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是……吗"的特点可以从句法和语用两个方面加以考察:句法上,它可以后接三种成分,有很强的标记性和焦点作用;语用上,从它的话语推理中我们发现有时候反问句并不是真的就不用回答,有些反问句需要回答,这也是对以往结论的修正。  相似文献   

2.
构式"也……也……"是指由"也"叠用而固化成的一种语法格式,连接的两项成分可以为词、短语或小句,表并列关系。根据"也……也……"的主语和连接成分的异同可分为五种类型,不同类型有不同的替换规律。"也……也……"的句法功能灵活,可以充当单句的谓语、谓语中心语、定语、补语或宾语,也可以连接复句的分句。"也……也……"和"又……又……"都表并列,但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自然语料的搜集及北语HSK动态语料库里相关资料的整理,发现韩国留学生常用的但又经常出错的递进关联词是"不但(不仅)……而且(也、还、更)……""、并且""、反而""、连……也(都)……",这里我们对关联词语"不仅……也……"将做详细的分析。并从三个平面的角度对习得情况做出归类,并结合相关理论探讨原由。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互动语言学理论,考察列举类语块“连……都/也……”的隐性列举功能。列举类语块“连……都/也……”是一个激活装置,通过与列举标记搭配的预设触发语能够激活出语境所赋予的隐性列举项。“连”可以标记言者认知域中的极端列举项,与“都/也”共同参与标识完成隐性列举功能。二者在各自线性序列管辖域管辖不同极量事物和事件,传达特定的互动语气,相关的隐性列举信息是互动双方在动态语境中通过语用推理获得的。列举类语块“连……都/也……”中的XP与VP之间形成“列举—行为”的事理关联,即“连”后的极端列举项(XP)与后续行为(VP)存在事理上的关联,并体现出主观情感立场。  相似文献   

5.
"则被……也"是元杂剧中一种特殊的被动式感叹句.本文全面考察了该句式的句法结构,分析了其核心部分构成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讨论了此类句式的语用效果.  相似文献   

6.
在梳理已有关于反问句研究成果分歧的基础上,提出了判断反问句是否表示疑问的标准,并提出了"不是……吗"反问句表示疑问的条件:句子中的命题一般是预期信息,说话时出现了新信息,而且新信息是反预期信息,说话人希望了解为什么或怎么会出现这个反预期信息.针对实际情况与预期的多种关系,问句有多种应答方式.  相似文献   

7.
探究汉语中"V1着也是V1着,……V2P……"句式的来源,分析该句式的结构特点,V1、V2的语义特征以及V1与V2的关系,从而揭示出动词"V1"在这个句式中受限制的原因和应该具备的条件。  相似文献   

8.
“A也不是,B也不是”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常用句式,该句式的前后两项形式上对称,A、B的语义通常相反或相对。对举反义聚合的两个极端项,概括该范畴所有可能的行为或状态,通过“不是”否定了极端项,从而达到全量否定的效应。经历时考察发现,“A也不是,B也不是”最早出现于宋代,元明时期产生了“A又不是,B又不是”和“A不是,B不是”两种变体,进入明清句式逐渐稳定,句式义也日益凝固,体现话语主体左右为难、无所适从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9.
在湖北郧西方言中,"也是"与"真是"句式都可用来表达不满、抱怨的情感,只是这两种句式在使用人群、地域和表达情感的程度上略有不同,有时还可以融合在一起而形成一种"也真是"句式来表达不满、抱怨的情感.  相似文献   

10.
依据语用学理论构建反问句生成模式,证明该反问句基本语用含义是某行为不合情理,提醒意的有无与强弱依赖语境条件."不是"并非反问语气副词,而是引述性否定标记,否定一个论断.与"不"没(有)"否定真值条件不同,"不是"还经常用来否定适宜条件.所谓并列或选择连词"不是",实际都是副词与动词的组合,表否定判断.  相似文献   

11.
传统逻辑学认为“或者……或者”句式表达相容选言命题,“不是……就是”可视为相容的一种。其实在自然语言中,“或者……或者”也表达不相容选言命题,可以从语义、标志等方面来进行区分。  相似文献   

12.
留学生在现代汉语的学习中,经常会对一些形式相似、意义相近的关联词组感到困惑。"既……又……"、"又……又……"格式就是其中的一组。传统的分析认为"既……又……"前后两项有轻重之别,而"又……又……"没有轻重之别。本文通过典型例句,结合上下文语义进行对比分析,认为这两者的关键区别在于两点:一是对表达离析或者融合效果的选择;二是对语体和使用环境的选择。同时,本文简单描述了这组关联词在表述多于两项时的形式特点。  相似文献   

13.
从认知的角度讲,"类同"是现代汉语副词"也"的原型意义,"并存"、"添加"、"递减"等意义是人的认知能力作用于"也"字的语义结构——比较框架进行概念化的结果,是对"也"字语义结构中不同部分的凸显,也是"也"字语义理想化认知模式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最……之一"属于"……之一",它要求"之一"的前项必须是"多个……"。"最……之一"是可用的,但只有当"之一"的前项是"多个……"的时候它才可用,否则不可用。表达"并列最……"的人或事物时,能用"最……之一";表达"独个最……"的人或事物时,不能用"最……之一"。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中,两个"又"连用的现象经常出现,有时又会说成"又是……又是……"。本文在考察进入"又是……又是……"格式的成分的性质以及"又是"的语法性质的基础上,对"又……又……"和"又是……又是……"的互换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不是我V你"构式内部并不是匀质的,具有主观性表达功能的"不是我V你"中的动词V只能是褒义词、贬义词或否定形态的中性词。在言语交际中,这类"不是我V你"结构使话语表述更加委婉,还承载着附加的情感表达功能。随着动词性质的不同,构式整体的功能也会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7.
基于形式语义学、语用学理论从底层的逻辑语义开始,分析"别以为……就……"的逻辑语义结构进而归纳其语言化意义,这一意义是以底层的逻辑语义为基础在表达层面被激活的,是逻辑语义和语言化共同促动的结果。文章还用形式化手段描写了该结构式的语义生成规则,结合话语意义的建构及形式语用学理论提出"别以为……就……"语义的逻辑识解及深度关联假设,并建立了语义理解的缺省逻辑方案。  相似文献   

18.
“则被……也”是元杂剧中一种特殊的被动式感叹句。本文全面考察了该句式的句法结构,分析了其核心部分构成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讨论了此类句式的语用效果。  相似文献   

19.
"越……越……"是一种广泛运用的,由两个副词"越"起连接作用的语法格式,本文对"越……越……"格式中的语法成分的分布进行了穷尽式地描述,而且对"越……越……"格式或部分格式充当什么样的句法成份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构式的角度考察“再X也Y”,发现这一构式具有自己独立的意义——表假设让步,假设“X”的性状、行为的程度即使加深到顶点、极点(即“无论怎么”、“不管多么”的意思),也不能改变后面的结果“Y”,从而使其产生强调结果不容更改的意味和表达反预期的语用功能;同时,这一构式义是在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衍生出来的,包括“再”和“也”的双重作用及与没有明确限量标志的“X”的光杆形式以及语用推理的共同配合。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对对外汉语教学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