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张晓宇 《山东教育》2004,(35):32-33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课堂教学中要开展合作学习,合作小组必须要有合适的学习任务。合作学习任务的设计,是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没有合适任务的合作学习是空泛的,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是流于形式的,因此,一个好的合作学习任务是合作学习赖以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也是合作学习具有教育价值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促进学生有效地合作学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要防止学生无效地合作,促进学生有效地合作。促进学生有效地合作学习,教师可以从明确合作学习任务、把握合作学习时机、加强合作学习指导、实施合作学习监控、注重合作学习评价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3.
一、要明确合作学习的任务 结合当前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我们会发现这样两个问题:一是合作学习的任务不明确。例如,有的教师教学一篇课文时。只是笼统地要求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课文中的某一段,既不给合作学习小组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也不安排合作学习小组自己确定学习任务,学生在开展合作学习时显得很盲目,自然难以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4.
“自主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确定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自主学习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现状自主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材料与学习方式、自主检测与评定学习效果。而合作学习是自主学习的辅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尽可能地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无法单独解决的问题。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辅相成,只有有机融合、渗透,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相似文献   

5.
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为参与、情感参与、认知参与、社会化参与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合作中展开的学习活动。认真开展合作学习,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内容。教学中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自然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但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所有学习内容都用来开展合作学习。教师要善于从教材和生活中挖掘合适的内容作为合作学习的任务,才能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欲望,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那么,哪些内容适合开展生物学合作学习呢?  相似文献   

6.
促进学生有效地合作学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要防止学生无效地合作,促进学生有效地合作。促进学生有效地合作学习,教好可以从明确合作学习任务、把握合作学习时机、加强合作学习指导、实施合作学习监控、注重合作学习评价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7.
一定的教学内容会反映教学任务的性质,因此一定的教学内容也决定了完成相应任务的合适策略.这个关系于小组合作学习粤是‘样。本文通过一次比较成功的合作学习的作业单的分析,对小组合作学习如何与教学任务的适配,在操作层面上提出一些看法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英语课程标准》总体目标描述中对5级(9年级学生)目标有这样一段描述:要求学生“能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并报告结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一种新课标理念下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出现在了教学活动中。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形式,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共同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一种信息互动的过程,是由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环境中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小学自然课涉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多方面的知识,有些内容需要实验来说明其中的科学道理。在自然课特别是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既能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气氛中完成学习任务。  相似文献   

10.
数学建模中的合作学习体现在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学习、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学习两个方面。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学习包括情感的合作、认知的合作;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学习指的是建模小组中的每一个学生之间相互配合、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建模任务。其意义在于:促使建模任务顺利完成,实现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有利于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在数学建模中有效地开展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英语教学中的任务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语教学中任务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学习者的语言发展,培养语言的运用能力。不仅如此,任务还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中有关增进学习情感、学习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可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策略、沟通策略、批判性思维及创造性,锻炼学生跨文化沟通的意识与能力。而要达到这些目标,就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考虑教学和评价任务的设计,比如:教学目的,认知策略,学习者和任务设计者(设计过程)。  相似文献   

12.
本文阐述了以输出为导向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明确定义OSTTANE教学模式,以实例探讨该模式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指出该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能增强学习者自主性,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3.
任务教学法实施的有效途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务教学法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习者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动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文章以任务教学法的理论为指导,结合任务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提出相关的思考意见。  相似文献   

14.
二语习得有其自身的规律,它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内在机制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在回顾总结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定义、操作模式的基础上,从二语习得理论出发,从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语言环境、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及任务型教学法中的教师与学习同伴的作用等任务型教学法的组成要素出发,探讨了该教学法对第二语言学习者习得目标语言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远程学习者在线学习行为无疑会影响到远程学习效果,研究远程学习者的在线学习行为是远程开放教育重要的课题之一。研究设计了三组实验.以明确远程学习者在线学习行为的特征、影响因素及远程学习者在线学习行为与其课程成绩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远程学习者的在线学习行为具有习惯性、适应性特征:远程学习者的在线行为会受到学习者有无远程学习经历、所在班级学习共同体及年级学习共同体的影响:远程学习者在线学习行为与其课程成绩之间无直接相关关系。最后,针对研究结论,提出了改进远程学习者在线学习行为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任务语言教学法是以完成交际任务为教学目标的外语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学生为中心的任务型教学法有助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文对任务型教学设计中的任务特点进行分析,并结合教学实际对任务设计提出了八项原则。同时举例说明了任务型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17.
论远程学习的理论和模式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远程学习是指(教)师(学)生时空分离状态下学生主体的学习行为和思维活动。远程学习的理论和模式是远程教育理论体系中重要的基础理论。本文重点论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远程学习圈理论、远程学习的交互理论和远程学习模式。  相似文献   

18.
学习者模型是自适应学习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传统的学习者模型往往是封闭的,学习者无法知晓模型的具体内容。文章从学习者模型内容开放的视角,设计了能够表征学习者认知状态和知识结构并推送学习路径与学习同伴的开放学习者模型——学习认知地图。基于学习元平台,文章从认知状态评测、知识结构计算和可视化呈现三个方面对学习认知地图的构建过程进行了阐述。之后,文章将构建的学习认知地图应用于中学信息技术课堂,实践结果表明:学习认知地图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态度,同时学生对具有学习认知地图支持的在线学习方式满意度更高。文章设计并检验了作为一种开放学习者模型实践样态的学习认知地图的效果,以期为开放学习者模型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As visual connectivity improves, an opportunity to enrich and rethink the place of learning design in online and distance education is presenting itself. The opportunity is derived from the increasing scope for personalised synchronous interaction which has been missing in 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s (CMC) and previous generations of distance education. This paper presents a model which distinguishes between planned learner‐content interaction and learner‐learner interaction and suggests that a blend of planned and non‐planned learner‐learner interaction is worthwhile. It concentrates on technology enhanced learning using video communications which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more authentic online collaborative learning, formally and informally. This conceptualisation is underpinned by beliefs which promote constructivist and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in the hope of stimulating debate as universities focus more towards quality learning. The intent is to explore the implications of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becoming enhanced in online environments as learner‐learner dialogue occurs ‘face‐to‐face’, thus, extending the potential of online learner‐content environments.  相似文献   

20.
E-learning allows learners individually to learn “anywhere, anytime” and offers immediate access to specific information. However, learners have different behaviors, learning styles, attitudes, and aptitudes, which affect their learning process, and therefore learning environments need to adapt according to these differences, so as to increase the results of the learning process. In addition, providing the same learning content to all the learners may lead to a reduction in the learner's performance. Hence, there is a need to classify the learners based on their performance and knowledge level. Learner profil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making the e-learning environment adaptive. Providing an adap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catering to the changing needs and behavior of the learner can be achieved by evolving dynamic learner profiles. Navigation logs can be used to analyze learners’ behavior over a period of time. In this work, we propose dynamic learner profiling to cater to changing learner behaviors, styles, goals, preferences, performances, knowledge level, learner's state, content difficulty, and feedbacks. Based on the continuous observation of learner preferences and requirements, the learner profile is dynamically updated. Furthermore, we propose an automatic learner classification to construct the learner profile and identify the complexity level of learning content, using the Bayesian belief network and decision tree techniques. We evaluated our system with two traditional adaptive e-learning systems, using static profiles and behavioral aspects, through our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thod of different learner types. In addition, we compared the actual learners’ data with the system generated results for various types of learners, and showed the increased interest in their learning outcom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