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拜占廷帝国的世俗教育是拜占廷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了运转帝国官僚机器所需的人才。在中世纪西欧文化、教育为教会垄断,世俗文化教育早已湮没的情况下,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值得关注的。拜占廷帝国的世俗教育具有鲜明的特点,它继承了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教育传统,形成了由各级各类学校组成的形式多样的完备教学体系,与教会教育长期并存,对欧洲和中东的文化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米哈伊尔·普塞洛斯是11世纪拜占廷帝国的著名学者和文化精英,他早年曾接受而系统的教育,对希腊罗马古代传统和基督教神学两方面知识兼收并蓄,这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和政治生涯带来诸多益处。与此同时,普塞洛斯成年之后还积极办学,与许多同时代的学者一起推动了拜占廷帝国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对7-9世纪拜占廷帝国乡村和小农勃兴的原因进行探讨。拜占廷农业经济在7-9世纪期间发生了重要变化,对拜占廷国家而言,乡村和小农已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因素。这与中期拜占廷帝国发展变化的形势紧密相关,首先,城市的衰落突出了拜占廷农村和农民的地位;其次,以斯拉夫人为主的外族迁入一方面破坏了原来的城乡社会经济,另一方面也补充了农业人口;第三,军区制的推行使小农与农兵并肩兴起。  相似文献   

4.
论第四次十字军东征转向及君士坦丁堡陷落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未能实现对“圣地”耶路撒冷的征服,转而进攻拜占廷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这一历史事件看似偶然,但在它的背后却隐含着一系列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十字军队伍和威尼斯共和国的利益追求是军队转向的主要内在因素,而拜占廷帝国的衰弱则为转向及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创造了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5.
在以往一些历史学家的著作中,拜占廷帝国皇帝朱利安在其统治时实行的尊崇多神教政策更多的归因干他的个人信仰,他也因此被冠以“背教者”之名。本文则试图从经济因素角度出发,并结合当时的拜占廷帝国内部的社会背景,对这一问题给出不同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联合诏令》是拜占廷帝国早期十分重要的宗教诏令,旨在调和卡尔西顿派与基督一性论信众之间的矛盾。它回避了基督性质这一焦点争论,着重谴责聂斯托里和尤提克斯的神学思想,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帝国内部紧张的形势。本文拟从《联合诏令》的文本出发,同时借鉴中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拟对该诏令出台的政治因素加以剖析,并指出这是拜占廷基督教会、皇帝与民众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公元6世纪40年代,"查士丁尼瘟疫"在拜占廷帝国境内首次爆发,并于541—544年间迅速蔓延至地中海沿岸的亚历山大里亚、君士坦丁堡、安条克、罗马等众多城市及地区,导致疫区居民大量死亡。之后,在地中海周边地区的人口尚未完全恢复之时,瘟疫分别于558、573、590、599年四度在帝国境内各地复发,令拜占廷帝国的人口出现了持续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8.
萨珊波斯帝国对拜占庭帝国的战争是早期拜占庭面临的重大外交问题。达拉斯城战役是查士丁尼积极谋划的全局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查士丁尼时代拜占庭帝国对波斯战争的重要转折点,也是其辉煌军事成就的序幕。它为拜占庭军队的西征准备了条件,也展现了查士丁尼时代拜占庭帝国军事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执事官"利奥的《历史》记载了10世纪下半期拜占廷帝国的诸多重大事件,是一部极具价值的史料。与此同时,书中涵盖了丰富的社会人群,记载了多种人物样态。本文利用当前国际拜占廷学界流行的"人物形象"解读方法,细致分析《历史》一书中的相关问题,就利奥笔下人物形象的范围、塑造维度以及其中所反映的拜占廷史学发展的新趋势等问题做出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塞奥多西二世7岁成为拜占廷皇帝,其姐普尔克里娅在414年成为奥古斯塔,此后长期为塞奥多西二世摄政,掌控帝国事务,在塞奥多西二世统治时期的帝国政府中具有巨大影响。身为女性的普尔克里娅之所以能在以男性为中心的拜占廷社会中掌握权力,除了她本人的性格与能力之外,还在于其身份、现实政治环境以及基督教禁欲主义这三个来自不同维度的因素的结合。皇室成员身份作为一种结构性因素为普尔克里娅的摄政提供了可能性,现实政治环境是普尔克里娅有必要并且有机会利用其能力的决定性因素,独身守贞的理想与实践则进一步为普尔克里娅参与政治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11.
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纷繁复杂,既是外部各列强的军事威胁所致,也是其自身逐渐衰败而造成的自然结果,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政策及宗教信仰等诸社会因素。其自身衰败的历史自马其顿王朝末期便已出现,而这一帝国政治上的特点在拜占庭帝国晚期的历史上更是显著而持久,最终导致了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命运。末代王朝帕列奥列格王朝统治时期的一系列内战更是使帝国衰败的历史无法得到逆转,反而加速了拜占庭帝国灭亡的速度。  相似文献   

12.
拜占庭帝国早期,基督教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它不但为皇权提供了"神圣理论"阐释,而且,在实际的政治运作中,还对当时的世俗统治提供了有益的补充与完善。这也是基督教能够深刻影响拜占庭帝国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为消除来自北方的隐患——基辅罗斯、削弱乃至征服宿敌——保加利亚,拜占廷帝国皇帝尼基福尔二世成功地挑起了基辅罗斯-保加利亚战争,并时刻关注、引导着战争的进程。在969年的宫廷政变之前,尼基福尔二世一直操控着整个巴尔干战局。  相似文献   

14.
查士丁尼一世是拜占庭帝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位期间进行了旷目持久的大规模的收复失地的军事活动,花费了巨大的财力,导致帝国的财政状况十分窘迫。但是,他巧妙地解决了庞大的建筑资金的来源问题,有效地巩固了帝国的统治。  相似文献   

15.
1096~1270年,在将近两个世纪的时间里,欧洲共发动了8次十字军东征,其中尤以第四次十字军运动最为重要和特别,因为它打着“夺回圣地”、“打击异教徒”的旗号,却改弦易张,攻陷同为基督教兄弟的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长久以来,这个问题史家们一直争论不体。文章认为,现实的政治的、经济的、宗教的因素才是其改变方向的主因。  相似文献   

16.
在公元4至6世纪,随着拜占廷帝国基督教化的发展,如何处理与古典文化之间的关系成为基督教不可规避的一个问题。面对"根深蒂固"的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采取了一种"接纳"和"为我所用"的态度。  相似文献   

17.
小亚细亚半岛和巴尔干半岛是拜占庭帝国的基本领土,位于亚洲西部的小亚对拜占庭帝国的财政、国防等曾经起到很大作用。公元11世纪起,随着拜占庭内部矛盾的加剧和突厥民族的兴起,双方在小亚地区爆发了冲突。随着拜占庭在曼兹柯特战役的失利与其内部军区制的瓦解、中央和地方矛盾的激化,拜占庭的国力日趋衰落,小亚地区被突厥人逐渐占领。突厥人在小亚采取了一系列得当的占领、统治措施,使其在小亚的统治地位得到巩固,并使小亚逐渐被突厥化。本文试图通过对曼兹柯特战役背景的介绍来分析此次战役对双方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罗马帝国的军事题材艺术是战争的产物。一方面,战争是其孕育产生的温床和摇篮,是军事题材艺术的创作源泉和动力;另一方面,军事题材艺术又以其特有的审美方式为军事服务,为帝王、将士歌功颂德,助长了罗马人的尚武精神,颂扬了战争,美化了野蛮的军事征服。军事题材艺术既起到了无形的军事教育作用,又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圣徒崇拜缘起于犹太教与早期基督教的信仰与仪式,是基督教信仰体系中最具活力的民众信仰。公元4—9世纪,圣徒崇拜盛行于拜占廷帝国。其因在于:一方面,它迎合了当时民众的精神和世俗需要;另一方面,它接纳了传统异教习俗,同时教父们对此采取了务实的“宽容”态度。因此,圣徒崇拜本身体现了基督教信仰的传统与发展、世俗性与神圣性共存的特点,是认识基督教信仰的一扇重要窗口,也是理解基督教能够战胜传统宗教的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