阎连科的长篇新著《受活》,以其夸张、变形和漫画化的艺术手法,对生活给予荒诞性的艺术表现,对人物予以特征化的形象塑造。在创作层面上,为现实主义的多种可能性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10.
《搜神记》与宋代话本小说中的女神、女鬼、女妖形象有不小的差异。主要在于:前者中的女神多神圣威严,后者则和蔼可亲,前者的女鬼多居于野外,充满足鬼气,后者中的女鬼多居于市井,富于人情味,前者中的女妖形象单薄,后者则形象鲜明,并大胆追求情欲,这一差异的产生有社会、心理、文化等各方面的原因,而宋代市民阶层的兴趣,的审美情越、价值观念对小说创伤的影响是这一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关雎》是《诗经·国风·周南》中的开篇之作,历来备受人们的关注和喜爱,本诗勾勒了一个令无数男人神往的“窈窕淑女”的女性形象,这一美好形象涵盖了女性的内在美和外在美,不仅反映了华夏先民对女性美的认知,更承载着华夏民族的女德观,从而使这一女性形象的内涵更为丰富,古人的女德观无疑对现代社会的女性教育有重要的启示和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西尔维娅·普拉斯是美国现代诗坛极具艺术才华的女诗人,其写于1959年的《雪莉角》围绕外祖母位于海边的家而展开。由于普拉斯外祖母的家就在雪莉角且普拉斯和外祖母间有着深厚感情,学者一般认为这是首悼念外祖母的挽歌。突破普拉斯的个人叙事,采用苏珊·朗格的美学理论来分析,这首诗实际上是普拉斯创造的一个生活幻象,诗歌中的每个元素都只具符号性,不具真实性。这个幻象同时具有生命体征,它包含着人类的普遍情感,具有超越自白派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13.
曹植的作品涉及女性题材的诗、赋、赞、乐府等共有30余篇。其中塑造的诸多女性形象或形貌妍丽,或气质高贵,或德才兼备,或独怨不遇,这些女性形象体现的独特魅力,同作者的个人遭遇及魏晋审美风尚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视觉意象是诗歌中最常见的一种意象,是诗人对所见之景象的语言描述,是外在之象与内在之意的一种有机联系,逼真地反映诗人的内心世界和作品的主题。文章从视觉意象出发,对英诗TheJewelStair’sGrievance(《玉阶之怨》)进行美学解读,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欣赏诗歌,领会作品主题,增强诗歌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5.
在新诗发展史中,卞之琳迥异于新诗创作的前辈,在于他即接受西方现代诗的影响,同时又注意继承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强调具象性、理意、非个性和多重主体的变化,克服了初期新诗创作中空泛化、概念化的弱点,将中国古典诗歌与西方现代诗歌融为一体,互相渗透,形成了独特 风格。  相似文献   

16.
黄昏是感伤的 ,也是审美的 ,《诗经·君子于役》一诗的作者巧妙地选取黄昏意象入诗 ,使之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自此以后 ,中国许多文人士大夫藉黄昏意象表达他们失意哀怨、凄婉的情感。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君子于役》黄昏意象的美学意蕴以窥其对中国文学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别眼看宋诗     
宋诗是唐诗之后的又一高峰,根植于宋代社会的特定历史土壤。宋诗呈现出了与唐诗迥然不同的诗歌面貌。“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创作原则赋予诗歌理性化、自然平淡、意在言外的形象,显得尤为冷静和透脱。可以说,唐诗、宋诗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诗学体系,后世诗歌的发展都没有从根本上越出这两大诗歌艺术系统的范围。  相似文献   

18.
汉语是重意合的语言,缺少显性的外在衔接手段,主要是以意统形。汉语诗歌还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语言凝练的特点。因此,诗歌主要依靠读者的联想与想象,使得读者对语篇的意义进行重组,从而形成连贯。这种想象与联想其实就是诗人创造出的一组相关的意象,通过这组相关的意象在读者的头脑中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从而实现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本文把意象分为时间意象、空间意象、自然意象和社会意象,来探讨意象在诗歌语篇中的衔接与连贯作用。  相似文献   

19.
食指一直都被人们所遗忘,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被人们认识、了解和研究;在熟悉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了食指诗歌所蕴含的巨大价值以及对新时期以来诗歌的间接影响。食指前期诗歌的意象随着当时社会的发展而呈现出连贯的态势,尤其是其“海洋”意象。他的“海洋”意象不仅是那个时代的缩影,更是食指守望心灵和灵魂漂泊的写照。  相似文献   

20.
柯尔律治的诗《古舟子咏》是一首叙事诗,具有小说中的一些典型特征。《古舟子咏》具有明显的哥特式风格,其哥特式风格主要体现在哥特式背景、人物、梦幻、哥特式意象、词汇、可怕的画面、哥特式气氛、犯罪、宗教、血腥、哥特式故事情节和主题等方面。《古舟子咏》中的哥特式风格有效地渲染了诗的气氛,强化了诗的主题,创造了极强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