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者以乌江下游民族杂居山区村落——小王村为个案,试图通过分析其自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形成的一个新的社会群体——打工族,来揭示少数民族杂居山区劳动力外出务工所带来的民族社会生活方式的巨大变迁。文章认为,打工族的出现是社会文化变迁的结果,也是社会文化变迁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在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各民族社会经济获得长足发展的同时,我国民族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散杂居的弱势性、忽视性决定了散杂居民族关系成为新时期民族问题的焦点。而农村散杂居少数民族更是被人文关怀遗忘的角落。散杂居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的平稳形态与其他地区快速发展形成显著对比。经济发展下的农村劳动力二维流动,影响着农村散杂居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值得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3.
民族杂居区留守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对其心理、行为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的指导和调节作用。以民族杂居区留守儿童为对象,采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民族杂居区留守儿童在自我意识发展上并不比非留守儿童差;社会文化、年级、学校与民族杂居区留守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关系密切;民族杂居区留守儿童在心理和行为发展方面仍有改善和提升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发展,族际交往的加深,杂居各民族在文化上的相互影响日益突出。马龙县月望乡是苗族、彝族、汉族传统杂居地,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化传统,杂居各民族文化上也相互影响。以月望苗族婚俗为考察对象,经研究发现,苗族文化在发展进程中深受汉文化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在恋爱、礼物赠送、结婚仪式、婚姻解体和结亲禁忌等多方面都发生了变迁,其变迁主要缘于外部生活环境影响下的自我调适,这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机制,是自我文化适应能力的显现。  相似文献   

5.
目前,全国有326所高校招收少数民族预科生。民族预科生大多来自边远山区,有其独特的心理特点。本文运用心理学家车丽萍制定的自信心问卷对广西全区少数民族预科生进行调查并结合访谈,考察其自信心的现状,分析影响少数民族预科生自信心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寻求培养预科生自信心的方法和策略,规避影响预科生自信的不利因素,以提高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6.
民族杂居地区的教育工作的好坏.关系着我们党的民族政策的贯彻,关系着边疆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本研究选择民族杂居情况非常典型的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作为研究地点。通过调查研究,我们认为这些年民族杂居地区的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依然存在诸如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等问题。我们必须给民族杂居地区的教育以特殊的政策.才能促使民族杂居地区的教育快速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教育的差距。  相似文献   

7.
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拉祜族山区带来了各方面的深远影响,同时,也面临着传播针对性不强、受众素质低、语言障碍明显等问题.通过对云南三个拉祜族山区村落的田野调查,描述了拉祜山区大众传媒的现状,同时,探讨如何实现拉祜山区大众传媒的进一步发展,弥合日益加深的信息鸿沟  相似文献   

8.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时代背下,越南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开辟符合具体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在越南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实施以"经济为中心"的革新发展战略,结合北部落后贫困山区的实际实施有效的发展政策,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所改善,边民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民族关系和谐,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北部山区呈现了边疆稳定、社会发展、民族团结的良好局面。文章仅以越南北部山区两个边陲瑶族村寨为个案调查,重点开展北部山区贫困状况的实地调查,分析越南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基础,了解越南国家为加快北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实施的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旅游业的起飞和大量劳动力的外流给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带来收入的同时,也带来了多元外来文化。如何使村民既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有效吸收外来文化,礼俗与法理得到互补与融合,促进当地稳定与发展值得我们探讨。贵州省西江镇和谐社会便具一定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0.
从小区域内对各民族的民族认同归属感和文化认同趋向性为切入点,以"大杂居,小聚居"为地理分布特征,对滇西边境地区腾冲县团田乡各民族心理意识状态进行取证、分析,以一个小区域的调查研究来展示内容繁杂的民族认同现象,从而显示出民族认同的历史趋向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选择民族杂居情况非常典型的隆林各族自治县作为调查研究地点.探讨了多民族杂居地区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性.这些年,多民族杂居地区的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民族杂居地区的社会发展程度低,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杂居地区各民族发展参差不齐及各自特殊的经济文化背景,决定了其教育发展所受到的制约远远甚于一般地区.必须继续实行特殊政策,采取特殊措施,加大扶贫力度,花大力气促进边疆多民族杂居地区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是多民族聚居地,沿海各村落民族有着各自独特的民俗文化。沿海村落民俗文化的变迁,给当地儿童成长带来了各种影响。要关注北部湾沿海村落民俗文化的变化,利用民俗文化变迁及影响,探索营造有利于村落儿童成长的生活环境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以广西那坡县达腊屯白彝村落为例,通过对该村落开发民俗风情旅游的现状及不足因素的分析,发现民俗风情旅游在繁荣民族经济的同时往往会带来一些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弊端,民俗风情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于发展民俗风情旅游需要村落的参与。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中等职业学校生源不足,教育发展艰难,山区的中职学校更是因初中应届毕业生大量外流,造成生源短缺,陷入困境,并危及到学校的生存发展。认真分析山区中职学校生源差的原因,寻找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以此激活山区中职教育,使它获得新发展,从而提高山区劳动力的素质,为改变山区落后面貌及“新农村”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充满发展机遇,多种挑战和社会风险并存的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各类矛盾更加突出.当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我国散杂居地区的民族工作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怎样认识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如何按照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散杂居地区的民族工作是需要民族工作者积极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散杂居地区的民族关系是我国民族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民族关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都十分重视散杂居地区的民族关系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大量少数民族人民群众涌入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地区,城市化步伐大大加快,族际交流、民族成员之间的交往空前增多,这种现象使城市散杂居地区民族关系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城市散杂居地区民族关系也越来越凸显出其重要性。通过研究城市散杂居地区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找出城市散杂居地区民族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为促进我国民族关系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作出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使用二元及多元Logit模型对我国云南省少数民族聚集的农村地区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其中重点就地区整体人力资本水平对男性、女性劳动力外流及就业决策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个人及家庭因素中除老年人数量外,其他变量对男性和女性外出决策的影响方向一致;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水平的整体提高在抑制劳动力外流的同时,对个体选择从事本地非农业劳动产生促进作用。因此通过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提高地区人力资本水平对调节劳动力合理外流、促进地区非农业经济发展及解决城镇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就业压力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的高低对农民增收起着关键性作用。文章以云南永进山区为例,分析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对农民持续增收的影响,提出了提高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云南省梁河县是一个民族杂居、居住分散的边境县,全县有汉、傣、阿昌、景颇、僳僳、崩龙等21个民族。自然条件也很差,山多坝少,交通不便。这给普及初等教育带来许多困难。为了完成普及初等教育的历史任务,这个县有关部门从本地实际出发,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其中一条就是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针对山区田少地多,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织金县民族杂居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产生原因及发展动态进行了初步分析,论述民族杂居区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这一因素的多种影响,同时提出一些解决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