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描述了屠格涅夫的小说创作的发展轨迹;论述了屠格涅夫的随笔故事,中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的体特点,确定了屠格涅夫的小说创作在俄罗斯学和欧洲学中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屠格涅夫和鲁迅是两位自觉"以小说参与历史发展"的小说家。屠格涅夫以知识分子题材的创作勾勒了19世纪40至60年代俄罗斯的"社会编年史",鲁迅则以几类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深刻地反思了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历史和民族命运。在艺术手法上,他们也存在着异同。  相似文献   

3.
在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坛上,声誉非凡、历久不衰的屠格涅夫是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他不仅在俄国,而且在整个世界文苑里,名噪一时,影响深远,时人把他与法国的福楼拜,俄国的陀斯妥也夫斯基并称为世界三大散文大师。居格涅夫的创作活动主要在十九世纪的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这个时期,正是革命民主主义活动经历了从发端到末落的全部历史过程。围绕着农奴制改革,两种政治力量,两种观点的斗争十分激烈。屠格涅夫的思想,从其一开始,就明确地站在进步方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小说自产生到晚清,文体地位逐步提升。小说从不受重视的"小道"变为可以"补史"的重要文献资料,提高了小说在整个文化领域中的地位,奠定了小说作为文学文体在文学序列中地位提升的基础。明代文人深度参与小说的批评与研究,成为小说文体地位提升的直接动力。清代文人小说创作的繁荣,表明小说已成为文人表达自我的一种新文体,小说文体地位真正确立。  相似文献   

5.
中国开始有计划地大量译介俄苏文学是在“五四”以后.在对俄苏文学的译介中,较多的是屠格涅夫的作品.这位异国大胡子文学家的创作风格,在一批中国现代文学家身上引起共鸣,他们模仿、借鉴,从而创造出属于他们自己的风格.鲁迅的《野草》是中国散文诗的代表.1921年《学灯》上发表了屠格涅夫的散文诗,对中国“五四”时期的作家包括鲁迅都有影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积极介绍俄罗斯文学,贡献最大的要推瞿秋白.瞿秋白在俄文专修馆学习时,就阅读屠格涅夫的作品,并对屠格涅夫的思想、创作有深刻地研究.他在《十月革命前的俄罗斯文学》中,曾精粹地概括其现实主义特征以及对俄罗斯村野风光的描画,“屠格涅夫的天才在于客观性的严格——他向来对于无论那一派论调的人都不加褒贬,而只是写生的描画.”屠格涅夫小说散文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6.
屠格涅夫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可分为传统型与裂变型两类,他们虽在性格内涵上有所差别,但都体现着俄罗斯民族文化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7.
俄罗斯作家屠格涅大的作品与中国新文学有很密切的关系。新文学运动中,屠格涅夫的作品特别是他的散文诗是较早译介到中国的外国文学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过极大的影响。鲁迅、茅盾等著名作家都曾对他给予了高度评价;巴金说他写短篇小说主要是受了屠格涅夫的影响;艾青也说过,在杭州读书时,他“开始读了屠格涅夫,而且爱上了屠格涅夫”。在后来,艾青还写过一首《乞丐》,与屠格涅夫的一章散文诗同名,在内容上也有相通的地方。 因此,研究外国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不能不谈及屠格涅大,连中国散文诗的诞  相似文献   

8.
《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经典之作。自1939年葛传椝翻译的第一个英文节译本问世以来,《儒林外史》在英语世界广为译介和传播,最终确立经典地位。《儒林外史》在英语世界的经典化经历了萌芽期、确立期和巩固延续期三个发展阶段,其经典化建构是内在动因和外在动因合力作用的结果。《儒林外史》在英语世界的经典建构,不仅折射出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演进历程,也推动了中国文化在英语世界的接受和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女性文学中出现了一个由"泛女性文学"向"女性主义"文学的转型。而在这个转型过程中,杜拉斯的《情人》起到了重要的启迪和示范作用。《情人》在艺术上的特点,包括自传式的文体、私语化叙事、另类的道德准则、现代小说的体式等在中国都已成为女性文学的经典范式。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郁达夫深受屠格涅夫的影响。他的小说在反映社会现实、人物塑造等方面与屠格涅夫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时,由于社会和历史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两人创作风格的不同,他们小说中的人物在反抗社会的方式上也有明显的差异;郁达夫重视以心理冲突表现人物的反抗意识;屠格涅夫则更注重情感与行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屠格涅夫长篇小说静态结构的模式化倾向,主要表现为在空间发展情节,以出场人物来充实场面以及人物角色设置的千篇一律上。这种结构的模式化不仅是作品的内部构成,还是构成"屠格涅夫式的"小说结构的独特性所在。  相似文献   

12.
郁达夫的小说创作深受屠格涅夫影响,这已成为学界共识。在“零余者”与“多余人”上,在情感基调与创作手法上,郁达夫都主动地向屠格涅夫进行了学习。本文通过对郁达夫早期小说《南迁》对屠格涅夫《罗亭》的借鉴的分析,更加确证了这些观点。  相似文献   

13.
提出金庸小说使武侠小说从人们眼中的"俗文学"步入到"经典文学"行列这一过程,正是对中国武侠小说的一种超越这一观点,从金庸小说的武、现代精神以及"金庸热"这一怪异的阅读和研究现象入手,简要论述了金庸小说的"经典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屠格涅夫的短篇小说深刻地影响了汪曾祺。早在1938年,汪曾祺便阅读了屠格涅夫的《猎人日记》等短篇小说,并自觉不自觉地把他的短篇小说视为自己文学创作的重要资源。从主旨来看,汪曾祺受屠格涅对人富有同情与悲悯的情感影响,在作品中注重对人性美的开掘;从文体来看,汪曾祺受屠格涅夫简洁精练的短篇小说文体影响;从文学语言来看,汪曾祺更是明显受到屠格涅夫作品语言精炼化和诗化特征的影响。在屠格涅夫影响的背后,隐含了跨文化传播的某些内在规律。屠格涅夫的短篇小说具有世界性的文化特质,这为其跨文化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汪曾祺深刻理解外来短篇小说的内在精神,并以此激活了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创作出了具有鲜明风格的短篇小说,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现当代文学。  相似文献   

15.
李淼 《林区教学》2014,(5):32-34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1883)的小说讲述了许多美好而感人的爱情故事,但却无一例外以悲剧告终。小说中"多余人"的爱情一般都败给了他们性格的懦弱与胆怯,爱情毁在社会制度、传统法制的束缚上;而"新人"的爱情在作家无法确定改革成败的情况下也走向了悲剧。此外,作家的渐近主义思想埋葬了主人公的爱情。基于此,论述了屠格涅夫小说中"多余人"和"新人"的悲剧性爱情,分析了悲剧性爱情主题的意义及其与作家本人感情经历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6.
郁达夫的小说创作数量不多 ,但却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郁达夫的小说不以人物结构见长 ,而是以浓厚的抒情气氛、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著称 ,形成了他独树一帜的风格。这种创作风格的形成和作者的多愁善感的性情、不幸坎坷的身世 ,以及对生活的独特认识和理解不无关系。此外 ,外来的影响 ,特别是屠格涅夫和佐藤春夫的影响 ,也起了决定性作用。郁达夫自己说他在留日的最初四年差不多读了一千部外国各派小说。他开始读小说 ,开始想写小说 ,完全是受屠格涅夫的影响。这位俄国作家以浓厚的抒情色彩著称 ;而日本的主张“我”就是一切艺…  相似文献   

17.
宋代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历史地位的重新估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代小说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和文学价值长期处于尊唐抑宋的不公平评判话语系统中。本文从古代主要小说类型的题材、艺术风格、创作主旨等内部要素的演进过程和概念、理论、作品整理等外部因素的运动轨迹切入,综合分析讨论了宋代小说在古代小说领域的独特贡献和对后世产生的巨大影响,从而认为宋代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和价值不低于甚至高于唐代,应该对尊唐抑宋的结论重新检讨和估价。  相似文献   

18.
屠格涅夫及其生平与创作长期以来深受国内外研究者关注,而且近些年研究新成果可谓雨后春笋。在俄罗斯,屠格涅夫研究近10年来大有突破传统局限之势,注重对作家的美学思想、艺术风格等方面探讨,越来越接近文学与艺术本身。在中国,《屠格涅夫全集》的出版率先填补了空白,与此同时,屠格涅夫比较研究成果斐然,打破传统、直抒真言、标新立异者大有人在,一大批探讨其创作文体、风格、美学、语言和方法等新作不断涌现,观点让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9.
屠格涅夫是伟大的俄罗斯作家,他写的《前夜》和《猎人笔记》闻名世界。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主要讨论他的自传性小说《春潮》中的萨宁形象。  相似文献   

20.
"红色经典"小说是"十七年文学"历史情境下的必然产物,具有特定的政治文化向度,自"红色经典"小说诞生,其随时代波涛起伏荣辱的命运一直为人们所关注。本文从"原装的红色经典"、"翻拍的红色经典"、"恶搞的红色经典"三个阶段来分析"红色经典"小说在传播过程中的几番沉浮,折射其背后所反映的意识形态领域的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